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不動產實價登錄 民憂成課稅依據

呵呵,只能說對J大說的認同感很高~

在資本社會打轉,沒說要賺最多的錢才有人生價值。但如果要取得多數人喜愛的資產,你就要比其他人有"本錢"。沒必要打著正義道德之旗,只求踏過他人取得優勢資產...

除非別有目的,要不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手上的資產增值~買低賣高本就是資本市場的通則...

至於人生目標,我相信J大的舉例只是物質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面的目標。會在房產版討論的人,很難說服我相信會有與物質脫勾的"神人級"存在。就像小弟我,雖然對超跑之類的沒興趣,但也希望在4X歲退休後,除了每天遊山玩水外,還能有閒情搞幾只限量pp玩玩

JCB88 wrote:
不靠爸也不靠媽!自己有能力買房成家,這是每個男孩"轉大人"後,人生中的一種目標和肯定!

至少小弟年輕時是這麼想!至於"保時捷"之類的?那是男人有房後下一個目標!

至於"風險"?買任何東西都嘛有"風險"!看自己的眼光和判斷能力喽!

難不成車商賣車?還得保證客戶一路平安!不守"交通規則"的人,開什麼車都一樣!

買房子不也一樣!史上"最低價"成交的房子,能"保證"買的人一定住的舒服嘛?

所以以上這三種,根本連想參與他們意見討論的意願都沒有!

連自己的"人生目標"都沒有的人,現在連"吐槽"他們都懶的浪費時間!

各自的人生,個人的言論?自己總評,小弟不與置評!

房子是拿來住的,每個人需求不同,自己住的"爽",這比較要緊!

自己眼光挑的房子,還能幫自己"多賺點錢"?得到他人的認同,這是附帶的利多!

自己先能住的"爽",再來考慮這間房子會賺會賠問題,也就是"價值問題"!

聰明厲害的人,不論多空都能賺,賺多賺少的問題而已?那也不一定要用房子才能賺!

每棟大樓,樓層不同,標價也不同,區域需求也不同!大區域來討論房價高低?根本沒必要!

何況現在發"空文"都嘛張冠李戴,司馬昭之心眾人皆知!只剩自己舉著"居住正義"自命清高!

還可以戴別人"房仲"的帽子!攻擊別人是"投資客"?那來的理性討論的空間!

如果自己心中沒有意圖"炒作房價"的人,那又何必大費周章的天天發"看空文"?

各位說是嘛?小小的抱怨一下!

大家加油喽!

blessme wrote:
呵呵,只能說對J大說的認同感很高~


認同感常常不能代表對錯, 只是站在相近的立場看事物而已

blessme wrote:
至於人生目標,我相信J大的舉例只是物質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面的目標


問題是拿出這種物化的人生目標想要貶低別人的可是他自己啊....全不全面? 是不是該說他自己
一開始就把人生目標限縮在這種物化的價值上了?
這標題...

在一個健全的國家...買賣本來就是要登錄
更何況不動產這麼大筆的買賣....

台灣的法律有太多的漏洞....

老百姓單憂的是無法走漏洞.....

難怪台灣的錢都被那寫走漏動的民怠利委還有公司老闆走漏洞搬走了...

上班族就一直苦哈哈

yobi25 wrote:
實價登錄的價格有可信...(恕刪)



誰負責查核?你問一下你朋友應該就知道,
再有本事也只能人工查核,一個月1000件能查幾件?
比較可信的部份是地政士(也就是代書)使用自然人憑證把建物的資料帶進來....
至於比較沒把握的部份就是民眾自行輸入與建商預售屋這個部份,
民眾有可能應該會低報,因為預期被課稅的原因,
建商預售屋會抬價,因為建商預期要賣個好價格,
地政士,報高跟報低不影響他的生存,
但是地政士會嫌麻煩,只輸入房地總價,其他更客觀的因素不會寫上,
因為地政士不是不動產估價師不會現場勘查,
因此就上述的原因,實價登錄建坪單價是可以被操控的,
更不用說民眾所得到的資訊已經是模糊化的~

公告現值是會往市價的9成調整沒有錯,
但那個"市價"並不等於"實價",
一間屋子的條件的好壞容易影響價格,
還有賣房子的人經濟狀況也是一個因素,
買賣案例也許不是真正的交易,
還有一種是視同移轉,或急買急賣,還是親友交易,
很多都不是正常買賣的交易價格,
所以正確來說市價應該是實價的"平均價",

不過稅一定會漲,因為以前公告現值被限制於徵收土地,
長期壓抑下,現在公告現值已經與徵收土地的價格脫勾了,
逐年調整是一定的,因為市價是會被物價指數所調整,
只要石油會漲,天底下只有薪水不會漲~



blessme wrote:
雖然對超跑之類的沒興趣,但也希望在4X歲退休後,除了每天遊山玩水外,還能有閒情搞幾只限量pp玩玩


謝謝B大喽!難得可以得到大大的認同

小弟對跑車的興趣也不太大,借台來玩玩就好,不想費神去顧車!

再說台灣路這麼窄又擠,這種車開起來,真的沒什麼意思!

小弟只想60歲之前,夫妻可以身體健康,沒有財務上的後顧之憂!

買張"環球商務艙機票",夫妻倆全球玩透透,一站一站停下來玩,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飛機雖然坐過不少,也已經去過不少地方!可是都嘛"來匆匆,去匆匆",沒什麼時間停下來慢慢看!

4X歲退休?可能沒這麼好命喔!

加油喽!

waittfor wrote:
問題是拿出這種物化的人生目標想要貶低別人的可是他自己啊....全不全面? 是不是該說他自己
一開始就把人生目標限縮在這種物化的價值上了?


這位大大,用不著這麼"激動"!小弟我沒想過要你認同我的"目標和價值"!

你自己的"價值"和"目標"?要你自己去找!小弟的目標是不是物化?見仁見智!

不過"有房"的目標,小弟在30前就已經達成!往後如果要換房?我是要大要小,要遠要近,都可以!

當初"買房"這只是一個人生起點,沒當成多了不起的目標!

只不過小弟闖北走南十數年,沒見過一個"成功的人",是有一個"不穩定"的住所和家庭的!

反之亦然!至於真不真實?一樣見仁見智!所以你的建議,我真的"懶"的回應!

不過看你的反應,好像真的滿認同的!只是有"買房"無力感而已

老話一句!買不會買不起,只是看自己想不想,要不要而已!這種事沒人逼你,信不信也在你!

那裡都好!沒人說房子要買在台北市的精華區,才可以住人!誰說"帝寶"就一定住的舒服?

至於什麼房市"利多"?什麼"看空"?看看就好!信了?你就輸了!

至於政府的措施,你要相信"居住正義"那套說法來決定買房?那也在你!

這套說法,也不是現在才發明的!只是現在被運用到"極致"而已!

房子賺錢?小弟只是當"運氣"!自己和家人住的"爽"那才是眼光喽!

最後小小的建議你,不滿版上網友的言論!請"禮貌點"反駁,字裡行間會顯露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加油喽!

JCB88 wrote:
我真的"懶"的回應!

嘴裡說不要, 手指頭倒是回得很自然....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懶"嘛....

JCB88 wrote:
不過"有房"的目標,小弟在30前就已經達成!往後如果要換房?我是要大要小,要遠要近,都可以!
當初"買房"這只是一個人生起點,沒當成多了不起的目標!

JCB88 wrote:
不過看你的反應,好像真的滿認同的!只是有"買房"無力感而已

真行, 沒什麼了不起卻只能一再拿這僅有的物化價值出來說嘴, 有房沒啥了不起, 自己沒爬文搞不清楚
我有沒有房還想炫耀, 真是

JCB88 wrote:
最後小小的建議你,不滿版上網友的言論!請"禮貌點"反駁,字裡行間會顯露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對有禮貌的人, 通常我也是有禮貌的, 對於沒禮貌或沒水準的, 我就沒那麼有修養了, 真不好意思...
我不在意我的人格特質顯露出來, 不過你可能沒注意到你也正在洩漏自己的人格特質, 你的建議,
原封不動的還給你跟其他不滿偏空言論又過度激動的人吧....想賣房的人不用太害怕, 持平或緩跌
的機會比較大啦....總是會找到人讓想賣房的人解套的, 時間跟價錢問題而已

waittfor wrote:
嘴裡說不要, 手指頭...(恕刪)


大大的"信貸借款論",已經逗的小弟開心了一下午!

等忙完,有空再來陪大大玩玩!

不送喽!
感覺有些人在01誘導民意,
說實價課稅會造成負擔,
誘導民意反對實價課稅=.=
===========================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JCB88 wrote:
房子是拿來住的,每個人需求不同,自己住的"爽",這比較要緊!

自己眼光挑的房子,還能幫自己"多賺點錢"?得到他人的認同,這是附帶的利多!

自己先能住的"爽",再來考慮這間房子會賺會賠問題,也就是"價值問題"!

聰明厲害的人,不論多空都能賺,賺多賺少的問題而已?那也不一定要用房子才能賺!

每棟大樓,樓層不同,標價也不同,區域需求也不同!大區域來討論房價高低?根本沒必要!

何況現在發"空文"都嘛張冠李戴,司馬昭之心眾人皆知!只剩自己舉著"居住正義"自命清高!

還可以戴別人"房仲"的帽子!攻擊別人是"投資客"?那來的理性討論的空間!


JCB兄寫得真是太好了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dreamsaint wrote:
感覺有些人在01誘導民意,
說實價課稅會造成負擔,
誘導民意反對實價課稅=.=


這位大大,重點不在於誰"贊成"?或誰"反對"?或是那邊的人多!

重要的是有沒有"效果"?

同街廓門牌50號內的登錄價,這...你猜的出是那一樓?那一戶成交的?

你知道"5大都會區"一條路50號內會有幾棟大樓?有多少住戶?

還有"登錄價"誰去查核?抽查還是全面查?怎麼查?謊報的話,你執行機關查的出嘛?

看看"奢侈稅"就知道!除了"流通停滯"以外,有需求的還是"觀望"沒有買!

現在加上"限貸"?首購是想買也沒得買!

本來想賣的,也就不賣,擱著!市場供給更少...

以上這些對已經"有房"的,那來的影響?

當初的買入價格老早就訂了,貸款契約也早早就已經簽了,除非銀行日後"毀約"!

"行政措施"過度干預"市場運作",從沒看過有什麼好下場!

釜底抽薪的不做,水已經"煮沸"的鍋光加水,有用嗎?

結果還一堆人期望這麼高?然後勒?實價課稅?

到時首購就算買的起,依現在的"平均收入",這些"首購"到時養不養的起都還是問題勒?

然後再來要求"政府"降稅?真的....

perahia wrote:
JCB兄寫得真是太好了


P大,謝謝喽!

加油喽!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