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0930355 wrote:這是因為大家都太忙...(恕刪) 我覺得你太樂觀了。目前全台所有工作人口,有40%月薪不到三萬,70%的人月薪不到四萬。三十歲以下九成月薪不到四萬,也就是連存第一桶金都有困難。許多夫妻兩人加起來月收入還不到十萬,這種收入不貸款二三十年以上要怎麼買得起五六百萬的房子?
內政部示警 15縣市老化 組「破百」俱樂部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23000426-260102長壽大國的惡夢 日「下流老人」拖累國家財政雲嘉全國「最老」 李進勇:老化應視為國安問題比LKK 澎湖換嘉縣所謂老化指數係指,65歲以上老年人與14歲以下的幼年人之比例,若數字破百,代表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4歲以下人口。根據統計,10年前最老的城市是澎湖,但老化指數尚未破百,2008年底嘉縣(99.7)追上澎湖(99.6),老化居冠,2009年兩縣一起破百,2011年起雲林縣加入破百俱樂部。5年前只有3個縣破百,至今年5月破百俱樂部已增加至15縣市,且多分布在東部及南部區域,凸顯長照政策的重要性。嘉縣 老人比小孩多此外,老化情形有加速情況,以台北市為例,2013年尚在94.5,短短2年,2015年即上跳到105.8;不過在6都16縣中,近兩年老化速度較快的是新北市,2013年底尚在68.8,還算年輕,今年5月老化指數86.5,老化率增加25.7%,增加比率超過2成的縣市,依序為基隆、高雄、嘉義縣和屏東縣。不過,若以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老化指數遠較日本的200、德國的161為低,比美國及澳洲的79與大陸的59為高,和南韓差不多。北市老化 6都之冠根據最新統計,截至今年5月,台北市老化指數108.42,居於六都之冠。內政部分析,應是台北市醫療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所致;而老化嚴重居冠的嘉義縣,已經呈現「街上老人比小孩多的景象」,主要是因出生率表現為全國最低,死亡率亦高居全國第二,農村人口因工作需求外流。而新竹市及桃園市老化指數全台最低,分別為61及64。內政部表示,可能是新竹市的科學園區多為年輕人,因工作之便在當地成家立業,桃園市則有全國最高的生育津貼,且新竹與桃園近年出生率表現也亮眼。花敬群表示,以前常說一個孩子不算少,兩個孩子恰恰好,但近年台灣少子化,導致高齡化愈加嚴重,希望大家多生小孩,以緩解人口老化問題;他也推估,未來10年、20年人口老化速度只會更快,長照需求者將持續攀高,這也是新政府為何要力推長照政策,盼社會多支持。------------------------------------身為一個中立的新聞評論者老人最愛買房子最愛唱KTV最喜歡出國旅遊吃燒烤最愛去電影院看電影最愛逛夜市和百貨公司有這麼多老人,消費一定有精彩消費一精彩,就會注入房地產讚啦
火神大大 wrote:此外,老化情形有加速情況,以台北市為例,2013年尚在94.5,短短2年,2015年即上跳到105.8;不過在6都16縣中,近兩年老化速度較快的是新北市,2013年底尚在68.8,還算年輕,今年5月老化指數86.5,老化率增加25.7% 全台老化指數每年平均增加6~7%....而且有加快的趨勢!!如版上不少大大說的:老人是台灣消費的主力,看樣子台灣要開始迎接黃金十年了....
路軋流會 wrote:很多年輕人 都把錢...(恕刪) 其實保險是必要的,以前人比較沒有防範未然的觀念,但是痛過一次你就會乖乖投保了。你說的狀況跟歐洲、日本的年輕人挺像的。因為收入不如上一輩,沒什麼錢但是會到處旅遊,如果房價太貴超過一定負擔比例就乾脆不買。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後必然的結果,教育程度不高比較容易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但若是受過高等教育就會去算以目前的房價,買了房子對自己這一生以及社會的利弊得失。
民國99年次的出生人口16.6萬人是歷年來最少的22年後大學畢業出社會時,約民國121年這一年是民國56年次的滿65歲退休大約是39萬人左右兩邊相差是22萬勞工的勞動力左右若再加上前後十年份的差距那是滿可怕的數字............會否有影響?到時就知道了當然或許有機器人代勞了那是代表充分就業? 還是更多人失業?就不知道了
少子化的源頭還是在低薪問題...以目前平均薪資水準在三萬上下要怎麼存錢?從25歲以後開始算一輩子平均收入約1800萬,一輩子消費支出不含買房大概在1500萬元,扣掉之還有300萬養老。而且要有以下條件,你才能有三百萬養老。1.你的平均月薪至少要落在平均值之上2.房子都用租的3.你不能生大病、發生意外、不能失業4.你不能多生小孩、開太昂貴的車子5.不能拿錢孝敬父母或資助家人。除非你買的到300萬的房子然後再把部份收入拿去做些投資生些小錢,否則這個社會有七成的人若要能終老就是不能買房。
賺得少有賺得少的物件可以看, 賺得多有賺的多的物件可以看,賺得多不會去看賺得少的物件, 賺得少不要去看賺得多的物件.少子化還沒衝擊到房產,就會遇到其他更嚴重的問題.總之 , 不要想太多, 該看就看, 該下手買就下手, 房子會是你一生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