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Dragon wrote:
這不是問題所在,韓國...(恕刪)
講個數字好了
去年亞銀要一個專業顧問到蒙古6個月 薪水1萬美金/月
本來想去, 但是受韓國公司管制, 算了, 反正我的薪水也不會多, 這就是韓國人都不要的差事
我們某大公司到印度做韓國的下包 韓國工程師一個月牌價30多萬台幣 轉包台灣 牌價不到20萬
韓國一流大學 進一流公司的 是我們薪水兩倍多
連我們公司的新加坡見習生 當地大學起薪工科也快我們的兩倍
================================================
韓國的企業國際化比我們高, 在東歐及許多地方, 三星比SONY有名氣
企業拿不到國際價格 當然給員工小氣價格 我們在保3保5保8 人家是連看都不看
我們早輸在國際化及國際觀不足的路上
我們大企業不足 服務業不足 利潤不足
我們人才不足 外語不足 生活困境忍受力不足
我們鎖國太久了 機會流失很多了
希望後續者追回來
有空請到韓國新加坡大陸的學校走一走
================================================
回頭讀了一下清末歷史.......唉! 鎖國鎖死自己的民族主義
marcus200115 wrote:
所以你認為作者發了這篇文章後,年輕人就會有骨氣志氣勇氣,
然後民怨就解決了? 這篇作者做的事,跟您所謂的做事沒半步,
請問, 您能跟大家講一下, 有什麼兩樣嗎?
...(恕刪)
作者做什麼事?
她不是這本雜誌的總編輯?
他想作的事情就是在雜誌內容裡頭,
這篇文章只是這件事情的延伸,
我當然不會認為"作者發了這篇文章後,年輕人就會有骨氣志氣勇氣,",
當然我相信這位總編輯也不會如此認為,
至於解決民怨,我看不到篇文章有提到??
這不是執政黨該做的事情嗎?
還是你有看到這位總編輯要幫忙解決民怨??
就像每一次演講,每一堂課程一樣,
言者諄諄,為得就是希望可以影響一個兩個人,
聽者藐藐,覺得你有這麼強就不會在這裡....
聽的進去,學得到,你就成長。
這在我小時候還算是常識,現在似乎沒這麼流行了~~
leon3760 wrote:
倒覺得楊總編輯忠言逆耳
我倒是覺得他是要求95%的人去做5%不到的人的定位,是謬論.........
一個社會裡,一定是普通、正常、只想安逸平淡的過生活的人占大多數,只有極少數會去探險、開拓、競爭,然後部份成功,部份消失在歷史洪流裡
難不成70、80年代的年輕人完全沒有人在創業?沒有人在拼命?沒有人在提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難不成50、60年代的人現在全是老闆?全都是當代的生猛人才?
憑什麼說選擇一日復一日踏實工作的人是錯誤?那這樣50、60年代蓋房子、做十大建設苦力、開計程車等等等辛苦把孩子養大的人全都不思進取,是社會的失敗者?
開什麼玩笑,模糊問題焦點而已
EmperorLord wrote:
http://5i0...
網上隨便關鍵字查,說是韓國近來年也提昇到8x%,但2008年時才50%(恕刪)
我以前看過美國的一篇報導,
講韓國人的大學生比例,還有美國韓僑的大學生比例也是其他族裔最高的,
但是找不到網頁聯結了,
不過這裡Wiki 有段話,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had risen from 100,000 in 1960 to 1.3 million in 1987,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llege-age students in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wa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再看看韓國大學的數量!
韓國人口約我們的兩倍,韓國1987年大學生以上的數量130萬人,
我們1986年大學生18萬人,再加上碩博士算30萬好了!
今天把一樣的4-5年級生放到民國100年,沒有家裡贊助,只靠骨氣,志氣,勇氣最後只有一肚子氣,以前3萬薪水可以養活一家4口,現在3萬薪水房租+吃飯就沒了,差別不是在一堆氣,而是台灣大環境,位什麼民國80年到100年新水成長如此的小,遠比不上物房價?以前同樣身為亞洲4小龍的新加坡,南韓,香港,他們薪資為何跟的上物價?台灣只能淪落到根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爭新亞洲4小龍?
民國101年的街頭,一個30歲男性在沒家庭幫助要自己打工助學貸款下,要在台北5子登科有多難?何況有的還要負擔父母等等,有個100萬存款現實環境下結個婚都很緊,除非雙方願意公正但4-5年級的父母肯的有多少?以前肯做肯拼就有機會,現在要聰明做,爆肝拼,面對的時代環境不一樣,怎能用過去思維套到現在?假如周瑜復生跟國防部說他以前可以8千兵火燒10萬兵,現在台灣怎不能打贏老美導彈誰會信?
現在要致富除了家族,天才,就是運氣了...有人一個月爆肝打拼也才8萬10萬,有人博心機賣良心有個20-40萬還比較夠用,有的人打打球看看房子月入900-1000萬的才算富人
cchiher wrote:看了上面眾年輕人的回文,我覺得總編輯講的還蠻寫實的啊。幸好我是5年級的,所以我不是沒骨氣、志氣、勇氣的"年輕人",呵呵,要不然被人講成這樣,一定是會很不爽的。
而他正是目前不少台灣年輕人的寫照。
在我30歲那個年代,網路還沒發達,所以也沒有01這樣的討論區,坦白講就是民智未開,所以就是乖乖上班、乖乖加班、乖乖結婚、乖乖買房,那個時候同儕間買房子都是因為結婚,房價當然比現在低很多,不過買在台北市還是很少,大部分是台北縣跟桃園,因為傳統上買房子就是買"新"房子,要在台北市買新房子對年輕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還是有啦,那時同樣的價錢還是可以買萬華或社子的小坪數新房子),那時我要買台北市的20年老公寓,南部的老爸老媽都覺得不可思議,直問我,幹嘛不買新房子呢?我只能跟他們說台北房子很貴啦,你們沒吃台北市米不知米價啦。
我比總編輯小幾歲,不過我也沒他講的那樣有骨氣、志氣跟勇氣,只不過運氣不錯,在房價還不算太高的時候在台北市買了間舊公寓,上班過程中也沒那麼多經濟風暴,那時也沒有01可以上來抱怨、訴苦、取暖,所以算是資訊落後的受益者吧,不懂抱怨,只好乖乖努力上班,買不起新房子、就買舊公寓,買不起台北市、就買台北縣等等,反正大部分人就是乖乖牌啦。
前幾天我的前前前同事來找我,說他上禮拜辭職不幹,準備退休了,閒聊之餘交換了一些近況,他說他又在老家買了一塊地,準備以後去蓋房子來住,我笑他說,以後?20年以後吧?你老婆才說以後小孩要唸薇閤,妻小怎可能跟你搬去鄉下住?等小孩念大學才行吧!他笑笑說,反正地先買著,放著又不會壞,這一花又是1000萬。
老實說,我們這批5年級的既得利益者為數還真不少,沒太多骨氣、志氣跟勇氣,只不過運氣好領了不少分紅配股,還在位者,就卡在你們年輕人上面混吃等死、坐領乾薪,已退休的,就到處砸錢買房地產,無聊就上網來嘴炮。
現在的年輕人確實處在更嚴苛的環境,房價更高、景氣更差、分紅配股也沒了,假如我晚10年出生,照我那時那種乖乖牌的做法,現在大概也要淪落到01來取暖了,所以看完這篇報導,我還蠻認同的,因為目前的現狀就是這樣,環境不能改變、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嚴苛的環境,普通的做法當然很難脫穎而出,自然要比別人更有骨氣、志氣跟勇氣了(就跟超車一樣,前車時速100,你要超過他,你不開120怎行),不見得會成功,但總是一個契機。
還是忍不住想再寫一篇....
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 人類社會都是金字塔型的結構
工作多年以來, 看到靠自己努力的, 都越來越往上去了
有時候黑心一點想, 何必要去提點這些後輩,
反正金字塔底下, 總要有一些腦筋不清楚的人去填
.....
台灣目前環境還不夠開放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地球有多平
危機有多嚴重
今天如果你上班的時候, 發現旁邊新來一個老美工程師
領的薪水和你一樣.....你有什麼想法
再過兩天你去上班, 發現後面新來一個阿陸工程師
領的薪水也和你一樣.....你有什麼想法
繼續抱怨房價太高? 薪水太低? 工作機會太少?
還是要靠"公平正義"的政府救你嗎?
這些狀況已經發生了, 不是未來式, 而是現在進行式
我和歐美, 大陸的同事, 只隔著電話線和email 的距離
.........
公平正義要靠自己爭取
如果某人可以給你"公平正義", 基本上, 這就是一件不公平不正義的事
而且, 為何我的"公平正義"會在那個人手裡???
然後我必須投票給他, 他才會施捨給我???
我期望政府給我們一個可以發揮的環境,
這樣就好了....
.....
Steve Job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Hungry 不是指抱怨環境的 hungry,
Foolish 也不是指對現實不分的 foolish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