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台灣嬰兒潮的房屋需求量休止

感謝房市看多人的指導

回應一下
的確,其實台灣總人口數是一直在增加
也很難預估死亡人數和未來出生人口
但大約在2023 年會反轉向下
老年和剛出生的人都會在既有的房子中,是無需求的
只需看房屋需求年齡 30~36歲 的人口總數
且這數據不用預估也相對比較客觀
總人口數應該只有環保署要看而已(人多污染多)
除非大家都像陳幸妤有錢到小孩出生就買房登記在兒子名下
所以是不用看總人口數的

我指數曲線太少,資料單獨缺乏分析
"我不是專家" 因為專家不會炒房也不缺房
基金公司都有自已研究的指數,會出書的指數早就不適用了
太難的指數我不會也拿不到,但我相信被套住的人也不會
很簡易的供需我會,但我相信投資客也會
但為什麼未來會被套住~因一個字"貪"
他們就會賭在"台灣失敗教育下"的我們
會笨笨被建商/房仲的恐嚇繼續送錢給他們
而不看人口數的供需問題
房仲們改改方向恐嚇賣方,說不定成交件數會提高

如果有大大有其它"不簡單"的數據可以提出
大家交流一下,也可以說服我們繼續相信房價不跌的原因
真的合理的話,大家再來討論

希望引起大家共鳴,錢留著比較安全
不要小看自已的資金和未來
有機會活用手上資金投資新標地累積財富的速度會比較快

30~36 正是壯年時代 頭腦也靈活
反而拿資金給"只會"玩不動產的人身上真的是浪費
他們的腦子一定不會比我們靈活~還在相信房子會保值
我覺得這是才是未來致貧且老舊的資訊
腦子不靈活了~沒辨法像以前年青時一樣判斷那支股票會漲會跌只好炒房簡單點
難怪台灣資金像死水一樣

就是因為自已不是"專家",摸不清未來
所以愈不需要將第一桶金放在死水中
且還要簽下二十年的債
所謂的現金好多於房子是在於它靈活
如果買房子只為了抗通澎
我寧願買黃金、債券基金、能源基金
房子留著只會跟著人一起老,黃金、現金、貨券不會
且持有它沒利息就算了,還要繳稅
炒熟了,再炒就乾了,還買就頭壞了
忍不住的人看到房子價值合理就買吧!
但千萬不要在恐懼和不安下買房

如果大家沒有錢到 以無懼的心去接受不合理房價
別以為買了之後就真的會心安
反而買了之後會怕自已買貴了,怕房價下跌
或會對大額的房貸和沒有足夠的存款而不安
認真工作 輕鬆消費 找"點"投資 累積財富 關心房價變動
是我目前的方向
謝謝指教

htcterry wrote:
買不起房子的人,就不要上來高談闊論了.
關掉網路去讀書/工作吧!!...(恕刪)


你的意思是讓失業.倒店的人高談闊論就好?
重覆PO 文 XXXXXXXXX 自刪
恭喜你不像那些容易來容易去的人

而且你懂的利用手邊的金桶去創造更多的金桶。

但我要告訴你。缺了房地產這塊,你的投資就是跟人家差了很多。

因為今天你是在台灣。並不是在日本、德國或美國。

如果你今天是在台灣、大陸、新加坡、香港。但投資就是少了房地產。

就硬是跟那些有在投資房地產的人差了一截。

例子太多,舉最近的例子就是桃園縣縣長及副縣長。遠一點的有劉億如。

但是看您的文章,大概永遠也不可能相信。所以那就算了。你自己高興就好。
現在的房地產像1300元的宏達電一樣不值得買。




cocohan wrote:
感謝房市看多人的指導...(恕刪)


ranmaa wrote:
恭喜你不像那些容易來容易去的人

而且你懂的利用手邊的金桶去創造更多的金桶。

但我要告訴你。缺了房地產這塊,你的投資就是跟人家差了很多。

因為今天你是在台灣。並不是在日本、德國或美國。

如果你今天是在台灣、大陸、新加坡、香港。但投資就是少了房地產。

就硬是跟那些有在投資房地產的人差了一截。

例子太多,舉最近的例子就是桃園縣縣長及副縣長。遠一點的有劉億如。

但是看您的文章,大概永遠也不可能相信。所以那就算了。你自己高興就好。


R大您講的真的是快速賺錢的方法,但至少要有第一手消息、確實性的政策才能這樣賺
只要有個就能賺未來錢
以高雄為例
鐵路地下化:由10-20萬/坪=>20-30萬坪
大東藝術中心:由10-20萬/坪=>20-35萬/坪
國家音樂廳:等...
亞洲新灣區:....
水岸輕軌:...
最誇張的美術館區:.....
只要先買下,轉手都倍數成長,這實在太好賺了,後面承接的人變成冒更大的險,最後承接的人都是老鼠
所以投資在有建設的房地產周邊...賺錢是真的很快的方法
bang6521 wrote:
R大您講的真的是快速賺錢的方法,但至少要有第一手消息確實性的政策才能這樣賺

等到都廣為宣傳了,
這"第一手消息"是不是來的太慢囉?
有那麼好心嗎?
cocohan wrote:
只給30~36 歲沒房的人參考,有房子或已下手買的就不用看了。
投資客更不用看,降價賠售也許手上有現金的人會"考慮"一下。
要我們簽大額負債的錢給你躺著花,就不用做夢了。

30~36 歲沒房的人
如果有再存錢買房的話,速度可以考慮減速一下,多的錢拿出來消費吧!
對台灣的經濟是好的!
之前在看到某個大大在某樓(sorry 樓太多了找不到了)
談到的出生人口數字和嬰兒潮的看法
首先感謝這位大大提供的數字
我特地畫出一張trend chart


以人口數來看未來五年需求量減少1/4
加上現在的空屋,房價也要修正為現在的7成也不為過
若可以撐二十年不買房需求量就是現在的一半了

所以不用那麼努力要買"現在"的房子
看一下其實我們的生在嬰兒潮中,台灣有二次嬰兒潮。分三群人。

第一群 是第一波嬰兒潮 指民國44~55年 現在大約46~57歲
(這一群人30歲時 落在民國74~85 年 民國78 年國泰股價 1975 的天價至今無人能破!)

第二群 是科技新貴群 就稱之"科技谷"吧! 指民國56~64年 現在大約37~45歲
(這一群人30歲時 落在民國86~94 年 民國94 年~96年是科技業的分紅爆炸時期,這一群人年資是領最多的一群) PS:因為我是科技人 眼光就先只放在這群人身上來代表那時代的財富累績方式

第三群 是第二波嬰兒潮 指民國65~71年 現在大約30~36歲
(這一群人 沒股票可以炒,沒分紅可以領,沒房可以炒/只有被炒的份)

生在第一波的人30歲 是台灣經濟奇蹟~炒股的年代…而這一些人30歲炒了股賺錢後~開始開工廠在後面十年正是錢進大陸的時代。
所以第一波和第二波 中間有9年婦產科休息波 現在 37~45 歲的科技人,科技業起飛,且房價還在起漲點是容易入手的年代,拿到分紅投資房產或自往剛剛好。

在"第一波嬰兒潮" 中一些人就是台商,當年以炒股和大陸投資累積資產。
在"科技谷" 的人就以分紅 累積資產。
而這二群人 正是現在手上COCO 多多,房子多多,但沒東西可以累積資產的年代。
當然要著手的就是: 我們這一些第二波嬰兒潮所創造的最後一波的房屋需求潮。
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快速累積資產,確快速累積負債將錢給以上這二群的人。

以上這二群的人在這近5年間 賺進台灣最後一筆財了。
而且這最後一筆財還是我們雙手奉給他們的。

再看看吧! 再等等吧!
買房 不如買地
買新高樓層 不如買舊低樓層
有房 不如有錢

2萬租房可以租1200萬的房子50年
50年後全台有多少1200萬高樓層舊房,它們剩下的價值剩多少
50年後台灣剩多少人口需要房子,要拆又是一筆錢,改建要是要建幾層樓才打平 建好了又要賣給誰。
50年後留舊房給小孩,但需要伸手和小孩要錢,還不如留錢在身上享清福滿說不定小孩會孝順點。
何況勞保你還有寄望嗎?

房子以後會像車子,人人有時,它就會開始折舊
最後殘破不堪時,反而要一筆處理費用
歷史曲線看久一點
就可以知道現在大家買的不是房子的價值
而是買建商/房仲的廣告和行銷服務能力
和彌補我們內心沒房的恐慌和不安而已

房子不是沒有價值,它一定有它的價值
但一定不是現在的價值,可以買但不急著現在買

這是是個人觀點/如果政府開放陸資港資炒房就不一樣了。
以上論點一概不負責。...(恕刪)


還要考慮一項: 換屋族
empirepenguin wrote:
現在的房地產像130...(恕刪)


那19元的仁寶和28元的緯創值不值得買呢?
16塊的中信金和20塊的日月光值不值得買呢?

股票不是只有宏達電可以選
不動產也不是只有帝寶可以選啊

這段時間我在股市上是習慣做空,但房地產我不知道要用甚麼手段來做空
請問你願意把你的房子融屋給我讓我放空嗎?以後保證原屋歸還,中間的利息就用房租抵給你好了可以嗎??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