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略談德國房市之跪求不要再轉崇洋文啦!(已補充)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台灣或華人最有房地產概念,200年前台灣還在農業墾荒時,工業革命之後,歐洲逐漸邁入了工商經濟時代,他們那時就有房地產投資的概念,當然後來經歷過2次的世界大戰以及房地產泡沫的時代,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一些控制,才有現在的歐洲人都不以自有房產為目標,使得歐洲自有房屋比率沒有台灣高,其實日本在20前也開始逐步走向過去歐洲的道路。


正因為歐洲的經濟發展早台灣很久,也比台灣還早就碰到瘋狂投資房地產的時代,所以對房地產炒作的因應之道也比台灣要早,自然也比台灣在相關的制度上會比較健全,所以覺得理性談論歐洲(如德國)房地產管制的措施,不覺得這樣就是崇洋。


任何施政措施也都不可能百分百完善,德國對房地產炒作的因應措施較完善但不代表德國就是理想世界,難免也會衍生一些問題,所以如果版主覺得,說德國房地產措施比較完善的人就是崇洋,就此認為德國就完全沒有房事問題,為免就有點瞧不起人了。
古時候的土地炒作是炒農地,地主要的是農產收益與土地帶來的貴族身份。

拿現在住宅房屋市場去比,有點奇怪。
200年前的巴黎還沒有經過奧斯曼男爵的都市計畫,跟現在是大不相同的。

本文提到的德國更是如此,200年前德國工商業根本就不發達,
社會上都在追逐優良農地的地租與爵位,
那些房租管制措施與其說是干預市場,不如說是領主農奴關係的解放與法制化。

比如說某個村子的農地本來全部屬於貴族所有,
但是國家藉由土地重登記,把已經分割為各戶農奴獨立經營的土地,
直接登記為佃農所有,或是登記佃農擁有永租權。
這時領主為了抵抗這些措施,會透過村的立法,
規定:比如說全村的人只能住在合法住宅用地,
但是住宅用地只有領主才有,就在城堡旁邊一圈。
又或者是立法規定全村的麥子只能在領主家的磨坊磨成麵粉之類的。

領主透過這些措施,變相收取農地的田租,
租金管制法律其實主要針對的是這些狀況。

反而,1800年前羅馬帝國時代的羅馬,有比較類似於現在都市房屋市場的狀態。
古代沒有所謂建商,人民多是先購地然後自建,所以古代房地產其實指的是土地.
華人土地自由買賣歷史其實比歐洲還久.西漢甚至更早時就已有土地問題.
(台灣歷史很短,但主要是移民社會,觀念制度的形成,和整體華人文化比較有關)
你講的大約是工業革命之前的情況,你說的大約是從中古歐洲時代就開始了,而工業革命開始興起距今大約200年,所以我上一篇回文才會講200年前工業革命開始後,我可不是用你講的情況,來對照現今台灣房地產的情形,你自己用中古時代的情形來對照台灣現今的房事情況當然奇怪。


我要說的是工業革命之後的情形,歐洲工業革命後,從英國開始逐步邁入工業國家,另外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已邁入工商業社會,1860 70年代德國已經開始進行都市計劃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英國也是在1880年代就開始進行都市計畫,19世紀歐洲社會對都市房屋 土地投資的現象已經很普遍。所以歐洲部份國家(德國 荷蘭 北歐諸國等)對土地 房市管制的措施本來就比台灣早很多。

浦燒肉丸子 wrote:
應該是指房地產的持有成本太低...
在台灣...你聽過買車容易養車難!!!
在歐美...是買房容易養房難!!!

在台灣...玩房地產的有些人光名下就上百筆的房在產在操作...
但每年繳的稅金也就那麼一點點!!!賣一間房子!!!就把未來十年名下房地產的稅金都繳光了...
在歐美....

呵呵呵!!!不要多...屯個10筆就好了...(光一年要繳的稅金就可能破200W台幣)
馬上就會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刺激的事情...


我看到的跟閣下所見恰好相反...
國外房屋的持有成本看似很高,5%左右的利息+房租併入所得課稅+每年的維護保養水電市政稅地稅...etc看似很多
但是考慮了一樣也是5%的租金回報,加上最可怕的折舊,明明房價還在漲,但是卻可以申報將近百萬台幣的折舊(投資損失)...
亦即有些高薪族群,本來已經繳了200萬元的稅之後,卻因為申報房屋的收入與支出後,又退回個5~60萬元...
房租所得一班沒有5% 這兩年房價漲的快 大概只有3%左右

不過得國政府最近出台新的政策 像是沒特殊理由房租不能超過平均租價10%(但是這個怎麼計算爭議很大)

還有中介費要依委托原則收 不像以前都是租客付


catwyc wrote:
房租所得一班沒有5% 這兩年房價漲的快 大概只有3%左右


我是在說我工作的國家,不是指德國
因為我這邊房貸利率高,所以租金回報也相對較高
喔 因為原po寫德國 所以我以為你也是說得國~:P
歐州房貸現在以經下探1%了說~

LV9875 wrote: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台...(恕刪)


一開始會發文,其實本是針對某些特殊目的的文章,並指出德國房市面對的問題

或許你也知道,許多講德國房市的文章,不但只談好的一面,掩蓋德國房市問題不談,進而引起鄉民對現況的共鳴,

這樣就算是您所說的"理性討論"嗎?

我並不反對引進一些好制度,

但先決條件是必須讓民眾知道該制度的副作用

才能真正理性討論房市的問題.

很多立場都是在辯論下被激烈化的,

一堆網友分享了一篇德國打房文,還順帶酸上台灣幾句,

我相信這肯定不是甚麼好現象.

更甚之,這類文章的作者提供的資料非常偏頗,

甚至錯誤連篇.


至於看不起人,

端看看文章的人有沒有對號入座.


我本人沒這意思
呵呵呵
這邊你這樣講:
LV9875 wrote:
另外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已邁入工商業社會,1860 70年代德國已經開始進行都市計劃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英國也是在1880年代就開始進行都市計畫,19世紀歐洲社會對都市房屋 土地投資的現象已經很普遍。

可是前面你並不是這樣講的:
LV9875 wrote: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台灣或華人最有房地產概念,200年前台灣還在農業墾荒時,工業革命之後,歐洲逐漸邁入了工商經濟時代,他們那時就有房地產投資的概念

2015-1880=????
2015-1870=????
200年前又是誰提出來的?
200年前是拿破崙戰爭的年代,
你說在德國有房產投資的概念云云....
到底是誰很混呢?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