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小地方,簡要回覆:
1.車子跟房子的折舊當然是不一樣的,不過「哪些慾望可以要求政府干預市場來滿足」這個問題跟「折舊」有什麼關係,小弟看不太出來,難不成所有保值性商品(如黃金)都可以要求政府干預市場價格?
2.租屋當然有很多不便,不過其中有板友提到「買的房子,才敢花錢買好(或貴)的家具、裝潢,過好的生活」,小弟就不是很懂了,如果買了房子都還有能力過所謂「好的生活」(而不是只有過「基本的生活」),代表所謂「要求政府打房」,不也代表某部分人可以用壓低的房價空間來換取「好的家具、裝潢、生活」?(想買1000萬的房子,現在打房變成900萬,就省下100萬來裝潢)
好的家具、裝潢、生活當然值得追求,但是否可以用來當作要求政府干預的理由?
3.「食、衣、住、行」當然除了「有無」還有「好壞」之別,到底政府的義務到哪裡?顧到人民的營養均衡就好,還是保障人民都有牛排吃?全臺灣還有很多地方買房並不難,甚至中南部都還抗議被打房風掃到颱風尾,所以「台北的房子」在「住」這個圈子裡是比較「高級的商品」(純從客觀市場來看,不是主觀評價),因此「要求政府打(台北)房」就已經不再是「要求政府讓人民營養均衡」,而是「要求政府讓人民有牛排吃」。
能讓人民都有牛排吃的政府當然是好的,可是如果這個牛排是從另一群人民養的牛割下來,那這樣的政府也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
4.多抽資本利得稅跟抓逃漏稅,小弟非常贊成,最好是連證所稅一起徵,但只怕到時候股市崩盤,又有人來批評政府了。人就是如此,只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自己畫靶字己打,不是神經病就是意圖抹黑主張房價不合理的人』
A.有房子住 VS 有房子
B.政府的房市政策 VS 汽車政策
C.社會福利 VS 社會主義
樓主用A和B的交叉比喻來指出C政府的作法,是將社會福利導向社會主義!?
也就是認為市場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決定價格,所以政府不應該干預!?
若是干預,政府就是兩手策略的社會主義政府!?
而讓政府這麼專擅的...竟然是買不起房子在那邊靠腰鼓譟的普羅大眾!?
我只能說您1.比喻失敗 2.自我感覺不爽
※房子:是不動產,它的價值會提高,乃是每個國民共同努力使國家社會進步,
因而產生的額外價值(反之亦然),也是土地公告現值制度存在之因,及
課徵增值稅的正當性所在(漲價歸公),並非投資客或建商或地皮擁有者
所能獨力完成的,當然不能由這些人恣意坐享暴利!所以政府在必要時
可以介入(凱因斯理論),乃屬當然!
例如,一棟房子在東京或在台北,價值天差地遠,你可以很自然的理解
原因是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程度有差,導致地價房價有別,但是汽
車就不一樣了...
※車子:是動產,它的價值(甚至一段時間後只剩價格)無法與不動產相提並論,
,全世界任誰都知道這個道理。動產本質上多數不具有公共財的特性,
交易本身就需要高度自由,任由交易雙方自行評斷價值,政府只需要制
定遊戲規則以保障雙方安全即可,過度介入將嚴重影響動產交易公平性。
例如,房子的價值因國情而有差異性,相較之下,一部車子在全世界則
幾乎有相同的價格同(稅則除外),因為一部相同的汽車,牽到北
京還是一部汽車而已!
你說要抗議「政府為什麼不讓車子降到一台10萬」?10萬的車多的是啊!
你不要中古車?那為什麼中古屋...市場上也是搶著要?
※政府:我國政府傾向凱因斯理論(主要論點請google),干預,可彌補市場自由
經濟之缺點。你要全然自由的市場!?請移民吧!
結論1:民意政治萬歲!
結論2:如果我的房子市值縮水,但是全民公平接受這樣的轉變,我樂見其成!
結論3:你傾向自由市場、鼓勵租房子,是你的自由,但是想買房子的人希望獲得
公平的價格,也有要求政府干預的自由!
拐個彎說自己是犧牲,說別人是不知道衡量自己的能力,沒有特別高桿之處啊!
不管怎麼樣的說法大家還是會在字裡行間不經意的流露出對房子既可保值又可增值的「期待」,這是大家心中不想說出來的真相。
大家都想買的房子,房價會下跌那是最好的事,萬歲!但是可能嗎?就經驗上我知道被搶著買的東西一定會買不到或變貴,被大家嫌惡的東西一定會變便宜或是送人都會被嫌棄。
凡事量力而為(尤其是處理財務)日子會變得比較輕鬆自在些。
CSIL wrote:
拿黃牛票的例子是錯的...(恕刪)
黃牛票是比喻再說不要把害你損失的對象指向政府。
因為害你損失的是那些投機客。
我知道你的論點,你就是覺得那些已經買房子得很無辜就是了。
的確,對自住客來講,的確被打的莫名其妙。
所以,應該放任那些投機客炒作嗎?
你說轉買為租是一種方法,但是這不是政府應該有的作為。
這頂多只是人民的一種想法而已。
難道你要政府說:對於那些投機客,我們是拿他沒有辦法了,你們就自求多福,買不起房子的就先租吧。
而投機客說:我們就是要炒房,有老百姓當墊背,政府拿我們沒有辦法。你這些沒房子的,買不起就先租吧。
你說得轉買為租根本就不是一個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短期來看,課稅的確會讓房價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還是有限。
長期來看,房價不打最終就是泡沫化,轉買為租最終就是房價還是一直高,然後全部死光。
也就是說,長期來看,打房不只可以救沒有房子的人,還可以救有房子的人。
而轉買為租,難道你就以為不會影響房價嗎?
這樣下去就兩種可能性:
1.租屋的人變多,賣屋市場委縮,房價下跌。
2.房價還是炒作,房價上升,但是租屋市場膨脹,租金上升。
也就是說,結果不是房價下跌,就是租金上升。不管哪一個方向,問題都沒有解決。因為問題不世出現在正常的市場機制,而是有人惡意炒作這市場機制。轉買為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我是政府,我要打房,我會怎麼作?
當然是想一個可以遏止炒作行為,並且又不會傷到原本擁有房子的人呢?
我想指只要讓人民知道我要開始打房,然後慢慢丟出一些法案,慢慢的,緩緩的讓房價下降。
這樣原本有房子的人就有逃生的路線了吧?
這樣再逃不掉也沒辦法了。
所以我覺得課奢侈稅想出來的人真是天才。
1.條文內容適用的對象只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有辦法一點的人,就可以逃掉。也就是看起來打房,但是力道不大。房價下降有限,讓原本有房子的人損失不大,也來得及逃生。
2.條文把矛頭指向投機客,師出有名。又有多少投機客會敢上街抗議呢?
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知道,就是政府要慢慢的推動一些政策打房,人民要以租待變度過這黑暗期。
pokkys wrote:
黃牛票是比喻再說不要...(恕刪)
既然確定「自住客不應該被波及」,那「打到自住客的打房措施」就有商榷的必要。說得緊繃一點,「辛苦存錢咬牙撐房貸的自住客」有比「想靠政府打房買到房子的租屋者」不值得被保障嗎?
至於要說什麼民意政治,先撇開是不是民粹,單就「有房家戶數」與「無房家戶數」的比較,後者真的有比前者高出多少嗎?就算真的高,從現實面來看,除了選舉之外,臺灣有哪件事是真的靠「人多」來決定「該採取哪個政策」?金錢政治不考慮嗎?決策集團的既得利益不考慮嗎?如果公共政策最終是靠「反正我們人多,政府就該聽我們的」,那小弟就不知道該怎麼反對「反正我們政治獻金多,政府就該聽我們的」或是「反正我們有決策權,我們說了算」這些欠缺客觀公平基礎的主張了。
至於如果「以租代買」形成風氣,臺北的房價還會被繼續炒作嗎?小弟不是房地產專家,但用很粗淺的邏輯,如果把投資客定義為「以賺取房價買賣價差為業的人」,那「包租公」所需要的成本或資金雄厚程度應該會比投資客高(因為目前臺北房子的貸款還是比租金高,租屋市場也沒也預售屋助長炒作的可能),所以以租代買形成風氣後,投資客的數量應該會下降,這會有助於房價的下跌,那跟租金的上揚就有可能達成均衡(或說制衡)。
當然,如果是因為市場喜好改變(以租代買),導致房價下跌,那小弟當然一點意見也沒有,因為這是自由市場運作的結果,本來就是自住客要承擔的風險。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