joshua1124 wrote:
自SARS結束之後,台灣房市隨著公共建設、交通建設、經濟發展而日益水漲船高,甚而短期間飇漲,如此現象,導致民怨,馬政府的施政滿意度也受到不少的影響,根據個人的觀察,提出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我跟老馬不同邊 但 我不認為都是他的是責任
過去歷任的所有政治人物 從最上面到最下面 都有責任
失衡情況 不是今天才有.... 算他頭上不公平 XD
joshua1124 wrote:
1. 政治與經濟的集散中心
自古以來,政治與經濟中心通常是一國發展地最繁榮的地方,也通常是一國的首都,作為政治中心,自然許多的政策也會顧及到首都的發展,換句話說,無論是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經濟計劃、教育等政策的推行,執政者所提供的資源也會最多的。因此,作為首都的台北市,自然是民眾、地方士紳、富豪與企業集團等莫不爭相進駐的地區,在供需落差極大的狀況下,就看誰的銀彈多,誰就能進駐,尤其是精華區中的精華區,更是如此。
同意....
joshua1124 wrote:
2. 福利政策
台北市所擁有的統籌分配款是全台最多的,換句話說,居民佔全台約1/7,但所擁有的福利資源卻佔全台的1/3,當然,有人會說,台北市人繳的稅比較多,不過,筆者無意在此討論此事,姑且不論公平與否的問題,重點是,有錢好辦事,台北市獲得的資源多,其福利政策與公共建設自然也較佳,居住品質也較高,大家當然希望能住在台北市了。
同意....
預算有預算編列的方法...
不是老馬開口要多少有多少....
就算是開口要就有 也沒看扁維拉說他少要一點....
所以...
這也是為何我會說 不能算在老馬頭上
joshua1124 wrote:
3. 居住品質
由於資源多,同時也是地方要人、政府要員與達官顯貴群聚之地的台北市,市政府在治安、教育、建設等方面的服務自然比其他地方的水準要高,因此生活機能、居住環境也比其他地方來得好。
同意...
有了上面的1.2點 造就了第3點....
這也是為何大家拼了命想往北市擠的原因...
joshua1124 wrote:
4. 工作職缺多
無論是本土公司或外商公司都喜歡將辦公室或營運總部設在台北市,尤其是外商公司更是如此。筆者一位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朋友就表示,公司辦公室設在台北市或是台北縣差很多,因為印在名片上那種感覺就有差。因此,台北市的工作機會多,民眾會往台北市或鄰近台北市的地區居住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否則為什麼每逢特定的節日,高速公路總是塞車塞得不像話呢?顯示有許多住台北的人本身並不是台北人,而是為了工作而離開中南部原本居住的地方。
同意....
joshua1124 wrote:
1. 不當釋出國有地
每年國有財產局不斷地賣出台北市國有土地,不論是賤價賣也好,高價賣也好,最後得利的絕對是得標的財團或少數人,因為土地一旦賣斷,政府要原價買回是不可能的事情。君不見得標購得土地的財團莫不是養地等漲價或是蓋好豪宅之後大撈一票的嗎?沒有人會做賠本生意,一坪土地取得成本是六百萬,透過某些手段就可以讓它一坪變成一千兩百萬的價值,其結果是財團發財,人民遭殃,將來若政府因建設而需要土地,就無法進行為百姓謀福利的建設了,而且房產的走勢將因高價釋出的土地而水漲船高,一般民眾要入住台北市就會難上加難了。
監察院應該去查查國有財產局,為什麼百姓反彈聲浪如此高漲,這些官僚卻仍一意孤行要賣斷國有土地呢?記得曾有一個扁政府時代的官員說過,租土地要多久才能有像賣土地一樣得到大量的現金?這種觀念真是腦殘加上腦殘!
國有地該不該賣 我不做任何評論
畢竟 政府財務缺口很大 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 可透過修法 去修正一些問題
如 國有地得標者需限期內開發完成...
若無開發完成 政府照價買回...不讓得標者養...
在自由供需的自由經濟市場下 不論怎麼供給
價格只會更高 不會低...
因為需求....除非需求不存在...
或需求小於供給...
甚至是超量供給...
另一個
一直在把人口往外推的政策 就是容積率及建敝率管制
以住三的土地來說
改建後 配合現行的建築法規 室內居住面積會縮水...
即便有都市更新獎勵條款
室內面積還是縮水...
我比較傾向
大幅放寬 容積率
相對縮小 建敝率
及 最小巷寬 強制限制為8米巷
高度比 亦放寬
建案中得有相對比率的公屋配售措施.... 如2.3.4樓賣相不佳的低樓層...
如
住三的容積 由現行的225%放寬至600%
住三建敝率 由現行的045%縮減至040%
建地前的原始巷寬 得強制放大為8米巷
讓建物往上爬 但 棟距可以放大 且 巷寬能足夠雙向通行 又 可讓消防車在緊急時順利通行...
公屋配售可限定由首次購屋者承購 並 加設轉售條款
如:二十年內轉售者 其原始購入價格加通澎指數 由政府依價買回
或:十年內轉售 其後續權利人 只能為首購族
可減少 舊屋改建的難度 以利推動都市更新
再者 在放寬容積後 可以增加土地的使用強度
建商會不會賺更多?
短期內是
但
中、長期來看 則為否
台北市 若現行的法規可容納300萬居住人口
放寬法規 讓北市同時可容納600萬居住人口
漲不漲的動?
空屋可能會多很多....
住北市的看到這 別跟我說 下咪人口密度太高
道路無法承受 下水道不堪負荷....
永和市的人口密度才是全台最高的
不是台北市....
而且 永和市的人口密度 在全世界排名 沒記錯 是第一還第二
超過東京 香港 (註 就算因為認知不同 如永和"市"對東京"都" 或 計算方式上的不同 但 永和市 還是 比大安 松山 萬華 密度高很多...)
永和市都沒垮 台北市就不用擔心了...
2 大安區 台北市 11.3614 313128 27560.69
5 松山區 台北市 9.2878 209765 22585.00
7 萬華區 台北市 8.8522 189487 21405.64
1 永和市 台北縣 5.7138 237238 41520.18
資料來源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2009年6 月
看看外縣的馬路...跟台北市的馬路...
我指的不是平不平...都一樣爛~沒什麼好看的~
但 寬度差多少?
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 建國 新生 敦化....
永和最大條的 比的上哪一條?
想要房價下跌 就得承擔問題
想要房價便宜 密度不高
請搬去美國 或是 加拿大 澳洲也行
那裡土地多到不行.... 可以弄個五十坪主臥 愛怎麼滾就怎麼滾
弄個200坪花園 你要弄個私人大花園 沒人管你...
這裡是台灣 土地就是這麼多....
別忘了 台灣的人口密度 全球人口千萬以上國家居第二....
別只看著國外 忘了自已住在哪...
joshua1124 wrote:
2. 僵化的官僚思維
目前的不動產飆漲,其成因有許多,諸如都市更新議題、公共建設、交通建設、投資客猖獗等,但僵化的官僚思維非但不能一一針對這些根源去解決,反而製造問題。舉例來說,有許多人不想工作,只想當包租公婆收錢過日子,於是大量去購買不動產,不論是土地、店面或一般住宅,其中以一般住宅佔比最高。於是公寓變套房或是大樓的套房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許多的包租公婆也應運而生,尤有甚者,一些建商蓋好的產品就是為了這些包租公婆的,這表示什麼?人都需要住,但未必有錢購屋,於是就只能租房來住。另一方面,想當包租公婆的人多起來,不動產交易熱絡,房價怎可能下得去?現在的銀行貸款利率甚至比出租房屋的報酬率低,這種賺錢生意怎麼不會有人要?
可悲的是,政府還在認為要蓋平價國宅去賣給老百姓,試想,如果平價住宅地點不好、生活機能差,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要買;但若反過來,地點好,生活機能佳,交通便利,這種國宅一般老百姓也買不到!政府會設限制?別儍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投機客或財團難到不會去找人頭嗎?限制移轉年限?財團都有錢養地了,這些時間算什麼?所以政府只要有將不動產賣斷的規劃,無論什麼政策都將註定失敗。
其實相關的法律很多
但 有沒有去做 才是重點....
施政者 敢不敢做 也是重點....
joshua1124 wrote:
個人以為,政府宜規劃興建大量住宅,但不是賣斷,而是只租不賣,政府租房子給百姓自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輔助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可以成家立業,生孩子,而且租金要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的包租公婆低,如此一來,將有兩個很快可以看得見的成效:
力。
這方面不建議由政府介入
蓋是很簡單 重點是後續的維護費用....
別忘了 房東有負責修繕的義務....
蓋了一大堆國宅出租 就等於背了很多負債...
沒錯 對年輕人及國家整体未來是好事
但 就如10樓piccololin大說的
piccololin wrote:其實您這段話就矛盾了
如果政府在北市精華地帶蓋一堆房子來租人,這些人靠租房子省錢打拼賺錢
之後?之後?之後?
結果還不是要買房子
那只是不斷的惡性循環.....
他們的下一代 還是會上來叫說
為何我們買不起房子....
我個人認為 應該減少北市的重點建設
將目標放至週邊的衛星城鎮
小弟之前在別的文章有提
為何不沿大漢溪拉兩條高速道路經板橋、土城過三峽到桃園
或是 三峽捷運立即發包...然後終端直接拉到桃園...
這二天看了商週
看到大陸在做高鐵....
對岸的政府很明白....
只搞一個城市 是搞不出什麼東西的
把運輸等級提昇 包含鐵路及高速道路
加強 城市與城市的連結 減少通勤時間及成本
相對可以得到很多未來性的東西...
這才是真的...
如果 上下班尖鋒時間 三峽到北市 只要20分鐘 (上下班時間我騎機車走環快堤外機車專用道要40分鐘....)
如果 上下班尖鋒時間 新莊進北市 只要20分鐘
如果 上下班尖鋒時間 桃園進北市 只要30分鐘
還有沒有人願意去擠北市?
相信我 情況和現在會差很多....
這也是為何 現在新莊的房價會跳起來的原因...
一味的增加北市的吸引力
為何不讓其它城市也提升吸引力?
只是一味的增加中山高的道路面積
可不可以開第二條高速公路?
joshua1124 wrote:
a. 年輕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打拚,增產報國,存錢也容易,幾年內容易達成購屋的目的,有了自己的房屋,就可以將平價出租國宅還給政府,政府可以再輔助後進的年輕人。
這個不方便由政府介入
蓋是很容易
但
後續的維修費用才是重點...
joshua1124 wrote:
b. 因政府平價出租國宅的租金低,那些包租公婆的生意必定受到影響,在報酬率不如預期的情形下,想要做這種好吃懶做生意的人將大幅下降,因投資而買房的人也會減少,不動產的價格不必政府打壓,市場自然會令其向下修正,使年輕人購置自有住宅的門檻減低。
租金報酬率對投資客來說 有很多不同的定義...
我若告訴你 我今天都是九折在買房 你同不同意我的說法?
用九成現金買房
讓房客幫我繳一成貸款
我是不是用九折的價格在買房子?
我需要背三十年嗎?
不用 下一個波段來 我就處理掉房子...
你花60萬買房 我九成54萬在買...
另外一成房客負擔...
長抱跟短線 操作方式是不同的....
現金飽到滿出來 跟 高槓桿 操作手法也是不同的...
報酬率對前者 沒有什麼意義....
如同 您府上的房貸付清了 現在拿來出租
只要地稅 房稅 收來的房租打的平有超過..
一個月有一萬收入就好 你滿不滿意?
維護成本是多少? 零....
報酬率是多少? 無限大....
(當然 一開始買房的購入成本還是在
但 二十年前購入成本跟二十年後的房價相比之下...
若房子沒增值 這房子 不是兇宅 就是海砂 再不然 就是幅射屋)
((再說句更難聽的 很多海砂屋是長抱投客搶著要的.... 海砂屋改建.....厚厚 獎勵利益很可觀....買低低 改建完 賣高高...))
(((以上說的 只限台北市)))
很多人不知道 老台北包租公跟包租婆
他們的房子在經過長時間的持有後
成本幾乎等於零...
利益是高到嚇死人....
跟 現在才拿錢買房子然後出租的新包租公包租婆
二者並不是等號....
你說的東西 只能處理後者
前者 你拿他一點皮條也沒有...
joshua1124 wrote:
政府若能朝此方向施政,在良性的循環下,少子化問題及民眾居住的問題相信都可以有效獲得解決。不過筆者以為,這種政策將影響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獲利空間,因此被杯葛或阻撓也是理之所必然,端看當今執政者是否有此魄
就小弟自已的觀念而言
修法且強制執行才是重點
前面我哈啦一大堆 沒用...
政務官能有效執行法律才有用...
房價問題 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不用歸咎於目前的在位者
現在的結果 是歷年來所有在位者長期默視下所造成...
再說個更難聽的
就算再變天一次 若下一票人不敢做 也是沒用
變來變去 爽的都是同樣的人 苦的還是我們...
cashhung wrote:
您的評論很多地方我都贊同, 不過有個疑惑,
你是不是建議要在"地點好、生活機能佳"的地方建國宅出租給"年輕人", 如果大安區不就是像空總那塊地嗎?
如果大塊地都拿去蓋出租國宅, 新房子或大坪數的房子不就顯得更稀有, 房價不是更漲 ?
所以我認為這種政策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利多, 可用平價租金享用"好的地點和生活機能",
另外衝擊到一些租給"年輕人"的包租公婆,
對附近房價可能抑制不成反助漲.
這只是我想到的, 你要不要再說明看看.
其實我認為”地點好,生活機能佳” 是一種相對性,而不是絕對性。文章中的大安區是個舉例,因為現在大家滿聚焦在上面的。
政府能夠興建平價出租國宅的土地我相信非常地多。台北市中一定有,台北縣的新莊、新店、中和、板橋等地一定也不少,
光是一些國防部的營區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看政府願不願意去動這個腦筋而已。
政府蓋國宅便宜租給年輕人,並不會讓新房子或大坪數的房子顯得更稀有,或是房價更漲,只會讓更多人不用負擔太重
就有住的地方,如果大多數人的居住問題獲得解決,投機者就容易放棄不勞而獲的機會,今天的投機者就是在人民的需求
以及政府政策的矛盾間尋找機會。
對於房價過高的問題,我認為若一味聚焦在上面反而會讓問題越不易獲得解決,倒不如先解決人民住的問題比較重要,
想想看,若一間卅坪的三房兩廳房屋只租八千塊一個月,對一個有兩孩子的小家庭來說負擔並不大,住的問題解決了,
房子是買的或是租的,我想多數人應該就不會那麼在乎了。老實講,以目前的薪水等級來說,我覺得房租真的不要超過
一萬塊才算是平價。

因為工作機會讓台北土生土長的小孩繼續留在台北發展,因為工作機會讓中南部的小孩長大後來到台北發展,就這樣,這些人結婚生子後就產生購屋需求,而現在正是戰後嬰兒潮(民國35~40左右出生)的下一代(民國60~70)購屋需求的高峰。
再來看看供給量,台北市從民國65年房屋總數約41萬間,到民國80年約90萬間,25年間成長了近50萬間,然而從80年至今20年才微幅成長了10萬間到大約100萬間,以總量來講當然是不足以應付龐大的需求。
然而台北市的隱憂是老舊房子的比例太高,加上容積率的限制讓老屋更新的難度很高,20年後當嬰兒潮世代逐漸凋零後,那種4、50年屋齡的無電梯公寓,可能無法吸引下一世代的人去居住,在難以更新的情況下可能會逐漸變成空屋,到時會演變成怎樣就很難想像了...
joshua1124 wrote:
筆者以為,政府宜規劃興建大量住宅,但不是賣斷,而是只租不賣,政府租房子給百姓自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輔助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可以成家立業,生孩子,而且租金要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的包租公婆低(恕刪)
假如只是要降低租金負擔那就做租金補貼就好了,何必在市中心蓋平價住宅來出租呢?而且平價出租,那可能租金收入無法支應開銷(稅金、折舊、修繕、管理等支出),那最後還是要編列預算來補,既然如此,那直接做租金補貼就好了,不是嗎?
舉例來說,一塊容積率300%的地可以蓋主建物3坪,一般小3房大約要20坪,也就是要佔7坪地,一塊1萬坪的地約可蓋1428戶。台北市一般的3房公寓租金大約2.5萬,1戶補貼1萬5,1428戶1年要花1.5x12x1100=2.5億左右.
去年重慶南路一塊1300多坪的容積率300%的地由新壽拍到,總價近40億,這個40億拿來補貼2.5億的租金可以補貼16年,又不用做租屋管理、修繕等等額外負擔,更不用算蓋1428戶住宅要花多少錢?
所以我是不贊成拿台北市精華地來蓋平價出租宅的,因為使用效益太低,1萬坪的地只能造福1400多戶,還要拿錢出來蓋,還要編列經費去維護,這些不也是納稅人的錢嗎?

台灣房產自小蔣死後就只有人為操作,而無市場法則...
以開發國家所得房價比,約在3~6之間。
若以小蔣時期來算,一個新造公寓30坪約30萬,頂級豪宅一坪約8萬,所比為5(平民)~40(富豪)...
換成現今的房價,平價新成屋應在300萬以下,2400萬即可稱豪宅,以上是正常市場供需下的房價。...
經濟學基本常識,何謂需求~必需而且能夠~...
所以台北至少8成以上(都會區的中產階級常態分配結構)的房價應是300萬左右,但問題是台北有什麼房子低於300萬?反而大多高於2400萬...
只有一個原因,人為操作~
為何政府要人為操作,不是為了民生而調控,而是為了撈錢!...凱因斯和馬克斯都點出,土地是政客官商勾結後必然的操作工具!
試想,花幾億選舉,當選後興高采烈為什麼?...不就是以後有得撈嗎?...而台灣什麼最好撈?...不就是炒地炒股嗎!...台灣政治人物從政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取得炒地炒股的特權!...
這才是台灣房價高漲的主因~官商勾結,榨騙百姓~...
其它什麼游資啦、什麼人口啦、這都是果,而不是因,真正的因只有一個,就是官商勾結,貪贓枉法,壓榨百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