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台灣 "房屋公設" 走入歷史

估計修法前的10年內的新成屋/預售屋的崩盤
若僅計算實坪未來單價了不起+15~20% (公設營建成本其實較低)
等於買大樓的立刻跌10%~15%
還是透天厝好 沒有這種惱人的公設比

至少以後看房子寫的坪數就是實際可以用的

每次都要問室內幾坪實在沒什麼道理

現在的定型化契約其實不會不清楚,

消費者只要確定公設比有沒有過高,公設都是哪些東西,公設建築成本有沒有太誇張就好,

如果一個建案都標示53%的公設比了,消費者還去買,那是誰的問題呢?

完全不標價也可能讓消費者疏於檢視公設內容,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安全設施,

如果公設不計可以降低房價,那當然就不要計,

可惜如我上篇回文所述,那樣做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讓建商在重要公設上偷工減料!



pych wrote:
公設不算,價格清楚,...(恕刪)
雖然覺得這法案通過有難度,
但我贊成不計公設,反映真正「實價」.

另外我亦不贊成「哪有辦法不計公設,是要叫人爬窗而入,或空降進去房子」的謬論,
難道外國如美國、日本,他們不計公設,民眾居住都爬窗進屋的嗎?

另外實坪價格飇高,有需要擔心嗎?
你的單價高,可能反映的就是你住的「物有所值」啊!
(例如真正很好的豪宅,有50趴公設--假設,那麼不計公設,單坪價格飆一倍,有錢人照買啊)


另外下面連結有指出多蓋的樓梯不計入公設(防災),所以建商不能説是消防法規讓他們被迫多蓋樓梯之類的公設
http://udn.com/NEWS/OPINION/X1/制度三刀%20高公設比有解-9019792.shtml

就建商會把公設建築面積價格加到實用面積這樣

好處就大家更能得知付出價格與所購樓房面積的關係

買樓的消費者將建築與實用部份自行比較然後調整心目中價值

其實之前香港的建商賣樓計價方式跟台灣是一樣的,

不過人家在2008年的時候已經做出改革並規定。

有空去香港的住宅看看

他們建商把房間窗台蓋出去那麼大,但屋主跟本就用不到的地方也可以拿來賣錢就覺得

人心都一樣的啦,貪心!

所以這時候屋主就想到把床板架的跟窗台一樣高

窗台頓時便成床位面積的一部份,然後床鋪變大了

真TMD的開心呀。
好政策要支持
至於單價變多少由市場決定
不過國際資金一定撤退
多看看國外,比較就知


《Money錢雜誌》報導,很多大樓公設都有虛胖問題,並且提出四項民眾最容易被「呼攏」的地方,提醒大家別以為花錢買公設,其實什麼都沒買到。 1.沒買車位的住戶也要分攤 資深代書柯玉秋在雜誌訪問中表示,早期車位多半登記10坪左右,現在多為4-5坪,為何會有落差?其實是建商常用的手法。她解釋,少登記的5坪,很可能建商會以車道的名義變成「大公設」由全體住戶分攤,如果有100個車位就多出500坪,每坪70萬,建商就多出了3.5億元,相當可觀。 2.舊大樓真是低公設? 購屋民眾通常會發現,舊大樓公設比較低。房產專家彭培業解釋,民國78年前興建的舊大樓,電梯間和樓梯間如果是「約定專用」,面積是算在主建物內的,同樣的公設使用面積,新大樓公設比可能拉高到30%。因此在購屋時如果賣方訴求低公設,一定要看一下主建物是否有含「小公設」。 3.中庭花園拉高公設比? 很多人以為豪宅寬闊的中庭花園或者露天游泳池,正是公設比40%以上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代書提醒,中庭花園和露天泳池其實很多是法定空地,跟公設一點關係都沒有。列為公設面積的設施,必須有頂蓋,像地下室空間或一樓大廳,若看預售屋時出現這種話術,購屋者一定要注意。 4.公設分配不公 大樓每戶的公設分配,是由起造人(多半是建商)協議而定,假如3樓和4樓銷售面積相同,但公設比卻不一樣,代書表示,這就代表建商很可能把大樓的機電空間變成公設,併入各戶的室內坪數計算。想要避免多付錢買到的卻是用不到的公設,可要求建商提供樓上樓下住戶的分坪表來參考對照。


J.T.C wrote:
今天新聞重點:
明...(恕刪)


要賣多少錢想好後
再分配到每個名目裡
答案一樣
選舉前,沒立刻通過的法案,什麼消息都是假的,更何況還要等要到明年,不用太相信。

更何況立院還有2位財團戰將把守,想闖關者非死即傷。
J.T.C wrote:
今天新聞重點: 明年...(恕刪)


台灣房地產確實是在進步,
應該要向選區立委施壓,
讓這法案過才對。
以後新成屋應該也會M型化吧,中間價位的產品會稀少。
單價高的,除了基本公設外,還會有花園,健身房之類的公設,
單價低的,就是能省就省的公設比,會顯得擁擠。
大家都想太多了~

就算是沒有公設

每坪的單價一定往上加,造成房價井噴

總之房價就是漲漲漲~~買不起的,公設就匴只有 1% 你還是買不起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