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在怕什麼呢? 是擔心實坪制以後沒模糊的空間,而不跟進其他國家?

對於臺灣房地產不熟,有誰可以告訴我怎麼丈量公設嘛?
如果買家沒有簡單明瞭的方法來丈量公設,那我怎麼知道公設的地方有沒有被灌水?
美國住久了沒有聽過美國有公設比這種東西,買別墅報價也是以主建物的居住面積報價,地坪只是告知並沒有計價。
去看了大樓,都是居住面積報價,都是實坪啊!
每年的房屋稅也都是根據實坪報稅,不是根據地坪來繳稅。

看到上面有網友說,如果公設沒有產權的話,給管委會來繳稅,台灣人會不答應,沒有產權幹嘛要繳管理費? 我就納悶了,那公設裡面我擁有的產權部分我可以不給別人用嗎?
這種公設比的概念好像幾個男生看上了一個很正很仿真的人偶娃娃,不過錢不夠自己買一個,只好大家出錢一起合資買,然後輪流使用。
大家都有產權只是怪噁心的,這幾個男生又怕有人用過娃娃不清理,所以成立管委會來管理,大家每個月又得繳管理會來委託清理人員清理。然後因為出錢比較多的擁有比較大的產權的管理費還要出比較多,誰讓你擁有大腿的產權,別人只是一個手掌。

至於一些説看不慣不會搬出國的人啊,那台灣如果推動改革,改成實坪制,你看不慣也可以搬出國啊,中國或香港都不錯啊,也都有你愛的公設比啊!
發覺幸福於平淡生活中
aronyang wrote:
這是個無聊的議題,啥(恕刪)


多半建商都會虛報~

你買100坪1億好了~他說其中百分之40是公設~你家其實只有60坪

有人會去量公設嗎?真的有到百分之40嗎?你喊多少就多少吧~

含大馬路他都有可能當成公設一部分~建商就是要拿這模糊空間~

一戶多拿個幾百萬

100戶下來~爽賺一大筆~全都是你的血汗錢阿



好~接下來比較

今天你花1億~我也花1億~都買100坪

你買含公設~結果只有60坪~小的要命

我買無公設100坪~足足大你快一倍


同時~我們又一起售出



其中~常常看房的人比較的就了解~有多讓人困擾

比如明明一樣寫40坪~怎麼你的就3房大房~而我的40坪頂多2小房

浪費我時間~原來到現場看才知道~差別

看不到的預售屋就更多鬼



一切只是要讓民眾 清楚買了多少自己的空間
對建商而言~就是損失~不然在那裏擋甚麼擋
買房子大家都會自己看一下實際使用坪數吧

有人不知道有公設在灌水的嗎
修則 wrote:
多半建商都會虛報~你...(恕刪)

虛報?
還蠻難的....
隨便一個建築系學生都能算出一塊地能蓋幾坪
..還沒蓋就算得出來!

要怎麼虛報?
虛報之後地政的謄本要如何寫?
很簡單的加減乘除...
虛報怎麼交屋?
地政是要抓去關嗎?
很瞎的論點
mask0704 wrote:
虛報?還蠻難的......(恕刪)


建築系的學生確實可以算出法定容積後的建坪,但是加上免計容積的公設後,再計算成銷坪來賣,這些學生可就沒有學了喔
Mikadoyakumo wrote:
你有看到嚴重反彈嗎?
有沒有認真看過不同立場的報導跟報告呢?
如果你是那種覺得只要自己有房,現在的小孩或是未來的小孩死活干我屁事的人,那你應該可以很容易想像其他人怎麼看萊豬。多數人應該根本不在乎萊豬,比起那種低到可以忽略的風險,還不如關注自己能不能有住的生活品質。

所以實坪制就是幹話一句嘛!因為有些人會嚴重反彈,因此絕對不可行。

我肯定100%支持袒護建商及地主的政府,因為在醬的制度下才更有得撈。
mask0704 wrote:
虛報?
還蠻難的....
隨便一個建築系學生都能算出一塊地能蓋幾坪
..還沒蓋就算得出來!

要怎麼虛報?
虛報之後地政的謄本要如何寫?
很簡單的加減乘除...
虛報怎麼交屋?
地政是要抓去關嗎?
很瞎的論點

其實這種虛報也好,實報也行,一直要在這方面爭執,不會有什麼正確答案的。

唯一能夠取得平衡點的就是,任何人所入手的房產,都是經過營建單位認證過,

所以今天買到總面積有100坪的房產,將來如果要轉手賣出去,一樣也是照100坪計算,

肯定不會多或少一坪,這就是一般講的權狀坪數,按照權狀上面記載為依據。

如範例圖示:公設面積在每次移轉時,也會全數一併計算,支持實坪制的網友們,如果到時

產權要移轉,自己會主動提出因為我支持實坪制,所以買我房子的公設不計價嗎?

如果不會有上述的情形發生,那麼現在猛喊實坪制的人,不過就是戴著面具的偽善者而已。



只是個過程 wrote:
果然理由一堆....(恕刪)


低能的月經文又來了。
JIN DER LAND OFFICE
我倒是好奇,如果實坪制後,那些建商的公設會不會縮水只剩樓梯?看看泰國的公寓的設施,台灣人真的要汗顏,不要只想賺錢
一堆人在討論什麼都不知道,也能七嘴八舌的,真是夠了!

實坪價定義或認知:
1.室內30坪,就是30坪*單價,只允許建案擁有法規公設。(基本樓梯、電梯,以後都不要有多元設施的產品)

2.室內30坪,管你法規公設還是多元設施,都不需要列舉,我只想看到30坪*單價!(單價買不買單,純看綜觀評估,保留多元設施產品的存在)

3.室內30坪*單價,附屬建物3.5坪*單價,多元設施12坪*單價之類等等,交易前透明、列舉清楚,容易比較就好。

您的認知和期望的方向是什麼?不然是要討論什麼?


我個人是覺得:
1的商品已經不吸引人了!
2其實就像現在的產品,只是換了交易的共通語言,不需要多餘的參數!
3其實就像現在的產品,只是換了交易的共通語言,可以更細,更多可以比較的參數!

大方向要先能清楚不混淆,才能延伸優劣的討論吧!

我最希望的方向是3,但是這跟「實坪制」好像無關,就如同喊「居住正義」就高潮一樣,只是表面民粹的手段,沒核心,感覺真的很白癡!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