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指樓主留學時的經濟窘迫
應該在房子買下去時就確定了
如果是自住,父母不就是一直繳下去嗎? 樓主的經濟狀況,只能靠父母的薪資成長來改善
如果樓主想表達的是,若所謂的"台灣第一個大型金融風暴"沒發生
父母在買房時本來也就是想房價更高時可以賣出賺一筆,賣出後也不用再付很高的房貸
樓主的經濟狀況能有所改善
但若本來就有這種算盤,這樣還叫自住嗎?
如果是指房子買下去,是賺還是賠
十年後房價又回來了,不過再十年後會如何呢? 所以所謂的自住有差沒差還在未定之天
所以私認為,樓主用自己的故事想告訴大家的應該是
買房應量力而為,應有風險意識,
而不是過度擴張信用導致風險發生時無法承受,苦了自己也連累心愛的家人
而自住沒差這種話術本來就十分籠統
有沒有差在未來條件沒精確定義之下,無法討論有無差別
因為未來無法預測,故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當房仲在放屁
㊣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珍惜生命,遠離河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