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贊成不計公設,反映真正「實價」.
另外我亦不贊成「哪有辦法不計公設,是要叫人爬窗而入,或空降進去房子」的謬論,
難道外國如美國、日本,他們不計公設,民眾居住都爬窗進屋的嗎?
另外實坪價格飇高,有需要擔心嗎?
你的單價高,可能反映的就是你住的「物有所值」啊!
(例如真正很好的豪宅,有50趴公設--假設,那麼不計公設,單坪價格飆一倍,有錢人照買啊)
另外下面連結有指出多蓋的樓梯不計入公設(防災),所以建商不能説是消防法規讓他們被迫多蓋樓梯之類的公設
http://udn.com/NEWS/OPINION/X1/制度三刀%20高公設比有解-9019792.shtml
至於單價變多少由市場決定
不過國際資金一定撤退
多看看國外,比較就知
《Money錢雜誌》報導,很多大樓公設都有虛胖問題,並且提出四項民眾最容易被「呼攏」的地方,提醒大家別以為花錢買公設,其實什麼都沒買到。 1.沒買車位的住戶也要分攤 資深代書柯玉秋在雜誌訪問中表示,早期車位多半登記10坪左右,現在多為4-5坪,為何會有落差?其實是建商常用的手法。她解釋,少登記的5坪,很可能建商會以車道的名義變成「大公設」由全體住戶分攤,如果有100個車位就多出500坪,每坪70萬,建商就多出了3.5億元,相當可觀。 2.舊大樓真是低公設? 購屋民眾通常會發現,舊大樓公設比較低。房產專家彭培業解釋,民國78年前興建的舊大樓,電梯間和樓梯間如果是「約定專用」,面積是算在主建物內的,同樣的公設使用面積,新大樓公設比可能拉高到30%。因此在購屋時如果賣方訴求低公設,一定要看一下主建物是否有含「小公設」。 3.中庭花園拉高公設比? 很多人以為豪宅寬闊的中庭花園或者露天游泳池,正是公設比40%以上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代書提醒,中庭花園和露天泳池其實很多是法定空地,跟公設一點關係都沒有。列為公設面積的設施,必須有頂蓋,像地下室空間或一樓大廳,若看預售屋時出現這種話術,購屋者一定要注意。 4.公設分配不公 大樓每戶的公設分配,是由起造人(多半是建商)協議而定,假如3樓和4樓銷售面積相同,但公設比卻不一樣,代書表示,這就代表建商很可能把大樓的機電空間變成公設,併入各戶的室內坪數計算。想要避免多付錢買到的卻是用不到的公設,可要求建商提供樓上樓下住戶的分坪表來參考對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