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雨遮?外露樑?傻傻分不清

shunglee wrote:
我的問題是,當建物有...(恕刪)

外露樑應該還是算在主建物之內,只是檢討容基時可能排除在外,不過這只是個人猜測不知真實情況如何?

雨遮或外露樑對開窗遮雨真的是有好處,若到處亂設用來虛漲總坪數那就很不厚道,但個人還是相信自由市場機制,灌水太嚴重的一定不好賣,最後吃虧的還是建商自己.....只是購屋者真的要好好做功課才不會誤入陷阱!
ysc_kyy wrote:
外露樑應該還是算在主建物之內,只是檢討容基時可能排除在外,不過這只是個人猜測不知真實情況如何?


你的推測是很有道理,可是真的有主建物可以不算入容積的計算方式嗎 ?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的主建實際坪數馬上又少了三坪..嗚嗚..

可是這好像又無法解釋為什麼外露樑很多不開窗或只開小窗的現象.
因為窗開的再大,頂多外露樑變雨遮,一樣不計容積,而且坪數一樣可以拿來賣不是嗎?
應該這樣說,在計算面積中有計入容積的部分才算是主建物,外露梁或雨遮均是屬於附屬建物,
而外露梁是否計入雨遮面積又要看執照圖裡面有沒有把外露梁標示為雨遮,
另外一點,如果外露梁上有開窗的話,就可以把外露量當成是雨遮計算,
如果沒有開窗,.就僅是外露梁,不能當雨遮,也不能計入面積計算
依建築請照的面積計算,都是用牆心到牆心。
至於外露樑以及雨遮是不計入面積的。
不計入面積也就不會計入工程造價。


除非雨遮突出超過技術規則所規定的,超過的部份才需要計入樓地板面積。
當然建商的面積算法就不同了。
雨遮也會被計算到坪數裡。

但依請照時所算的面積,雨遮只要不超過規定,都是不計面積的!
外露樑也是不用計算面積。
http://www.wretch.cc/blog/hkchiang2005
hkchiang wrote:
當然建商的面積算法就不同了。
雨遮也會被計算到坪數裡..(恕刪)

建商之所以可以將雨遮計入坪數.....地政可以登記產權是最主要原因!

請照計算面積主要是為了檢討容積,而建造完成之後第一次登記的測量成果則關係到權狀坪數大小,所以大家花多少錢買房子跟地政登記的認定標準關係比較大。
所以意思是外露樑只要沒開窗就不計任何坪數,也不能當雨遮算坪數囉!
難怪現在的建案都"露很大,露不用錢"是吧

而外露樑只要開窗,就可依窗戶的"面積還是寬度,我也不曉得?"算入雨遮坪數囉,
那意思是建商很多外露樑不開窗是因為:

1.建商佛心來了,認為格局不需要開窗,所以不要讓太多外露樑變成雨遮灌入虛坪來賣你,
以免權狀裡面有太多雨遮坪數讓人反感

還是
2.就算我在外露樑開窗,可是外露樑沒達一定深度根本不能算雨遮增加虛坪賣你,
所以就乾脆不開窗戶降低建造成本..(後來我看前面文章好像是雨遮超過一公尺要計入容積,而不是外露樑超過一公尺才能登記為雨遮,所以這點看起來好像不對)

還是
3.建商雨遮+陽台已達到上限,不能再增加了,所以既然不能增加虛坪賣你,
所以就乾脆外露樑不再開窗戶降低建造成本

不知答案是1還是2還是3,或是有其它解釋?

我也很好奇外露樑的深度是否不論深度多少,只要有開窗
都可依窗戶大小登記為雨遮....

意思是有只要有開窗的部份,雨遮和外露樑根本是相同的東西?

shunglee wrote:
所以意思是外露樑只要...(恕刪)

應該是這樣說吧:
1. 外露樑會計入當層產權坪數(外露柱面積亦同),只是檢討容積率時會排除外露樑只以牆心計算,容積多寡會影響一坪土地可蓋的樓地板面積,而可登記產權坪數當然是計算房屋總價的依據。

2. 外露樑應該算在主建物之內,雨遮則屬附屬建築,雨遮與外露樑重疊時依建商請照圖面標示為準。

3. 雨遮與外露樑應該沒有最大或最小深度限制,條文上的限制是指超過某個深度以上就不計入坪數,在限制深度以內都可登記坪數。

以上只是個人目前的認知不見得正確,有錯請指正。
外露樑部分基本上不可能開窗吧.不然結構怎摸支撐?
外露樑應該是有包柱的狀況比較多....像是乾式施工.外掛石材等等的...這些都不能算入建物主附屬建物的......所已版主自己測量的部分不一定是標準喔....而雨遮在計算上來說....應該是只有計算開窗的部分....假設一片200寬的牆面...外面有200公分的雨遮....但是你開窗的部分只有50公分.....那在建物登記上雨遮就只能算50公分.....
外露樑還是一樣有算主建物的面積的....如果不算...那每個房子一定都不會做外露樑阿....哪有室內樑柱算坪數....外露就不算的道理?......不算的是包覆的東西....向外掛或是乾式的吊掛物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