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江湖一點訣,成功的人也不會把他真正秘訣輕易告訴你(我所說的是真正的秘訣,
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
除非是他快掛點了,
別人成功的經驗是無法複製在自己身上的,
我認識的真正成功的人都很獨立思考,不會輕信別人的話
聰明的人是自己找出一套成功模式,愚蠢的人是傻呼呼的照抄別人宣稱的經驗,還把那些話當成寶。
但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好聽話,所以成功的人永遠是少數。
有一種最厲害的人,那種人就算是自己套牢個滿手,寅吃卯糧,還可以繼續對外吹噓多成功,
要不然怎麼找些老鼠幫忙解套呢,
要是把這種人的經驗當範本藍圖,多少錢都不夠賠。
你要投資成功,就需要些反指標,
例如,哪個企業家頻頻在出書演講成功經驗,就知道那個產業快完蛋了。
像現在不少企業家、藝人、名人紛紛吹噓買房賺多少,
甚至連田僑的話都有人當成圭臬,
你就應該知道那個產業的反指標出現了吧。
好自為之吧。
madscrew wrote:
你OK的啦
這可以透過訓練來達成
第一個要訓練的 是要習慣拆解事物
拆解後還要防止自己陷入過度微觀的看事情角度
必須要隨時保持宏觀
當拆解越來越多 更要學會能切換 微觀宏觀 並做出整合觀點
而且觀點會一直進步
當你拆解 洞察能力越來越好,你最佳化的能力自己就會快速提升
元素包含 人性、物質、組織配置、成本計算、各種勢力的變化與流動
譬如說我要在山上蓋個房子
我必須要了解成本 環境 法規 水電 建材 配備規格 窗戶要怎麼開 開多大
衛浴尺寸與配置 廚房 臥室 需要的功能 地板天花板 牆壁 家具 家電
家人的需要/習慣/喜好
然後開始畫圖,當你在畫的時候你會出現5個 10個 30個版本中間會經過無數的修改
也在累積經驗 漸漸的你會選出只剩3個版本 這個過程就是最佳化
當你走到這個地步的時候
你會發現 你跟其他人的距離拉開了
因為你知道很多KNOW HOW
這時候 貧富差距就出現了...(恕刪)
謝謝你的鼓勵
我那個專題有部分原因真的是當時對於統計???? 它是什麼
(我不是統計系的,被拉來建置這個)
又在搞Hadoop這樣的新技術(1~2個月就換版本) 讓人無力
老師只跟我們說 你找到最接近的資料那個就叫做最佳化(所以會有複數解)
但這也是做不出來的原因之一 傳統的我們教育中
最佳化就是Only Best 但後來發現Not Only One in Best
我煩惱了(我那時候一直認為總不能告訴老師 你左躺橫躺 斜躺 只要角度對就是最佳解)
我那時候弄出來 我還真的不知道它能夠幹嘛
結果弄出來後 老師根本沒想過你會弄出來 所以他也不清楚放什麼資料進去
做出適當地投資組合 才能符合它的大胃口
不過也就如同madscrew大您說的
隔行如隔山
蠻佩服你可以接受最佳解是複數的宏觀
現在回想起來 我那時候太執著於小事
感謝你的分享與提醒
billsc wrote:
每個人成功的模式都不一樣,
且江湖一點訣,成功的人也不會把他真正成功秘訣輕易告訴你(我所說的是真正的秘訣,
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
...(恕刪)
是低~真正的有錢人不會告訴你怎麼賺錢,而且很多都是開破破的車~省吃儉用
ex:從旁得知某親戚從金融風暴到現在賺了一億(白手起家),但車還不換,衣服穿最便宜的,用最便宜的~長得不起眼~身旁走過~不跟你說你還不知道他身家一億
billsc wrote:
有一種最厲害的人,那種人就算是自己套牢個滿手,寅吃卯糧,還可以繼續對外吹噓多成功,
要不然怎麼找些老鼠幫忙解套呢,
要是把這種人的經驗當範本藍圖,多少錢都不夠賠。
你要投資成功,就需要些反指標,
例如,哪個企業家頻頻在出書演講成功經驗,就知道那個產業快完蛋了...(恕刪)
哈哈哈哈~對對對,好久沒浮出水面~
想看一下每天面對不想賠賣的一堆投機客~好似熱鍋螞蟻又要忙著吹牛
好辛苦啊~要幫你們擦擦汗嗎?
哈哈哈哈~
billsc wrote:
每個人成功的模式都不一樣,
且江湖一點訣,成功的人也不會把他真正成功秘訣輕易告訴你(我所說的是真正的秘訣,
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
除非是他快掛點了,
別人成功的經驗是無法複製在自己身上的,
我認識的真正成功的人都很獨立思考,不會輕信別人的話
聰明的人是自己找出一套成功模式,愚蠢的人是傻呼呼的照抄別人宣稱的經驗,還把那些話當成寶。
但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好聽話,所以成功的人永遠是少數。
有一種最厲害的人,那種人就算是自己套牢個滿手,寅吃卯糧,還可以繼續對外吹噓多成功,
要不然怎麼找些老鼠幫忙解套呢,
要是把這種人的經驗當範本藍圖,多少錢都不夠賠。
你要投資成功,就需要些反指標,
例如,哪個企業家頻頻在出書演講成功經驗,就知道那個產業快完蛋了。
像現在不少企業家、藝人、名人紛紛吹噓買房賺多少,
甚至連田僑的話都有人當成圭臬,
你就應該知道那個產業的反指標出現了吧。
好自為之吧。...(恕刪)
真的 但是可以找到共同失敗的因子才對
成功就是說破不值錢
通常遇到這樣錯綜複雜的問題時,我只會做一件事,就是穩定局面,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唯有穩定基礎,才有向前的本錢。或許是我太保守,但我不想做沒把握的事。所以我想問,你有把握嗎?一個事業是靠實力的,不能賭運氣。而實力是由而上的展現,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崩潰的危機。當然無法百分之百,但出錯一定要在可控制範圍,如果這點無法確定,那你無疑是做流沙上蓋城堡。
雖說實力是由下而上,但建立時是由上而下,一旦你的一個命令,可以貫徹到最基層,那這才是你的公司,否則只有妥協,只有被要脅。但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今天有點累,如果你覺得對我說的有興趣,那找時間再聊吧!
後記: 我是一個算笨的人,只會用最笨的方法。對我來說,成功就是實力的累積。至於所謂秘訣,真有的話,那是機會財,我自認賺不到這種錢。這就是我先前說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其中的一個含意。
房市小牛 wrote:
光看這段文字,就知r...(恕刪)
小牛大在跟我灌迷湯喔!!
厚道是最簡單的處世之道,但做生意很難厚道
只能做到不貪取,及最小奸詐
因為沒為自己保留一點空間,最後總是被傷得很重
h大,您說的真是直白
我都想說不要衝突,會弄壞氣氛,不過這世界什麼人都有,也不需太在意
===========================================================================
上次談到接一個有問題的擔子,與開創新局的差異
今天來講講另一個問題 : 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
這裡先定義內外. 內指內心最基礎的判斷依據, 外指環境
一個人要到獨當一面的境界,都是需要經過不間斷的學習.學習就是改正自己不對的判斷依據.表現於外就是習性.人習於一種自認為最對的判斷依據,來分析判斷遇到的問題,然後採取自認最好的方式應對.但這種判斷依據的建立,分為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
由內而外的人,通常處於比較優沃的條件,有時間學習.但出現的問題就是,通常相信書或專家,比較不具應變力.因為人一旦建立一種判斷依據,就會存在一個慣性,慣性大小在於多麼相信自己.然既是由內而起,通常比較容易忽視了環境因素,或許也是環境優沃,挑戰太少的原因.
那相對的,由外而內的人,就是被環境逼出來的.這些人比較具韌性,勇於接受挑戰.視無常為常理,比較不堅持易於接受新事物.但也可能流於太過權變.
但相對的,由內而外比率會堅持對錯,由外而內思考的則是好與壞.這兩種都是因所處環境不同,因而造成處世方法各異.這也不是自己能選的,只是說分析自己為那一類型,然後避開自己可能犯下錯誤,思考的黑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