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人人罵,人人愛」的臺北房


貓咪最可愛 wrote:
1.我建議你用字遣詞...平均兩年看一次電影(恕刪)



平均兩年看一次電影 哇好豪華 我上次去看電影好像 2003
May2003 wrote:
如果沒有尊重他人的需求與選擇,只是把人家說成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恕刪)


你的意思是尊重就要給予溫暖,加油,打氣?

這是給小朋友用的

都大人了,出了社會了,還看不清社會現實?


明明就是收入不多,看不起低價產品,卻天天想著高價產品

這不叫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還叫什麼?


如果一樣東西已沒有了替代產品,而你又非用不可

偏偏又高價到買不起,這就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如果替代產品非常之多

只是因為太遠、太舊、不符理想

偏偏又沒有能力去買近一點的、新一點的、符合理想的

最後就希望別人降價賣給你

而且還罵人不賣就是沒天良

這又叫那門子的正義?


事實是什麼,總要讓一堆活在夢理的人看清

偏偏這邊是不能說實話的

因為說了實話就是冷血,沒道德

最後只好大家陪著你一起做夢





最後你到底得到了什麼?

夢永遠也成不了真!
stephen02 wrote:
你的意思是尊重就要給...(恕刪)



這裡已經有點變成一個信仰中心了
有群人整天喊房市會崩跌
在這裡可以一呼百應 互相取暖
離開網路世界 卻發現世界一點都沒改變

很像相信王老師跑去住鐵皮屋的信徒
準備要度過世界末日
今天沒來? 明天沒來? 總有一天會來...

諷刺的是
那群人視為苦海明燈的奢侈稅
其實目的是要避免房地產泡沫化
是學香港政府避免房地產市場過熱穩定價格的措施


意思是說要把房價穩定在高點...
連這個基本財金知識都欠缺 只會隨者起鬨
然後奢侈稅過了 房價沒崩跌還是怪政府...
繼續在網路上抱怨


與其如此 還不如多去研究點投資
或多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還比較有機會可以買房

dreamsaint wrote:
不管有多少建商哄抬,...(恕刪)


只要有提出實質的論點,我不會在乎語氣過不過頭,反正我也不是知書達禮之輩。

以下是針對你的回應(紅色字是你的論述)

(01)年輕人剛出社會,有多少積蓄,尤其當背負著一身就學貸款出社會,這是他本身該有的原罪嗎,不應該出生到貧窮家庭嗎??
(02)投資客,大家都知道很多投資客都是利用本身職務之便,了解哪邊房子急著出手就集資買下來,馬上轉手50-100萬入帳,一個房子一年轉個兩手就價差100-200萬;這跟菜蟲有啥分別,這根本不是供給問題了,別玩文字遊戲;食衣住行是基本需求,看球賽,看電影,看演唱會...是人的基本需求嗎?還是說當台灣真的乾旱了,你在囤積個水,轉手一瓶賣1萬這算合理?這跟發國難財沒兩樣!?



就學貸款跟房貸很像,到底你要念的大學跟你的文憑將來能不能幫你在合理期間內還完就學貸款,這件事在決定貸款甚至決定念大學之前就要想清楚,特別是在「學歷跟收入不一定成正比」的現在。


球賽、電影、演唱會當然不是基本需求,所以我也很好奇,昨天Rain跟小賈斯汀二場演唱會下幾萬名年輕人,是不是都不愁等他們要買房子的時候會沒錢?


「住」是基本需求,「買房子」不必然。很多人拿德國房價的漲幅來比,但這些人不知道德國有3成到5成的人是穩定的租房族,租屋的人比較多,代表買屋的需求比較少,那漲幅比較低也是當然之理。


另外,當你拿「臺灣真的乾旱了」來攻擊投資客,最好確定一下「台灣是不是只有臺北可以生活」。我在前面就說過了,我在高雄市正中心的老家,一坪9萬還沒人要買,你要不要想想臺北一坪賣9萬的房子(如果真的找得到),有誰想住?



(01)在台北置產,為啥在台北置產你想過嗎?
(A)我是南部人,直轄市喔(高雄),高雄的工作機會&薪水你知道嗎?我從高雄跳到台北薪水是差了一倍,我認真的為了將來打算錯了嗎?我不想當米蟲,我不想當菜蟲,我不想發國難財,我錯了嗎?高雄一坪房價多少?10W,會有很好的房子,但是高雄人的薪水,還是一堆人買不起。


剛好,我也是高雄人,不是每個行業都是「臺北薪水比高雄多一倍」,至少我的職業就不是。至於「高雄人的薪水買得買不起高雄房」,你應該去問問你所認識好幾代都住在高雄的鄰居或朋友。


(B)我現在在台北工作,一天上班12小時以上(早上五點-六點)下午7點才下班,周休一日,這樣一個月上看四萬而已...我沒有認真工作嗎,但是一個月還是要繳房租七八千塊,我想買個房子自己繳貸款這樣有啥問題,無奈台北的薪水比高雄高,但是台北的房價比高雄更高;如果你說為啥薪水這麼低,請你去問老闆、請你去問政府,我只知道我還要拿下班時間跟唯一的假日來上課,來增強自己的資產搞到朋友都說我不重視他們,都沒再找。


當你說「寧願把房租拿來繳貸款」的時候,你已經不折不扣落入被你罵臭頭的「投資」了。因為「繳貸款比繳房租划算」這種想法就是標準的投資概念「把相同成本,投入獲利比較大的標的。」而不是你說的什麼基本需求。


你覺得「同樣要付七八千塊,與其租屋,不如拿來繳貸款」,就像投資客認為「同樣是七八百萬,與其定存,不如拿來投資房市」


至於薪水高低的問題,很現實的說,這要看你的行業。而且前面就說了,「領薪水」只是「賺錢」的其中一種方法,而且對年輕人而言,絕對不是「賺大錢」的方法。



(01)如果可以買房子居住的話,何必一個月繳七八千塊給房東繳貸款,為啥不能當存錢自己存起來,一個月繳個1萬,就算房價以後對砍,還可以回收個兩三千(還要算利息QQ);版大又再玩文字遊戲了,我是南部人上來工作的,我是要住在台北,因為工作需求,但也有機會只是在台北買房,到時候換工作回高雄,賣掉回高雄買可不可以,這是供需,不是投資。
(02)老實說,我也想在台北工作高雄買房子,這樣應該有機會,但有想過嗎?房貸、房租一起壓,多少人承擔的起QQ?



第一,「供需」與「投資」不是相對的概念,投資也一樣建立在供需之上,所以你說「這是供需,不是投資」這句話本身就錯了。

第二,從你對「繳房租」跟「繳房貸」的分析,就可以確定你也是一種投資客,跟被你罵臭頭的投資客相較,只是投資的規模跟標的不同罷了。

什麼是投資?把手上的資源放在自己覺得最值得的地方,就是投資。



(01)我在台北工作當然買台北的房子阿,不然我買到高雄喔!!高鐵來回一個月9W誰幫我出阿!!還是說我買在桃園,五點上班,三點半出門,十點下課,十二點到家;好吧說汐止,現在汐止一坪多少,誰幫我出頭期款阿,誰幫我買車阿,還是說四點騎車出門,十一點到家,而且還要算油錢勒。不要再玩文字遊戲了!!

你這段內容都是「在台北租屋」可以解決的,那你為什麼不租?原因你也說了,「同樣的錢,繳貸款比繳房租划算」,如果這種想法還不叫投資,那臺灣就沒投資客了。


(01)罵台北房子貴,是在罵不要炒了,因為投資造成的通貨膨脹,是會讓所有人的利益受損的,只有少數不肖的人得利而已,這並不是供需問題產生的,文字遊戲少玩!!

臺北房價漲了,每個在台北的自住客資產都增加了,難道這些自住客也是你說的「少數不肖人士」?

至於未來房市會崩盤還是會漲更兇,到現在都有不同的說法跟預測,要信哪一套是個人自由。覺得會崩盤的就不要買等著看好戲,覺得會繼續漲的就大膽投資,賺賠自理,沒有什麼肖不肖的問題。

(02)會買的人才會嫌貨,現在台灣的戶口數VS房屋數已經超過100%了,但是真的每戶人口都有房子嗎?請查一下空屋數(包含買下來沒住的)然後按照這個課徵稅,我相信對投資客會有更大的抑制,住個打掃菲傭也算空屋喔!!

我同意「每戶都應該要有地方住」,但為什麼「每戶都應該要買到臺北的房子」?

你覺得買房子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但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跟你一樣的想法?再說,就算大多數人都「想」買臺北的房子,為什麼在明明就有房子可以租的情況下,政府有義務讓每個這樣想的人都買得到臺北房子?

還是那句話:「住」是基本生活需求,但「房屋產權」不是。


(01)這個差別應該只是在,買豪宅(或大坪數)跟買一般公寓大樓(或小坪數的差別),台北市的房子不是每個都像高級轎車一樣,我自己本身在營造廠工作,我知道台北房子的價格不是因為建材的關係,不可否認,建材高級房子會貴,但現在的房價不是因為建材的關係,也不是因為工錢的關係,純粹是炒起來的!!就說了,別玩文字遊戲!!

高級轎車的標準,你要以整個臺灣的房市來看。大安區一間20年的老公寓,可以買高雄市中心的新建豪宅,所以從整個臺灣來看,臺北20年的老公寓還是2B1A。

至於大安區的豪宅,大概就是牛馬之流了。


(01)沒錯,人是自私的,我在上面也說過,我在台北工作,我想在台北買房,至少是為自己存的資產,我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並不是投資客,我沒有作發國難財這種該死的行為;為啥我一直在說投資客就是發國難財,想想看,當因為這樣炒作造成破沫崩解的話,台灣會發生啥麼事情,台灣的銀行會發生啥麼事情,台灣的經濟會發生啥麼事情,台灣的老百姓會發生啥麼事情,最後那些賺飽飽的投資客會發生啥麼事情。

你問了好幾個「會發生什麼事」,阿答案呢?

再說,你的專長是營建,所以我很好奇你說「臺灣房市會崩盤」是聽別人講的,還是你有相關的專業研究當依據?

如果撇開專業程度,單看每個人自己的主觀預測,其實我沒你那麼悲觀,不過我也不是總體經濟學專家,所以我的意見不重要。


(01)你又再誤導其他人了,就舉我為例(我身邊的朋友很多也是這樣)相信更多01的大大也是這樣,甚至全台灣的百姓也都是這樣,你前面說的沒錯,其他鄉鎮的工作機會太少,需要發展,但並不是上來北部工作的人都是只想作在辦公室的人,我當初是學土木的,我出來不找營建工作我找啥,高雄18000台北40000,你覺得我會選哪邊,你說爽,你來作看看,每天12小時以上的工時,一個月四天假,你來作看看阿!!天氣熱,只能在外面,天氣冷,一樣在外面,下雨天,還是在外面。我還只是個監工勒。現場施工者更是累,溫度38度,鋼筋會有幾度你知道嗎??大家還是得作下去求個溫飽。


每個工作的辛苦不同,有些是工時長,有些是勞力苦,有些是要承擔巨大的法律責任,所以你的工作辛苦,不代表其他已經在台北買房的人就不是辛苦熬過來的。

至於你說「全臺灣的百姓都是這樣」,我就不曉得你有什麼依據?至少我的生活圈跟工作圈,就跟你描述的世界不同,如果你也說「全臺灣」,我也說「全臺灣」,這種沒有統計實證的全稱用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每個人都想過好生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付出相對應的代價。至於「在台北買房」是不是真值得花這麼高的代價,就見仁見智了。

(01)再次重申,台北買房是為了需求,但現在台北房價並非建立在供需上,而是炒作、炒作、炒作...
(02)套用版大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想過好生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就是那些投資客不願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只是在發國難財,才造成現在的結果。



還是那句話,沒有「供需」,哪來的「炒作」?你可以先冷靜下來,把我這個問題轉移到跟房子無關的日常生活。舉例來說,許純美當初被炒作,為什麼?因為她剛出來的時候能創造收視率。後來她落寞了,又為什麼?因為觀眾已經不需要她了。


要讓臺北房價下降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改買為租,讓買賣市場跟租賃市場的需求產生流動。這不是理論,德國跟很多歐洲國家能維持緩和上揚的房價,就是靠這個。









May2003 wrote:
台灣的選舉成本過高以...(恕刪)



肚子餓了,簡單回覆幾點。


一、你把「能在台北買房」當成「不虞匱乏的自由」,恐怕過於誇張,難不成臺北以外的人都要被當成匱乏的人?別的領域怎麼觀察,不是我的專業,我不知道。但從憲法的角度,不虞匱乏對應的是社會救助線,絕對不是臺北不動產權狀。


二、既然你也同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買,就是先繼續租房」,那就更不應該鄉愿的去讓那些觀念錯誤的人繼續迷失下去,否則最後受害的還是他們。


三、我同意臺北房價的問題不管藍綠主政都解決不了,所以才更應該從「消費者覺醒」著手,不是嗎?



在哪個地方工作,就買得起哪個地方的房子」這件事不會同時出現在每個縣市,所以該問的是,如果其他縣市可以「在哪裡工作,就買在哪裡」但臺北不行,那為什麼以買屋為第一要務卻又無法負擔臺北房價的人,不選擇前者?
顯然最關鍵的地方在於,這些人不願意做在其他縣市可以買屋安身的工作。

如果房價再漲下去的話.我想你會叫他們搬到非洲...

既然你都說22K的工作沒發展性,那「也比洗碗來的有發展」這句話怎麼得出來的?是指端茶水、當打字工比洗碗不會腰酸背痛嗎?
越是大間的公司,越基層的員工就做越單一且重複性的工作,我看不出來這跟洗碗工有什麼差別,除了內心自以為的社會地位而已。

22k沒發展是你說的喔.我說的是22k的工作相對於洗碗是來的有發展性的.又不是所有22k的工作都是打字工.老闆總要有工作經驗的人.現在年輕人剛出社會沒經驗.不都是先找個工作求經驗再來考慮發展性及是否跳槽.這很難理解嗎.


年輕人不是只有男人,而且現在兵役扣掉軍訓課不過一年,大學畢業才22歲,當完兵怎麼會超過30?至於「要存錢買房,就沒錢創業」更是本末倒置的邏輯,就是因為要存快一點錢買房,才要創業。而且,創業不適合每個人,就像臺北房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負擔,所以我才一再強調應該要衡量自己的能力。
總不成只要臺北房價沒降到「不論畢業幾年,各行各業都買得起」,就叫房價過高?

看清楚.我說的是累積足夠的創業資本.大約也30了.也不需要「不論畢業幾年,各行各業都買得起」這麼極端啦.但要你繳30年房貸才買的起房也可以叫房價過低?



你這段話最大的問題在於把「10年前的大學文憑」跟「現在的大學文憑」混為一談。現在大學生的普遍程度就跟10年前的高中生甚至國中生差不多,當然沒辦法要求跟10年前的大學生一樣被重視,所以你會發現,現在大學生在做的工作,很多都是十年前給國、高中學歷的人做的。
講白一點,如果現在所謂明星大學碩博士的平均待遇低於10年前的大學畢業生,那你的論點才會有道理。

雞同鴨講.我在說現在的年輕人絶非像你說的不肯吃苦.很多辛苦的工作也是有年輕人在做.現在大學生素質是較差.但難道他們就不是年輕人喔.你跟我扯到教育制度做什麼?

.

確實是雞同鴨講

同一種標的
20幾到50幾的都在談
不會有共識的 不同的社會歷練 人脈 學經歷社經地位
怎會有共識呢?

愛鑽牛角尖的繼續鑽
愛抱怨的繼續抱怨 人生都得自己負責
網路真的是成敗都蕭何的地方
我發現板主也蠻厲害的


我現在在台北工作,一天上班12小時以上(早上五點-六點)下午7點才下班,周休一日,這樣一個月上看四萬而已



然後她買1200萬的遠雄京都 在台北市中正區還有一間房子 想必板大是投資高手!!!

然後呢有點詭異 說7點下班 結果7:30就可以上網回覆文章~ 又說開車通勤 然後又說早上5點到六點就要上班
但是昨天晚上到1點多還再回文章~ 高手中的高手~

一開始說

如果真要講「公義」,該談的不是怎麼打壓臺北房價,而是怎麼讓其他縣市留得住人,也就是城鄉差距的問題。但城鄉差距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大家都在罵22k,可是有多少大學畢業生願意放棄在台北的冷氣辦公室領22k,改去其他縣市種田養豬捕魚做工?

然後呢
(A)我是南部人,直轄市喔(高雄),高雄的工作機會&薪水你知道嗎?我從高雄跳到台北薪水是差了一倍,我認真的為了將來打算錯了嗎?

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你不也是南部沒希望才往北部走

那你說的那些南部往北部擠的人 是怎樣?跟你有什麼不一樣?


3年即罵5年級過太好沒經過戰爭不知苦

5年即罵7年級過太好沒有經過辛苦不知苦

永遠都有人挨罵怎麼沒想過孩子的未來掌握在你們手上???
sean1972 wrote:
在哪個地方工作,就買...(恕刪)




自己講過的話,不要忘得太快。


下面這段話是你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現在有很多女性員警.也有女生在做黑手的.清潔隊應徵一堆碩士生報考.我們公司只要大學學歷也有碩士生降級考進來.我也有年輕同事跑去做清潔工.什麼水果妹.豆花妹.也都很年輕.也有年輕人跑去做殯葬師.連你說幫大公司送件的快遞.也是年輕人居多....你認為.到底有多少眼高手低的.現在的職場.資方凹勞方那麼多.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勞動節休假要分成365天.勞動環境丕變.早已不是我們那個年代了.現在年輕人.我覺得認命的居多.决非像你說的一樣眼高手低.


針對你上面說的話,我提出「學歷今非昔比」的觀點,哪裡是雞同鴨講?10年前的碩士要去當清潔隊嗎?10年前的碩士要降級應徵嗎?10年前的老闆敢用現在的手段去凹一個碩士員工嗎?你說的這些現象,不正是因為我說的「今天的大學文憑跟以前的國中文憑價值差不多」?


所以我才說,你所描述的現象,跟物價(包含房價)沒什麼關係,而是學歷變廉價了,這難道不是教育制度的問題?



至於其他段落,我看不出來有什麼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如果你認為有,可以再貼一次。
drawerlu wrote:
簡單來說啦

「...(恕刪)</blockquote
說得太好了給您100個讚
讓我想到以前一首歌
我只想有個家
真的很多人只想有個家啊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