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wrote:
香港夠國際化吧---...(恕刪)
阿~~對呀~~喜歡就買!不喜歡就拉倒
我們比較關心的是,為何近年來蓋的大樓公設比越拉越高
我們比較關心的是,為何沒有更多公設比低的新案可選擇
我們比較關心的是,為何政府沒辦法站在人民的立場思考
當然,房市產品百百款,只是我們這種小老百姓要的商品很少,價格又相對高
我們只關心,能不能買到便宜、住得安心的房子
為了保護大眾的權利,透明、公開、詳實的房地產資訊很重要。
大家想想你是幾歲開始對一坪有多大有概念的?
你是何時開始對周遭房地產價位開始關心的?
有一友人身兼美商公司負責人,夫妻都是30歲幾而且留美高學歷,
結婚時買房子看到台北市一19坪全新無裝潢挑高大樓,覺得加上夾層空間應該還可以,
雖然周遭親友都反對,但是還是買了。
經過昂貴的裝潢和設計,開始後悔了。
原來空間經過裝潢和夾層都變小了,夾層也極度有壓迫感。
家裡經濟好或是所得高還沒有關係,
一般人可是禁不起在房地產上有錯誤的判斷。

如果有一天你買登記2000c.c.的新車子,但是實際只有1800c.c.,
而且這1800c.c.還是包括汽缸壁的容積,實際只有1700c.c.,
並且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才有1700c.c.的實力,普通時間只有1600c.c.,
雖然價格都差不多,但是你的感覺是如何?
房市高手 wrote:
既然連你說都不難嗎...(恕刪)
這點就絕對的支持你的論點
建商在這個上面動的手腳真是太多了
有的建物,內在的公設非常的多,應有儘有,所以公設比高點還就認了
有的建物,什麼公設也沒有,但公設比還是高的嚇死人
他們到底用到那去了,說真的我也算不出來
上回陪朋友去看一個23坪左右的房子,主建物只餘14.72
理面的雨遮就高達1.5坪,但我怎麼看也看不到他的雨遮在那?
這樣的房子,能住的只餘多少?
用室內實坪來計算,剛好別讓建商偷坪數,有何不可?
我看房子已看了數年了,而且不斷的一直在看
我都對這個不是這樣清楚了,更何況對大部份的人都平常沒在看房子的人而言
就真是一項很難的事了!又何必要讓建商偷吃呢?
而且這預作為,我完全看不出來那點不好,那點不公平呀!
為何要反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