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新版房地產合一稅,非自用住宅稅率蠻高的


ryanku wrote:
這邊可以問http...(恕刪)


歐! 所以樓主大大您也不知道是吧? 那就是沒有您的陰謀論說法來解釋目的,且指向官方機構,那我們應該可以同意若沒有個別陰謀論,那就用官方的說法吧.

ryanku wrote:
有高人看出關鍵了,這跟證所稅一樣,把主力全趕出去變外資,還不用繳健保補充稅,

現在房地合一稅就會把有能力的人趕去變法人,然後房地產就變成大量法人在買賣,就像現在的股市只剩外資一樣,其他沒本事變外資或法人的,只能選擇多繳一點或是離場不玩
Johnny_depp wrote:
歐! 所以樓主大...(恕刪)


who cares!
這稅制下, 稅務成本考量, 法人就是比較能節稅, 誰管他目的是甚麼, 是吧!
陰謀論是你說的, 我不在乎, 我只在乎自己的稅怎麼避比較好

一般人買賣價差不會超過四百萬??

我家是我老爸三十幾年前在台北買的老公寓,

我們住了三十幾年了,

要不要算給你看現在價差有多少??

自住老百姓居住持有時間長, 買賣時價差超過四百萬的機會比投資客還大!!




namo7788 wrote:
不用問買過房的人只...(恕刪)
Johnny_depp wrote:
然後說沒資格的玩家只能下車
啊! 那這樣到底目的是啥? 衝一下公司行號數量幫經濟部商業司衝業績嗎?



萬般拉抬只為出~


當遊戲規則改變,對菜籃投機客,一般的自住客或以往單純置產的囤房族不利時,

那些所謂專業的投機客就算變身法人,他們也要考量,剛需才是市場最終的接盤者,

而這些相對沒有稅務優勢的接盤者,不願意進場買單時,這些"法人"的貨是要出給誰?

還是有人能想像,每個交易方奮不顧身只為了接掉下來的刀子,全都變身為法人的空前盛況!


要避稅不正代表增加了以往沒有的負擔,而這種負擔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對趨勢已然向下的房市,

無異是雪上加霜,這才是大局所要展示的方向,而稅務上細節的爭辯,基本上對大勢是無足輕重的.


最後,這個法案這會期如期通過的機會並不大,所以不確定性還會蔓延下去,而這才是市場最恐懼的利空.

davidsmoker wrote:
萬般拉抬只為出~


當遊戲規則改變,對菜籃投機客,一般的自住客或以往單純置產的囤房族不利時,

那些所謂專業的投機客就算變身法人,他們也要考量,剛需才是市場最終的接盤者,

而這些相對沒有稅務優勢的接盤者,不願意進場買單時,這些"法人"的貨是要出給誰?

還是有人能想像,每個交易方奮不顧身只為了接掉下來的刀子,全都變身為法人的空前盛況!


要避稅不正代表增加了以往沒有的負擔,而這種負擔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對趨勢已然向下的房市,

無異是雪上加霜,這才是大局所要展示的方向,而稅務上細節的爭辯,基本上對大勢是無足輕重的.


最後,這個法案這會期如期通過的機會並不大,所以不確定性還會蔓延下去,而這才是市場最恐懼的利空


呵呵

樓主大大您的思維合理多了,跟偶的邏輯脈絡及問題差不多


其實我最近時期賣房發現這階段進場者其實也沒有什麼剛需,跟以前十年前買賣稍有差異

自住、換屋、投資客搶進的高潮應該都過了,過去3-8年為主,及2015/16 預售交屋大潮 (好像每年都大潮)

大都是不差錢挑物件以實價登錄為主上加,總結還是不斷追高 (北市)

其他二線區域就不敢說了,畢竟持有多房且底子厚的人還是不少




tzechiny wrote:
對自住者的衝擊前面有分析過了, 現在可以看到更多了:

1. 現行政策要交土增稅, 自住很久稅很恐怖,但至少還有一生一次的自用減免, 住個三五年換屋的稅沒多少~~

2. 現行政策房屋交易所得稅看房屋價值,住很久的老屋根本課不到什麼稅,只有預售屋或新屋短時間交易影響較大,

3. 這個新稅絕對是實價課稅了,稅基絕對比現行制度高很多, 而且也沒辦法減免,

4. 要適用新的自用住宅稅率還得綁六年, 六年間你如果遇到工作轉調, 家庭因素, 鄰居是神經病等不可抗力的因素要賣屋, 那你就會被當成投資客課稅!!

5. 目前換屋可抵稅, 但還看不出來所謂大換大或大換小看的是面積還是金額, 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問題, 如果是看面積, 先前才有統計說現代人屋越換越小, 原本住大公寓的換成小大樓價格一樣, 卻要被課稅, 如果照金額來算, 從台北市的30坪換工作到台南買30坪, 收到稅單可能眼淚會掉下來,

以上都是對自住的老百姓可能的衝擊, 別再嫌稅太輕了!!


第四點 2-10 年是獲利20%

還好吧?

可以嫌高

但找不到反對的邏輯理由,再怎麼樣都只剩下稅率的高低感受
davidsmoker wrote:
當遊戲規則改變,對菜籃投機客,一般的自住客或以往單純置產的囤房族不利時,

那些所謂專業的投機客就算變身法人,他們也要考量,剛需才是市場最終的接盤者,

而這些相對沒有稅務優勢的接盤者,不願意進場買單時,這些"法人"的貨是要出給誰?

還是有人能想像,每個交易方奮不顧身只為了接掉下來的刀子,全都變身為法人的空前盛況!...(恕刪)


這是因為你只看前後稅制改變的影響, 然後只把重點放在出貨出貨再出貨, 但這根本沒有意義, 因為轉變的影響是短暫的, 稅制改變後, 看的就是單純新制對未來長遠的影響, 再只看新制下, 稅務負擔的轉移情況, 出現各階層, 各屬性的買賣者有不同的稅務負擔下, 這些買賣者會如何往最低賦稅成本來移動, 還是你們單純認為, 房地合一稅上路後, 大家都不買房了

至於出貨? 萬般拉抬指為出? 要不去看看國內那些壽險公司手上的房地產抱了多少年了? 現在房價高漲, 有人都認為無以為繼了, 但你看他們有把過去的通通倒出來嗎? 腦中只有出貨, 當然只剩價差, 但大家買房不是只看價差

ryanku wrote:
稅制改變後, 看的就是單純新制對未來長遠的影響...(恕刪)


不能再同意你更多....

前面寫的兩篇文章只是在探討這個制度的概況跟投資人可能有的稅務規劃考量。
因為實在看到前面很多大大的貼文,連制度都不是很了解它在幹嘛就開始在轟。才讓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寫了那一篇...

至於實施之後房價會漲會跌、或是這個政策背後的動機是啥!!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
而且每個人看法跟想法本來就不會一樣,即使沒這個法令,一樣有人看多、一樣有人看空...
就算有了這個法令,也一樣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

所以筆戰這種東西就不是我當初下筆寫那兩篇的用意了。
僅僅是供要對這個法令有興趣想知道細節規定的,
或是稅務上有什麼考量的給一個方向罷了...



ryanku wrote:
至於出貨? 萬般拉抬指為出? 要不去看看國內那些壽險公司手上的房地產抱了多少年了? 現在房價高漲, 有人都認為無以為繼了, 但你看他們有把過去的通通倒出來嗎? 腦中只有出貨, 當然只剩價差, 但大家買房不是只看價差


買房不看價差?


沒有買賣那有人就得倒大楣.


看來看去就是居間人要糟糕.


房價租金比逐年攀升 台灣居全球之冠


壽險業如果沒有應付保戶龐大的現金需求,

對這些早期廉價取得超高報酬的不動產,

核心資產外,早就該處份了,這是它們的無奈.

另外從現金流的觀點,台灣房市是全世界投資報酬最差的地方,

現下還會買房,除了自住這種不得不的剛需,誰不是為了價差?

不為剛需,不為現金流,不為價差,那肯定是為了什麼為國為民的大痣!
ryanku wrote:
這是因為你只看前後稅制改變的影響, 然後只把重點放在出貨出貨再出貨, 但這根本沒有意義, 因為轉變的影響是短暫的, 稅制改變後, 看的就是單純新制對未來長遠的影響, 再只看新制下, 稅務負擔的轉移情況, 出現各階層, 各屬性的買賣者有不同的稅務負擔下, 這些買賣者會如何往最低賦稅成本來移動, 還是你們單純認為, 房地合一稅上路後, 大家都不買房了 orz

至於出貨? 萬般拉抬指為出? 要不去看看國內那些壽險公司手上的房地產抱了多少年了? 現在房價高漲, 有人都認為無以為繼了, 但你看他們有把過去的通通倒出來嗎? 腦中只有出貨, 當然只剩價差, 但大家買房不是只看價差


我猜這應該是樓主大大您只從單一專業角度上看事情的盲點

就過去到現在所推出房地合一七十二變對絕大多數人買/賣房稅制變化根本不大,要變動什麼? 歡迎樓主大大您補充

除了賦稅變高之外,那對房市有何影響? 不就是價、量? 還有其他影響是重要指標or變化的歡迎補充


移往最低賦稅方式持有的人又是少數,也跟廣大鄉民無關

無法移動的人也是廣大鄉民,會買房還是會買,也變化不大

說實在稅制變化短、中、長期會變化什麼? 房市指標不就是交易量及成交價,跟什麼人用什麼方式持有有多大關係?

我再強調一下個人觀點, 房市指標不就是交易量及成交價,您說的稅制改變及新制長遠影響到底是什麼?

地球上不都是一樣的?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