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對於房價大家覺得合理嗎


風間 真 wrote:
問題不在投資客,問...(恕刪)

就像工作關係搬到雲林也好幾年了。看好幾年的房子。看到最後也放棄了。因為你要買地。建商從仲介那直接攔下。實價登錄每坪5.5萬。每戶地坪30左右。預售屋開價馬上變800~900萬。那也算了。附近地價馬上變成每坪15~20多萬。看看只能笑笑。合理嗎?有人接手就是合理。但是許多年過去了。那些地主還在等有緣人。
最近終於把另外原本居住房子處理掉。原本也是想有更好價格。但是當地能接受價格就是在那。期間還被其他仲介說破壞當地行情。一直打電話騷擾。最後還是以雙方能接受價格售出。就如同朋友說的。想賣和賣賣看價格是差很大的。開高價是讓不懂行情的外地人買。開實在價格很快就能處理。反關那些更早在托售的。現在還是在賣。
以前會急著看屋,現在都懶的看了。房價一日三個價。永遠都是在等有緣人。就算自己也能輕鬆當有緣人。也不會那麼笨吧!

各縣市都差不多啦,"感覺"建商和國家、地方政府多少都會有利益掛勾存在....所以不要期待有多好的打房政策

房價和薪資所得比當然是不合理.....但也沒辦法,身為小老百姓的我們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當理財投資沒比別人厲害、薪資也升不上去的時候.....也只能學會"知足"了
買的起有需要的很合理,買不起不需要的就不合理(我是買不起又不需要的小魯魯)
aqq001 wrote:
我記得2005年北...(恕刪)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龐氏騙局'
收入當中1/3 付房貸, 1/3生活支出, 1/3 供娛樂等非生活必需支出,這是正常的"房價所得比"
超過這個比例,生活水準就會下降, 錢都拿去繳房貸了,所以,不能上館子,不能換新車,不能看電影,不能去旅遊...不能生小孩, 不能生病, 不能有紅白帖
大家都不消費了, 這會造成通縮
沒小孩, 生育率下降,20年後就沒人去還錢,或繼承房屋

國際上本來就是以年收入的3-6 倍為合理房價。
以收入的5倍來計算
台北市的平均家戶所得為 148萬, 5倍合理房價為740萬
還可以看房貸
合理的房貸為收入的1/3(這個標準是國際上認定的水準)
所以148萬的1/3=49萬

49萬房貸付11年(11年為國際上平均的標準)= 542 萬

貸款542萬為總價的7成, 總價為775萬
若不算頭期款, 直接算15年房貸為735萬,也是接近每坪25萬

可是台北市2014的平均單一間房屋的房價為2053萬, 是775萬的近2.6倍

台北市是全國收入最高的地方, 如果台北市平均一半以上的人,都買不起房子, 那就不是少數人買不起,到底誰在買房子?
是許多虛擬, 不存在的"有錢人"買家嗎? 投資客???

148萬是家戶, 如果是單身, 男性平均年收入90幾萬, 女性平均60幾萬
套房應該為450萬才合理, 但是台北市的套房價格,是超過1000萬

再由租金來推算
台北市的住宅租金平均每坪每月為1036元
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只剩24.94坪
租金平均 2萬5千8百 =25837元
一年31萬
20年(因為租屋超過20年可以購買)=620萬
如果是30坪則為 745.9萬

每坪25萬,乘以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24.94坪= 623.5萬

所以算來算去,25萬才是符合台北市民的購買力的合理房價

目前房屋的價格,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 或收入增加, 所以房屋自然增值。完全是炒作出來的價格。
這本來就是銀行金融業者+金融專家+政府 ,共同的精心設計

這個金融系統就是要讓民眾負債, 以擴張信用的方式向銀行借錢
如果每個人的收入都足夠買房/買車/買3C, 銀行就沒錢可賺
所以
因為新台幣的金錢價值有二種, 一種是黃金本位價值, 另一種是發行的紙幣價值
只要先犧牲紙幣的帳面價值
1.操控物價和紙幣的價格比率,讓紙幣貶值(紙幣價值不過是帳面上的數字),負債就會減少
2.創造房屋不斷上漲的假象,讓人忍不住去追價, 深怕晚了買不到
3.讓房屋變貴,只好借錢買房

銀行先以低利率讓借錢變容易,之後再調高利率回收

政府借錢可以發行國債,10年,20年之後再還,讓20年之後的下一代去還錢
2012年中央政府長期債務4.77兆元、短期債2791億元,非營業基金舉債7218億元,地方政府長期債7千多億元,加上各級政府潛藏
債務14.98兆元,政府總負債高達21.47兆元,平均全體國民每人負債93萬元。
每個政客都可以亂開支票, 亂花錢,錢不夠就再發行國債,拿後債養前債,只要在它的任內不出事就好
入不敷出, 國債自然越來越高
但一般民眾不能這樣,還不出錢來就被追債

2008年金融風暴, 銀行有巨額虧損,錢不夠怎麼辦? QE來了! 讓貨幣供給額增加 ! 印鈔票!
銀行欠下的錢是QE前的貨幣價值, 銀行還錢卻是拿QE後的貨幣價值? QE讓銀行少還了很多錢!

台灣的外匯存底,大部分都是美元,也就是買美債。美國QE了! 台幣只能跟進!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我國央行為了阻止新台幣升值,狂買了相當3兆新台幣的美元,等於在市場釋出了3兆新台幣,讓貨幣供給 激增了40%? 結果是新台幣的購買力下降(錢變薄了),房市股市飆漲。
2000年到2013年新台幣的發行量就已經從6710億元增加到1兆4740億元

鈔票變多了,物品/土地並沒有增加,價格相對變貴
例如 1包米本來是拿 200元台幣去換(l包米=200元台幣),QE前,這是物品和價格之間的平衡值
當QE市面上流通的錢多了一倍,平衡就打破了,因為錢多了一倍,米沒有多一倍,這QE後200元的真實能換的物品價值就降低到QE前的100元(半包米)
一棟房屋原本拿500萬台幣去換,多印了一倍的鈔票之後 , 就要拿 1000萬台幣才換得到
鈔票就不值錢了,紙鈔變薄, 但是欠錢的銀行,虧損實際金額也就縮小了

相對的, 如果你非常努力,正職+兼差月入10萬,你付出的勞力原本價值10萬元, 一旦通膨發生10%,你的勞力收入就會縮水到只有9萬, 再努力都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永遠變成屋奴
於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而且,永遠在還貸款
所有物價開始起漲! 通膨了! 薪水不夠用了!

凱因斯曾經說過:「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當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一般的民眾只是棋子, 不是這場賭局的玩家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完全是傳銷-老鼠會的做法
決定龐氏騙局(傳銷-老鼠會)的利潤,是必須納入更多的市場玩家,並且生產更多的鈔票。

前一個投資客吹噓房價會一直漲, 加價賣給下一個投資客,
可是這個房價暴增,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或是收入增加,所帶動的房價成長
這些增質的錢,不是努力工作賺來的
現在錢卻是QE來的, 由銀行搬出來的, 投資客借得到錢炒房, 想自住的反而借不到錢?

前一個投資客的獲利,並不是來自房屋自然增值,而是來自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資金
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金額多, 它就賺得多,房價自然就漲的多。

房屋再繼續加價賣給下下一個投資客
他們真的相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而且購屋者永遠不會減少。
投資客經過槓桿操作炒房、必須仰賴資產價格不斷的提升才能存活

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所以必須鼓吹, 傾家蕩產也要買房, 窮到只剩下房子也無妨

房市股市上漲,泡沫逐漸形成,形成目前金融隱憂。
是只有單一項"房價所得比" 出問題嗎?
不是, 是10大泡沫指標,大多都有問題


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讓錢變多,暫時犧牲紙鈔的票面價值(帳面價), 相對於紙鈔的房屋價值,就可以抬高。
(對比於紙幣價值,所有商品的價值都相對增加,形成通膨)
一些原本沒人要的"不良資產",變得奇貨可居, 因此得以解套
以及調整房貸利率, 以低利率誘使客戶進來貸款, 這都是"養"的過程

目前房價高漲,房屋成交停滯,已經進入"套"

等到貨幣供給額變小, 銀行放貸的錢變少, 紙鈔的票面"相對價值"就能回復
再調高房屋貸款利率
就進入"殺"..............................

錢就能回流銀行
如果繳不起房貸而法拍, 房子也回到銀行手上

原本擴張信用借款買房子的屋主,手上只剩下欠銀行的貸款, 最終還是無殼蝸牛
並且因為房價法拍縮水,而多出了一筆債


herblee wrote: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恕刪)


寫的真的是非常好
世界五大央行
美國跟英國已經進入升息循環
歐洲跟中國開始減少購債、抵銷槓桿
只剩下日本還在QQE
預估2018年5大央行超過一半都會開始進入升息循環
屆時泡沫好一點是慢慢消風
走錯一步或升的太快就是崩盤
央行如果再不升息只會導致資金外流
屆時就會有好戲看了
herblee wrote: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恕刪)


不錯,少數在這篇還寫得出點金融理論的東西,其他人寫的,根本懶得回應。

----節錄----
五十三歲即從金融業退休的陳忠慶,做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決定,他把自住的房子給賣了,「考量到背負房貸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所以盤點一下資產,將房子兌現是最好的選擇。」二○一○年他毫不猶豫地實踐「吃房顧晚年」的理財觀,將位於精華地段的敦化南路房子出售,自此展開理想的退休生活。

自住的房子無法產生任何收益,相對來說,把賣房後的錢拿來投資配息基金,才可創造現金流。「這樣一來,退休後房租、生活開銷所需的花費,都可以靠這筆源源不絕的現金支付。」陳忠慶的算盤打得精。

原文:基金始祖靠配息月領9萬

陳忠慶 投資小檔案
經歷►群益投信總經理、群益投信執行董事、中國南方基金顧問等
著 作►《 大賺A股基金》《花錢也能賺錢》等書
投資策略►退休後大部位資金投入配息率達4∼5%的基金,月領9萬元
------------

沒有勸大家一定不買房,對房子有剛性需求,不必考慮,買下去,口袋夠深,也買下去,自住租人兩相宜。沒必要需求者,其實不用為買不買房傷腦筋,因為生活過得去,比買房後什麼都過不去好得多。住一個小房或租房,把多餘資金拿來買收益基金,搞不好會讓生活更加愜意。台灣房價已經超越中產階級薪資太多,未來如果台灣利率調升 (美國也一樣),房價銷售數很難再上去,美國已經連續四個月成屋銷售下滑,未來美國升不升息都是難關。
對於房價大家覺得合理嗎---->不合理
都被房仲給炒高到無法無天的地步了
愛木 wrote:
《人才去哪兒?》淚「...(恕刪)


台灣是老闆加薪,員工不加薪。台灣的低薪,我們的大企業都有責任,有興趣看看這則舊報導:
是誰偷走台灣的薪水?韓國高薪背後秘密

現階段年輕人的起薪低,經濟起飛後政府長期樂觀經濟,法規與勞工權利未跟上後果。當然也有產業升級不足的窘境,因為台灣太多中小企業。年輕人起薪被炒作拿來批鬥退休人士,這政府真不智!幾十年前的年輕人起薪也低,誰去批鬥退休人士?

政黨無心好好治國,每天鬥鬥鬥,國家又沒有長遠計畫,換個政黨把整個前朝政策全推翻,等於是空轉。政治愈惡鬥,國家越衰敗,日本、東南亞不少國均是例子。台灣已經進入日本衰退模式 (日本即將邁入30年),而且正在加速中,台灣很多人普遍沒有意識。
2007年某晚,我聽到美國愛華電台一小時的談話性節目,邀請專家學者討論台灣少子化情況,才赫然發現台灣竟已成為美國廣播節目的議題,當時才知道台灣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2008年,換了個政黨,馬政府突然意識到少子化的嚴重性,列為國安議題,而現在的執政黨呢?日本有政治問題,沒有歷史文化認同問題;日本的生育力還比台灣高,雖然高個零點幾,有算等於沒算,但台灣到底有比日本強在哪裡,我們可以不進入少子化的衰退模式?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網頁上Excel檔公告:
106年2月 台灣人口
30~40 歲 3,810,739 <----
20~29 歲 3,210,186
10~19 歲 2,542,328
0~9 歲 2,034,329 <----

0~9 歲人口,幾乎是30~40人口一半,20年後,台灣勞動力減少將近一半!好處就是生活空間大改善。
雖然有些朋友認為我不該看衰台灣,但看衰的目的是要「正視這個議題」,不是自欺欺人。
在投資裡,趨勢一旦確立,很難反轉,除非有重大轉折。差別只在波動向上,還是波動向下。

不過話又說回來,政商本是分不開,有權就有錢,反之亦然。除了新加坡較少,世界各國政商掛勾均是免不了。政治、房價都不是小老百姓可以決定的。買房子有需求就買,不必考慮會不會跌,但要以保值角度來看房產,還是以地點與土地優先。

mark一下
現在的房價就是盤子價, 繼續圍觀炒房集團如何下莊, 欣賞有趣的嘴泡與話術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