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層度來說不是房價漲而是錢變小,以下觀點,文長慎入
下列是我回覆之前的一篇文章<<新奴隸制度已經形成>>所提出的觀點,文長,給各位參考:
主要的想法是:1投資環境變差,2財富分配不均,3避免造成暴動的貶幣值
看看是否有呼應到各位的一些觀點。
假設以前台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時,因為代工或是生產製造業很發達(台灣以前很常被稱為『XX』王國,XX有很多稱呼),那時候因為國際上很多投資產業的資金到達台灣,因為要生產就必須投入資金,因此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我老婆說以前他在求學的階段當個端盤子的服務生月薪都有28K(對比現在真是諷刺)。在那個年代只要「肯努力」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現在肯努力似乎還不夠,最好加上肯賣命<時間>),最笨的是去當薪水相對較低的公務員!(曾幾何時呀,還記得科技新貴,月薪100K起跳加年終加配股年收4000K的人比比皆是,我還記得以前的新聞說在某公司打掃的OBS領的配股可能都比我當時的年薪還高...現在卻是大家搶著當公務人員)
以現今的角度來說,那個時候稱為台灣的人口紅利年代,當時因為在台灣的資金充足,各行各業都賺得到錢,台灣最多的是中小企業,企業需才若渴,在『大家都有錢賺』的前提下,老闆給錢也給的阿莎力,記得前一陣子有文章拿20年前的報紙出來,看到當時求才的薪資都不低,我們假設當時的起薪是28K好了,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薪水不是低於28K,而是倒退遠低於當初的28K許多許多許多許多。
如果我們不以房價來當作個人可支配所得,大家對於20年前的1萬和現在1萬可以買的東西應該差異很大吧!套一句俗話來說:「以前的錢比較大顆」。如果我們以牛肉麵來說好了,以前牛肉麵一碗40元,以前28K的薪水全換算成牛肉麵可以買700碗;現在牛肉麵算70好了,以目前薪資22K來算一個月也只能買315碗!實質可支配所得幾乎差的一倍,大家還在高興我有領到22耶。(這不是大騙局,那什麼才是大騙局?)
↑↑↑其實我們的薪水『看起來』只有少一點點,但是其實可支配所得少了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社會上一群有能力的人(在這我們稱它叫做擁有資源、有決斷、可以決定政策的人==>>很多人稱他們叫做「有錢人」),他們利用各種手段為了讓社會和諧,所以讓薪資「感覺上」沒有減少很多(因為數字沒有差很多,再這麼樣也還有2萬多的薪水),可是其實...你被賣掉了都不知道。
回歸到主題,那為什麼這些有錢人要這麼做呢?姑且不去討論其他原因,我個人的觀點是...台灣的資金被抽走了(也許是因為人口紅利消失了,以許是因為投資環境不好了...我不知道為什麼),也就是說,原本淹在台灣的錢被抽離了,可能去了中國,可能去了東南亞,所以工作機會變少了,中小企業的生存也不容易了。有人會說,那關我什麼事?...當然息息相關呀。
簡單舉了例子就好
如果台灣島內人口有1000人,但是投資在台灣的資金有5億,『平均』來說,每個人可以分得50萬
但是如果島內人口有1000元,投資金額在台灣的資金有1億,『平均』來說,每個人可以分得10萬
(((((水<資金>都流光了,你還在這傻傻期待會賺大錢?)))))--這是我所謂的水庫思想
當然,大家有錢賺的時候互相相挺一下,每個人都好過!大家開開心心,如果水庫的水變少了,老闆變摳了,分配開始『不平均』了,能凹就凹,能省就省,如果你是老闆,你不會如此嗎?所以到此我認為現代這一代的孩子真的不能像我們以前那個樣子了,真的要離開台灣,帶世界去闖一闖是『基本的知識』
問一下你自己當初為什麼離開鄉下到大都市去求職...因為鄉少的資源少,工作機會少呀!當現在台灣的資金被抽離的時候,就如同你當初離開的那個資源少,工作機會少的地方一樣!這是我對我自己孩子說的,孩子,我覺得以後你應該不會留在台灣,你可能會去外地工作,但是不論去哪裡,你自己都要先做好準備,才有競爭力。
好了,說到這跟房價有什麼關聯性,以下是我個人猜測→依照我的這個說法,當資金抽離的時候,按照道理說,大家可以分配到的錢變成10萬,大家『應該會很不爽』才對!可是我們有為的『有資源、有決斷、可以決定政策的人』卻有辦法把10萬變成50萬耶!...那就是貶值!也就是你現在拿到的50萬跟以前的50萬是不能比的,你的可支配所得變少了,實質薪資是下降的,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做你『才不會不爽』,才會乖乖地繼續幫我工作,才能繼續幫我數鈔票,懂嗎?<也就是以前你拿50萬,現在我也發50萬的薪水給你,可是你卻不知道可以買的東西數量卻大大的不同,但是因為數字都是50萬,你也很高興,不會罷工,不會說分配不公平!台灣的GDP年年成長,但是薪水沒跟著調漲,多出來的錢跑去哪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因此,我認為不能怪現在的下一代,因為時代跟環境跟我們那個年代已經不同,如果給他們相同的環境我相信這些孩子會比我們表現得更好(那個年代誰會資訊?誰會電腦?誰擁有許多證照?誰還要讀這麼多書?)。
台灣降低富人稅(遺產稅)原本是希望能扭轉資金外移的現象,可是沒想到回到台灣的資金不是進入增加工作機會的投資,反而是進入了房地產的炒作!...立意良善,可是資金沒有投資意願,只有置產意願,所以房價不斷上漲。
說了這麼多,我的結論是:
1.目前在台灣的資金不如以前多,要回到以前那個薪資高的年代有難度
2.房價惡意炒作不算,目前房價比以前高是因為可支配所得變低,正常的角度現在的錢的價值不如以前的錢,房價本來就應該提高(但是就如同股票一樣,就算是大盤漲,有的股票就是會飆,有的就不會,有的還不漲反跌...)
3.有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努力,我想說的是,就算孩子在鄉下很會讀書,能力也很強,但是如果沒有給他發揮的空間和機會,他有機會出頭嗎?...
最後想說的是,最近在板上看到很多罵說年輕人要努力、要精進、要多學習的文章,我的想法是,我相信這些人一定都非常的努力所以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一定是針對每個年代都有不長進的年輕人所規勸的話。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跟您當初一樣認真、努力、打拚的年輕人,卻因為時空背景環境的改變,在怎麼樣都無法像您當初的經歷一樣的話,你也忍心說出類似的話語嗎?
這個年代的環境是我們造成的,套一句阿信<<入陣曲>>的歌詞,(像我們 都終將 葬身歷史的洪荒),因果因果,沒有前因哪來現在的果,不論是在個人、家庭甚至大到國家政策,都應該是目前我們該正視的,謾罵無用,改變從你我做起。
就有計算過未來個人的生活費
全班50個人集思廣益提出生活中各種開銷,條列式寫在黑板後
認真算,真的超多需要支出的生活費,而且是算"必須"而不是"想要"
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求加總
光我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費就要2萬多
算是班上的中低標,只有2、3位同學是在2萬以下(還不討論正確性)
而平均值落在3萬多,4、5萬的甚至比2萬以下的多
當然以上是還未出社會的大學生時代算的,當然沒有很準確
但是只要抓個大概甚至最小金額,零零總總加起來也是很可怕的數字
不要說房子了,我連結婚都不敢想,已經有準備單身一輩子的打算
至少要先能養得起父母親!
當然這是未來生活的底線(先做最壞打算)
忘了說我是八年級應屆畢業生XD
地球70億人口、台灣2300萬人口
也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阿
有房沒房、有車沒車都還是要過生活啊,不如看開一點,哈哈
持續積極努力向上等待、找尋機會中!
該知天命了 wrote:
現在蠻多年輕人追求一...(恕刪)
痾.....只是說說看法
不見得適用多數人
在三年級那個年代的人,就我老爸他們啦
他們的想法可以說是"好傻好天真"吧 (?)
認為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希望
另外,年紀到哪就該擁有什麼
比如說,二十五了,該成家了
三十了,該有個房子了.....
也因此
他們在三十歲時買了第一間公寓
三十五歲時換了一樓 (也是公寓)
就這樣呆呆地過日子
他們跟我講過我小時候鄰居的故事:
當時房貸利率十二.三%
住我們隔壁四樓的鄰居
收入和我老爸差不多
但他們是租房
我們家就很喘的付著房貸
有時老媽遇到鄰居時
總閒聊到房子的事
鄰居總希望等房子便宜時再買
不過一直到我們賣掉搬離中和 (住了十五年)
他們仍然盼望著買到便宜的房子
因此老人家的思維裏
總覺得房子要早點買
雖說小魯在下我從小看老人家如此辛苦的賺錢養家 (還要導正小孩的教育

所以出社會後本不打算買房
但老人家固執的要求下
小魯只好勉為其難的付了二百多的頭期款 (新竹,家裏幫忙出傢俱約三十萬)
也開始了老人家曾經走過的人生路程
至今還沒付完房貸.....
囉嗦了這許多
小魯要表達的是:
有時候考慮太多,很多事都不敢進行了
當然,當時老人家也是有稍微評估自已的經濟能力
不過也過了十幾年標會的苦日子
小魯真的很佩服老爸老媽當年背著十二.三%的利息,又養小孩的勇氣
最後,我並不認為擁有房子或車代表著什麼
應該是考量 "必要" 或是 "需要" 吧
該知天命了 wrote:
現在蠻多年輕人追求一...(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