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2007年在桃園區買了一間房自住,2012年覺得房子太小間,再買一間大一點的自住,2013年偶有閒錢不知道要買什麼,再買一間桃園區G10小房投資。目前三間房子,二台車子付現,二個小孩全部自助不求人。
呼還好當初有買房本人某國立MBA畢業後把身上僅有的150萬在林口捷運旁200公尺買了三房車700萬自住兩年後賣掉1100萬,強迫自己每個月付貸款2萬8利息貸約8千多,每個月強迫自己存了2萬在房子8千就算是付給銀行租房子的費用,兩年存了快50萬賣掉房子的時候手上有400萬+200萬的現金再去買房~~~來回操作!!現在手邊有一間商辦收租8萬,4年多沒有空屋過15間套房+店面月收9萬 租給上市櫃公司當宿舍自己住在林口買了樓中樓住爽爽雖然還有貸款,都是租客幫我付了真的年輕人不要買房,都租房子這樣我才能一直當包租公
房子這東西全世界都因為受到對岸炒作風氣的影響,逐漸轉變成商品化因為同文同種加上地理位置加上兩岸開放的關係,台灣很早開始被影響到原本是民生必需耐久財變成價格容易浮動的商品,看房價的走勢於是要改用股票的觀點來看了股票市場有股王大立光有其他高價股,房產有大安信義區豪宅,當然股票也有10元不到的低價股有人說建築成本變高,所以再跌有限,可是股票破淨值破面值的一大堆市場就是供需法則,這供給指的不是房屋供給量多寡而是資金供給量多寡所以政府蓋再多的合宜住宅來賣也打擊不了房價,QE的資金一直蜂擁入房市那接下來房市怎麼走?我想厲害的人應該早就去技術分析中找答案了。現在是左肩?右肩?頭部?還是上升趨勢的整理型態呢?
jei22tw wrote:我想厲害的人應該早就去技術分析中找答案了。現在是左肩?右肩?頭部?還是上升趨勢的整理型態呢?...(恕刪) 台灣的房子一直都是看波段的,其實長期一直都是看漲。沒在人生較有點錢時下手買房,通常到最後都只能幫房東繳一輩子貸款。
不用講當初我現在就能跟你說還好我2014 2015有一直買房現在2016台中市區投報率4.5%以上的三房找不到了我還很努力的跟那些仲介交陪 真的都沒了 唉還好當時有買起來,現在滿租中(雖說有間給我空了一個半月)就等兩年後再看囉
jei22tw wrote:我想厲害的人應該早就去技術分析中找答案了。 很值得思考的一個觀點 技術分析是可以用房價上其中羅勃·席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Case-Shiller房價指數更是美國的重要指標之一他在耶魯大學教的經濟252線上可以免費看 不過當然是講英文的啦但是技術分析對於偶發事件,單一地區性或特定社區的預測能力有限偶發事件 如地震或高雄氣爆單一地區性 如某大企業或園區大量裁員或氣爆這些不是技術分析看的到的像加拿大產油的亞伯達省現在就是很好的例子先是油價跌 然後新的省政府增稅現在還有森林大火沒有一樣是技術分析可以預測到的就算是像利率或是英國會不會離開歐盟這種可以有時間慢慢Price In的東西也建立在市場會正確的反映出預期的基礎上 市場有時是不理性的自住,養蚊子的跟包租公面對價格浮動的反應也會不太一樣房價還是基本面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