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HaSue wrote:
美國、英國、香港都有很精細的不動產價格公示機制(甚至還可以照門牌查)
可是他們也不會發生隱私權的問題,是他們的人民不計較?還是我們的政府做事一向都這麼遜?
HaHaSue wrote:
老大
你可以去查查我寫的文章
我很早之前就說過房價透明化不會讓房價降低
那為什麼要把房價透明化?
因為要讓台灣的房地產市場真正回歸市場機制
您該不會還真的以為台灣的房價是照市場機制所產生的價格在走吧?
chinyihli wrote:
台北縣市超過8000萬視為豪宅,利率提昇,核貸成數6成5..
其他縣市超過5000萬視為豪宅,利率提昇,核貸成數6成...
第二房非自住,利率提昇.核貸成數降低..
艾利克 wrote:
在實際成交價格不透明之下,似乎沒辦法回歸真實的市場機制,也會造成建商、仲介、投資客的炒作空間。
calvinshiu wrote:
不是照市場機制不然是照什麼機制?...(恕刪)
dgame wrote:
我覺得您好像誤用了"市場機制"這個名詞
市場機制 相對的名詞是 人為操控
不是 有公開買賣 就叫做市場機制
所謂"市場"是指"夠大" 並且 "無法被操控" 的買賣
可是 資訊不透明 就隱含著 有"操控"的可能性
舉個例來說
當有一區域 房產價值是50 萬/坪
但是 因為某公司 有超過1000 坪的房產
它將最近的標售價格拉高到100 萬/坪
要是沒有公開資訊 可能普遍認為這地方的價值就有100 萬/坪
可是 要是有公開資訊
那麼就可以看到 當地成交筆數中 只有這一筆是100萬
剩下都是50 萬/坪
這樣 要買的人也不會被"誤導"到一個錯誤的價格
這樣的誤導,來自於公開買賣
可是 絕不是"市場機制"
boonies wrote:
-----------------------------------------------------------
公開的交易價格可以讓買房和去便利商店一樣
一並可口可樂就是25元,你不會像以前去雜貨店一樣買到30元的。
當然不能抑制炒房,所有Seven 都賣30元時,你要喝也得買,
但最少可以回歸市場機制,讓大部份民眾不會買貴了,
然後又被當成"指標"讓別人也買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