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1.房價是由預售屋、新成屋一路帶動,當預售屋、新成屋漲不上去,中古屋就不會漲了。但台北預售屋、新成屋市場通常是由高所得的人所購,故房價漲跌較大決定因素在高所得的人。目前台北預售屋、新成屋漲幅已趨緩,但沒有下跌跡象,只要這點不改變,整體房價就難以下跌。2.台北年收200-300萬之家庭算多,估計北市前1/4家庭都在此範圍以上(是以上),這些人很多是主計處資料統計不到的人,例如生意興隆的小吃攤老闆,或甚至是未設籍台北之僑胞。但絕大多數年薪200-300萬購買台北房子的人仍感覺吃力,雖然這些人不想屈就小宅或老舊公寓,但新大樓動輒2000萬以上的房價,即使是年收200-300萬仍無力負擔超過2000萬以上房價。所以,2000萬上下左右就是這些族群的主流市場。但可憐的是,有另一群財力雄厚,資產介於5000萬至1、2億的人,這些人可能是大型公司或外商公司之高階主管、專業執業人員,或者是中小型土財主,這些人基於各種理由,可能是投資需求,或者僅是為子女置產,這些人雖然僅占前述1/4(25%)中之前1%-5%(先不談前1%之菁英,其理財想法與投資管道係常人無法理解),但這些人購買的第二房或第三房卻通常是與前述25%之後20%人競價,雖然年薪200-300萬的那群人士購買力較低,但仍有部分人含淚搶房。因此2000萬上下左右的房子是最熱門的,秒殺程度讓年薪200萬以下的人無法想像。3.當然前述年收200-300萬之家庭也不是全部都對高房價都買帳的,於是預算就控制在1000-2000萬不等,總之是其負擔的起的範圍,但這購屋市場又與家庭收入介於100-200萬之主要台北普羅大眾的購屋選擇重疊,於是前述第2項再度重演,導致部分普羅大眾含淚買1000-1500萬房,不買帳的就租屋,或買老舊公寓、小宅。4.總之,結論就是,房價的決定權,不是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p.s. 豪宅市場跟上述就沒甚麼關係,因為市場跟族群並不會互相影響。以上
遠方山谷吹來的清風 wrote:北市有1/4以上家庭...(恕刪) 如果不計算地下經濟,依主計處統計,101年北市前20%之家庭平均收入309萬,21-40%則平均收入182萬,我說1/4家庭在200-300萬以上,應該很合理。但我感覺主計處的數字有點保守。http://w2.dbas.taipei.gov.tw/Chinese/101family/12.pdf總之,個人認為房價上漲起因在於高階(排除前1%之菁英)之財富外溢效應,2000萬左右之房價非常熱門、較低價之房屋也同時獲得支撐。我不認為目前雙北房價是合理的,也算是受害者之一,畢竟收薪階級的,所得能高到哪去?只是不爽歸不爽,現實還是要認清,與其一昧抱怨高房價,不如想辦法因應。我的因應之道就是,無論如何都買一間自己負擔得起的房子,房價在家庭所得7倍以內(不代表就是7,視各人對房產的重視程度而有所調整,很想買好一點的房子的人就7倍,很重視生活品質、愛享受的人也許3倍就好了)。我會把它當作一個跳板,未來換屋的一個跳板。很多年輕人剛出社會就想買個能住50年的房,實在是不切實際。總之,有了這一間起家厝,一來家庭及事業較安心,二來也較能面對房價之漲跌變化,因為漲價表示自己的房子也漲,未來換屋籌碼也有增加;若房價下跌,雖然原有財產有所損失,但因為一開始就控管風險買負擔得起的房子,損失也不至於太大,所以仍然能在房價下跌時,以日後事業所累積的財富,換購更好更舒適的房子。
kuohtseng wrote:101年北市前20%之家庭平均收入309萬,21-40%則平均收入182萬...(恕刪) Sorry,看錯欄位,101年北市前20%之家庭(20餘萬戶)平均收入應該更正為324萬,21-40%則是194萬。但我仍覺得這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