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會被罵到死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又失言了!他21日出席「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國民會議」時,針對老年患者的高額醫療費問題,他竟語出驚人說,「希望(他們)能夠快一點死!」引發日本媒體譁然。
原文網址: 財政不該浪費在老人!日副相麻生太郎:希望他們快點死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21/155164.htm#ixzz2jSFH1Elt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真正良心的建言 都是會得罪很多很多人的
以後規定領取 政府退休補助金的 每三年 健保自付額度加1倍
目前台灣(2012)取得身分證約1.5W人,10~20年下來合計約30W初估(大陸20W,外籍配偶10W)
加上後代混血兒,應在100W附近,台灣人口是2300W,比例非常低
新加坡目前540W人,公民約380W,永久居民到達160W
也就是"真"新加坡人約300W,真外國人約240W(含入籍成公民)
新加坡大概40%人口是永久居民或是入籍成公民的
台灣目前沒有開放永久居民政策(也就是技術及投資移民)
若每年開放個2W人(東南亞、大陸內陸省份、硬度等),幾十年下來約可提供100萬勞動力
其實也不無小補
若每年開放10萬人,幾十年下來,可提供300~500萬勞動力
那就可達美式移民
若是像新加坡一樣,每年開放20萬移民,那就3000W台灣人達成了
民國30年,台灣有10個人出生,第一代
民國60年,這10個人兩兩一組,各生3個小孩,總共生出15人第二代 (當時中小學一班都50~60人)
民國90年,這15人兩兩一組,結婚但是平均只生1個小孩,共出生7人,第三代(小學已經落到20幾人一班)
民國100年,此時生育率已經下降好些年了,但是看起來經濟結構(包含房市)還好,因為這時候總共有"10+15+7"人,第一代70歲左右,還沒死,有些60幾歲的甚至還在工作,主要勞動力來源是第二代的15人(15個人養另外17人,平均一人要再多養其他1.1人),總共total=32人。許多第一代自己有房子,第二代也賺錢自己搬出來買房子
民國120年,此7人兩兩一組,更不敢生了,總共生出3人
好了,生育率下降後的30年,大問題開始出現了,大家想想會變成怎樣
第一代10人大都作古了,第二代(也就是你我這代)15人陸續進入老年,社會上的主要勞動人口為7人(7人要養活自己額外再養15人+3人,平均一人要再多養其他2.6人)
我們第二代會變成怎樣的生活?
首先,先談最不重要的房子問題(代表還又更嚴重的在後面),此時第二代繼承第一代的房子,所以第三代手中就可以看得到來自祖父和父親輩的房地產,第二代不富有的想,我總還有房子可賣吧,想要靠賣房子來過老年生活
結果,有能力(勞動力)買的只有第三代的7人,而且這7人都有自己父親和祖父的房子,第二代房子會很不好賣:
"第三代:靠~~我一個人要養活自己還得養其他2.5人,一對夫妻就是5人,我自己生活都快過不下去,我都想把我那空的祖父房子賣掉來過生活了,怎麼可能反而還去買你祖父的房子呢?,而且我爸爸(第二代),他自己都想要賣房子養老了,對吧"
第二代想靠賣房養老,會比想像得辛苦很多
再接下來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勞動人口驟降,老年人口暴增
勞動力(年輕人)就是支撐國家經濟的支柱,第二代還有許多人會天真的想"我年輕時認真工作存錢,就算沒生小孩,靠自己存錢以後也能退休無虞" ,可是,這想法宏觀的來看,是錯的
原因很簡單:你以為你年輕時存下的錢,到老年時還值錢嗎? 每個老人都很辛勤的存好多錢,但是老年時要去超市買米吃飯,但是沒有米可以買,因為沒有年輕人(勞動力)耕作,生病要去醫院,但是沒有醫生護士。要坐公車出門,但是沒有人開公車.....大家辛苦存的錢變成銀行裡的數字而已,不能幹麻,不能換得物資(當然這是誇張講法,目的是讓大家易於了解)
此時,更不用天真的想:那我們就用花錢從國外進口米來吃(物資、外勞、勞動力)就好啦
你以為國外為什麼要收你的鈔票然後換物資給你?
請想想,國家對國家的經濟(外匯),人家要跟你貨幣外匯,是因為你有相匹配的健康經濟體啊,老弱殘廢的經濟體,別人是不屑的
不懂可以再解釋更簡單一點:如果有一個鄰居拿著他們家印的欠條(鈔票),說要跟你換食物和水,那你拿到這個欠條(他家的鈔票)可以換他們家等值的東西。可是你去他家看,家徒四壁沒任何東西,剩下2個老人掛呼吸器快死了,然後這2個老人說這個欠條(鈔票)是他們年輕時辛苦工作存30年才存下來的,很值錢啊~~
想當然爾,你連一粒米也不會換給他們!!
如果老年化如此快速發展下去,年輕勞動力欠缺,你我老年的苦日子比你現在想得更嚴重,而與之相比,房子只是小問題而已,清楚明白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