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行善也是有規劃的, 只是我比較無法一心二用, 說實在話現在自己開了公司都還在賠錢中, 所以沒心思. 但我終於體會出為何很多富豪要裸捐. 我的想法是留給子孫何用, 最後還是會出一些不肖子孫, 不是揮霍殆盡就是為非做歹. 所以最好的是每一代要花多少自己賺去. 這是我的目標, 當我騰出時間, 要自己下鄉去看那些吃不飽的小孩, 大人如何都不應該苦了小孩.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做到, 這是一種內心真正滿足. 不為名不為利更不為功德, 只是認為我應該做.
至於A大及火神大為天下的心實在令人敬佩. 只是我覺得能賺錢盡量去賺,只要手法正當. 因為錢在您手裡會造福社會, 而您當為不為錢落入歹人之手, 豈不危害?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回歸主題, 現下狀況應該是房價上漲嘎到有需求之人. 這當如何處置? (火神大雖非此意, 但我想這問題或許比較實際) 看各位大大如何想?
房市小牛 wrote:
r大說的都蠻有理的,...(恕刪)
您誤會我的意思, 不! 應該是我沒表達完全
我意思不是自己的小孩, 而是要到偏遠的弱勢家庭, 幫助吃不飽的小孩吃飽
因為不管他們的父母如何, 我希望至少不要讓小孩挨餓
因為連生存都有問題的話, 那來談道德, 以後會是社會上的問題
至於我的小孩, 出社會就是他自己的事
甭想要從老子這邊不勞而獲, 不然豈不成廢人
現在我的小孩都清楚, 我是沒得商量的
achitsai wrote:
泰國12月去了一趟,...(恕刪)
泰國的氣氛感覺比台灣好多了, 一直在前進. 不過對有錢人好, 窮人都被剝削. 舉個例子, 一般工人每月都要借貸過日, 發薪水後要還, 這樣一借一還利率要多少? 記得之前有人在台借給泰勞錢收月息10%, 結果被辦重利罪. 對啦! 以台灣人來說這吃人嘛!! 在泰國10%是最基本的, 有20%的. 包工程的30%. 市場的是一天20%. 開市拿80, 收市還100. 所以我才很憂心台灣的財富集中.
在泰國出租的報酬大概8~10%. 蓋房子毛利50~100%. 好想蓋房子, 少賺一點都可以. 但是還滾不出資金. 不過泰國賺了錢要匯回台灣也是有問題的喔!! 下次有來說一聲, 有空的話做個嚮導
rdcmd wrote:
火神大跟其他大大應該都有些誤解, 我中年了就買一棟房, 沒賣過房. 所有利益都是未實現利益, 而且大概也不會實現. 對房地產有興趣, 是因為需求. 在我的規劃中還要一間辦公室開公司用, 一間店面實現自己開店的夢想, 再一塊地自建退休用. 能做到哪兒不強求, 只要還能做得動就做吧!
至於行善也是有規劃的, 只是我比較無法一心二用, 說實在話現在自己開了公司都還在賠錢中, 所以沒心思. 但我終於體會出為何很多富豪要裸捐. 我的想法是留給子孫何用, 最後還是會出一些不肖子孫, 不是揮霍殆盡就是為非做歹. 所以最好的是每一代要花多少自己賺去. 這是我的目標, 當我騰出時間, 要自己下鄉去看那些吃不飽的小孩, 大人如何都不應該苦了小孩.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做到, 這是一種內心真正滿足. 不為名不為利更不為功德, 只是認為我應該做.
至於A大及火神大為天下的心實在令人敬佩. 只是我覺得能賺錢盡量去賺,只要手法正當. 因為錢在您手裡會造福社會, 而您當為不為錢落入歹人之手, 豈不危害?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回歸主題, 現下狀況應該是房價上漲嘎到有需求之人. 這當如何處置? (火神大雖非此意, 但我想這問題或許比較實際) 看各位大大如何想?...(恕刪)
哈。
我目前想買塊地自己蓋office。
北投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

火神大大 wrote:
先上來標記一下
整理引用自591討論區,小彭大大
一,房價現在漲是因為通膨,一碗陽春麵20年前5元現在XX元
事實是
30年前手機10多萬,現在3千有找,30年潛2000CC棄車要價100多萬現在80萬有找,而且現在汽車配備多30年前數十種
30年前POLO杉一件要價1000多,現在500元就有
20年前一台40吋電視要價5萬,現在2萬
20年前開一坪XO要1萬,現在3000就有
30年前一台錄放影機要價4--5萬,現在不到2000元
30年前出國旅遊相同行程現在便宜30%
30年前看牙醫是有錢人專利,現在掛號費150元
這20年來物價有漲有跌,不是所有物價都是上漲
二、因為供給量越來越少需求越來越多,小家庭興起,所以物以稀為貴,房價當然漲,而且人口紅利多當然房價漲不完
事實是
台北市的建地20年前沒有信義計畫區、南港計畫區、內湖計畫區,這20年來建地面積不斷增加
台北縣洲子揚、新板新店、淡水、林口、新莊副都心這20年來增加多少土地建築面積?
現在看來建築土地增加還是減少?
民國80年台灣人口2060萬到民國92年人口增加到2260萬,102年2332萬
需求人數不斷增加,但房價卻是一路走跌,直到92年才開始回升,若說利率低是房價影響關鍵,同樣79年的9%利率一路走跌到92年
房價也是一路走跌
所以用人口與建地利率來預測房價都是錯誤
這些都只是不動產業者用來合理化的理由
市場本來就不是散戶看的懂得,如果讓散戶看懂,那如何教散戶套牢?
例如地震跟供需根本對房地產漲跌影響不大
如果921造成房地產大跌,那震央在中部應該人口會往南北移動
如此看來應該要中部跌南北部漲才對,實際上全台皆跌
如果地震會跌那9年前的331北部地震應該有效但實際上卻是台北的起漲點
2年前的南部地區地震與高雄淹水卻絲毫不撼動房價
三、房價就算下跌也是緩跌,不可能暴跌
事實是
台北曾經暴跌過,台北在92年時30萬/坪,你認為是多少跌下來的?
78-79年時就是一坪60多萬跌下來的
而在79年時台北市人口達到最高峰,降息是房地產主因?
雷曼兄弟來的降息至1%,房地產並無起色
而是等到2010-6月第一次升息時,房地產才大漲,真正支持房地產的不是低利,反而是高利息。
美國在2006年房產大漲時當時利息是6%,現在的大陸將近9%,而台灣的低利和經濟的低度成長,我通常不會在風險極高時進入市場。
喬福花園在當時79年下跌時,是40多萬就可買到,房地產為何下跌會如此劇烈,原因在於投資客與建商,建商往往都是以人頭來設公司,也往往都是無資產,
所以投資客會以土地融資借款來蓋房,但要規避稅金,必須再蓋之前先過戶一次這樣在價格認列時,可以把土地成本拉高,壓低營收
因為房地產報稅是總價扣上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稅金,剩下利潤才需報稅
如果將土地成本拉高,,自然可以將利潤壓低,來藉此壓低稅金。
而建商在蓋好交屋時,會將第一批已售出的預售屋交給第一批屋主,剩下的會找人頭以最高額先將貸款貸出,一方面償還土融,因為土融通常是短期借款且成數較低利率較高,例如,建商的土融房貸融資在總價9成,只要市場價格跌破9成,建商就會選擇放棄,而購買預售屋的投資客一般成交價會在開價8成以下
當房價下探就會有資不抵債的情形,此時就會有更多人選擇放棄,這時就會形成越多人放棄越下跌的局面。
四、從業相關人員最了解市場
事實是
從業人員最了解市場?,我可不這麼認為,如果號稱先驅者這麼了解市場,那第一間成交的帝寶,開價是80萬/坪,你說建商跟從業人員該不該撞牆?一個是不該賣,一個是錯過沒買,以此觀之,他們的眼光很準?
反觀最近標得信義計畫區的保險公司,估算投報率不到3%,居然不去買標榜投報率有8%的台中建案,做決定的CEO豈不都該免職?從業人員的主觀,往往是投資的致命傷,不動產投資套牢的大宗不是別人,正是以代銷,以及仲介為中心的本人以及親友。
原因也很簡單,過度信心總以為他能接觸到的就是市場核心,總以為能掌握第一手訊息,而週遭親友正因為以此建立的關係做為信任基礎,更因為曾經獲利,或是幾次預測準確而深信不已,再跟各位聊個故事,80年代,建築業侯董,一次在坐電梯時碰上公司底層員工,當時員工心想難得遇到一個好機會,跟董事長探探公司股價,何時購買比較恰當
當時老董想了一下說:"國X的股票可以買了"
這句話說完後開始大單敲進,2個小時後幾乎全台號子都知道,經過2天上漲,隨後下跌,到今天減資再減資,套牢最多的就是在電梯問他的員工及親友,還有同坐電梯的司機秘書親友
當然還有號子的營業員,從業人員很核心?
正因為自認很核心才是致命傷,會溺斃的往往是自認游泳很厲害的人
五、別怕,有台商資金回流,房價有撐
事實上
利息只是影響資金流向的主因,就資金面而言放在哪最安全?當然是定存,公債,大型權值股,但為何大部分人不會如此作?房價跟利率,需求,以及資金都無關,以台灣國民儲蓄率而言有54兆,這包含個人存款與企業存款,縱使台商資金回流1/10對整體而言影響大嗎?
土地是上位概念,包含農地山坡地旱地水利地等,而建商要的是建地,這些年建地增加還是減少?究需求而言,臺灣人口不是前年到這幾年才忽然間增加300萬
而是20年慢慢增加300萬,也不是忽然間大家想到一起來買房,不然這20年來大家住哪?還是這些年來忽然變有錢?
80年代的房地產走勢,我來說說
79年股市大跌後,臺灣約3--6個月後陸續出現建商倒閉,在當時約有200多家,也陸須出現許多預售屋蓋一半,以及投資客斷投的法拍,整個社會倫入一種悲觀氣氛,法拍屋4拍5拍一堆,當時法拍可到6拍。
每拍減價20%折,6拍後剰多少自己算,3年內北部地區法拍成交價超過腰斬,而一般房價相較於當初該買點的6折不到,資產公司處理房價是當初高點的3--4折,但到了84年房價開始回昇,但幅度不大,隨後85年飛彈危機並無影響房價回升
但到了86--87年房價有相當漲幅,同樣惹起民怨,而當時的李總統
為了平息民怨,喊出要蓋一坪6萬的國宅,所以臺灣許多國宅是當時蓋的
但房價受些許影響變動不大,直到88年地震,許多高樓必須總體檢
房價從此下跌到92年的SARS之前,SARS之前有一小波漲幅
隨後的SARS使房價停頓半年,但也隨後上漲到今天
六、台北市就算少子化還是人潮集中的地方,不可能跌
事實是
投資市場向來都不是供需來決定,而是市場信心
我並非一直看空,我也有看多的區域與產品,不過這2年如果長期持有,應該會是套在高點,又如果你能賣得好價錢,自然是可投資
如果以人口結構來看,台北市人口是減少的,出處在台北市民政局
臺北市79年各行政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戶 數805,978
人 口 數總計2,719,659
臺北市101年底各行政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戶 數1,017,063
人 口 數總計2,673,226
從可建築面積來看,台北市是增加的,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內湖重劃區,以及南港工業區改成商業區,以及松山菸廠,華山園區,使台北市的建築土地增加,又獎勵容積使建築樓地板面積也增加,如果以供需來看,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不是應該要跌?
所以不要用供需理論來討論房價,房子越蓋越多,自住需求應該越來越少,那豈不是要越跌才對?你有看過哪個產品越生產越多,但卻越來越貴?更何況一般人超過10年才會換房?
供需論外來移民論,拿來騙騙無知投資客還可,對我不生作用,如果要討論資金情況匯率利率,以及國際銀行家資金抄控,我很有興趣,台灣這次本土資金影響,應該是公司法第15條造成,八竿子打不到的東西,卻可能造成台灣中小企業生存危機,投資大師說過一句話,你必須走在懸崖邊,才能獲利,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卻往往不知懸崖在哪,
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房地產只漲不跌
事實是
房地產向來是資金面大於實質需求面的,資金往往是市場信心給予,我要告訴你的是跟所謂需求面沒有太大關係,否則全台每個地區都號稱需求增加,那總人口減少,需求哪來?
桃園新北青埔八德,淡水,林口,都號稱台北人移入,台北哪來這些人外移?
20年後房產一定漲?百年前全台最貴房價在台南,50年前再萬華大同區一帶,30年前在西門町,忠孝東路民生路,中山路,大安區松山區,20年前在信義區大直。
30年前的基隆比板橋中永和貴,現在的基隆市跟龜山差不多,
20年前新北最貴在中永和新店,現在板橋新店最貴,
10年前板橋新房不過17萬,貴一點20--25,但他也曾經30多萬過,
如果告訴我房地產不會跌,存有這種想法來投資
被套牢只是早晚,是深套與淺套問題,台灣的房地產可以看出都是與重大建設在變動。
基隆30年前只比台北低主要是因為基隆港,百年前的台南市也是因為港口,港口做為貿易與運輸的集散,當時的出口主要以傳產為主而大宗運輸主要是與運輸為主
要說房地產的變動是隨著各種條件在變動,沒有只會漲不會跌的地區或產品,存在這種觀念來投資的套牢機會居多。
七、其實房價高漲都是利率太低所造成的
我很清楚一般人的想法如何處理事情,大家都是一般人
心理學上大部分的投資客已經進入了制約工具所操作的過程,所謂假新聞,不代表它就不能成為工具,1%的人指鹿為馬,99%的人會嘲笑他
99%的人指鹿為馬,鹿也會變成馬,80%的新聞有問題,80%的人認同,假新聞也會變成真新聞,新聞與事實沒有必要探究真假,只要能達到背後想要的效果,真假並沒有意義,房價上漲的原因都可以是人為的,你要的話,我還可以找出10種給你,你以前所看到的原因都是我們這種人找出來的,
台灣在79年時開始利率走低,反而是房價一路走跌,直到SARS,92年開始,利率回升,房價才開始上漲
結論
原來要從市場心裡學來著手
市場心理學
一、
利用你能看到的因素將之合理化,應想心理使市場上的參予者形成群眾效應,進而產生不理性的思考,使市場價格急速上升,就是所謂的""鯡魚效應""
實際上不管是自用與投資,現在都不是好買點,湖心效應已經擴散到外圍
奢侈稅的影響,最起碼在買賣價上就會產生相當程度影響,不動產到最後還是要有市場的基本面支撐,最主要的基本面還是在自住
其次才是以出租為主的長期投資,而自住當然以自住購屋者的財力為衡量
一個是自備款的能力,一個是償還貸款的能力,不動產的價值是由人決定,跟所謂的地點沒有絕對關係。
究竟是"地點決定價值,還是價值決定地點"
多數人覺得有價值,也願意追價,那帝寶漲到500萬/坪,也是可能
只要市場上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進而參與,市況再差也是可以再創量價新高
在投資上稱為末段噴出,不計一切瘋狂追價,但也會隨及泡沫。
美國在實施奢侈稅後2年,仍然無法抑制市場上的瘋狂,到最後導致泡沫破裂
有一個心理學測驗,一個婦人,連生了10個男的,請問第11個是男是女?
股市連漲10天,請問第11天可能會漲還跌?
心理學有類比效應,以及壓桿理論,一般人都陷入在市場心理學的控制裡
投資市場裡能相信的新聞沒幾件
還記得黃金在大漲時,某周刊還大聲買進會到3000--5000美元/盎司
去年推出QE3實不也說上看2000,現在呢?
房地產本身會有潛在的隱藏需求
1,這種情況是本來不想買,但市場的喧嘩導致勾起購買慾望
2,本來就有實際的需求
3,純粹投資需求
4,換屋需求形成的延續買賣
投資性產品一直是建構在這4種需求下交互運作,所以建商一直用人口來主張市場需求本來就只是個障眼法。
這10年來總人口增加,有人租不到房子,有人買不到房子住嗎?
20年來你有聽過哪個人買房子跟銀行貸款,銀行跟你說我沒錢可貸嗎?
所以資金一直是沒問題的,台灣幾十年來還沒發生過跟銀行房貸銀行沒錢的
至於貸多少是不動產價值以及政策跟個人信用問題
所以游資一直都在銀行還沒發生過沒錢可貸問題
低利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SARS時是台灣近20年房價最低點,當時利率與現在相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這幾年建商一樣蓋房子,但房地產新聞少70%,你覺得房地產還會如此漲幅?投資客是看媒體外加建商身邊仲介的資訊買入,還是完全根據所謂專業知識?
就不動產最上端而言,幾乎都是大型建商的資訊在主導,真正內容與資訊甚至到公司經理都不見得了解,新聞還會輕易的報導?低利跟游資都不是主因,這些只是強化跟挑起購買需求的理由,只要能刺激購買欲,你家小狗上了發春貓,都可以是理由,如果大家願意相信
要不然印錢最多的美國跟日本還0利率,為何他們的房地產為何漲不動
難不成他們很笨,還是不住在房子裡?美國房屋自有率不到70%,德國更只有40%,要找新興投資地點,你打算3年,還是10年,20年的配置
..(恕刪)
火神大大觀察591的心淂與小弟有幾分相似,但您信了小彭的文我就不能認同了
光第一點拿科技進步延伸出的產業市場變化拿來與有限的土地相比就破光光了
第二點現今的城市規畫與以往的平房相連又怎能相比,棟距.道路.公共設施真要比照先進國家辦理,再多幾倍的土地也不夠用
"台北曾經暴跌過,台北在92年時30萬/坪,你認為是多少跌下來的?
78-79年時就是一坪60多萬跌下來的"<----這是在提高峰會嗎?
"喬福花園在當時79年下跌時,是40多萬就可買到"<------買到算他好運,但就算跌到40也斬不到腰,但在多少一坪呢?接要下要怎樣暴跌可以讓喬福花園買在50的人虧本呢?
"四、從業相關人員最了解市場"
從業人員瞭解的是現在跟昨天的市場,比非從業人員還瞭解這是肯定的,但從業人員不是神無法預測市場ok?
別一點下去就想廢掉別人數十載的武功,還拿股市內線來比房市咧
小彭講的有一半是對的,但把簡單的東西解釋的很複雜,真的複雜的卻沒講,很適合去電視上開講,更多說法根本只是找縫插針,實在是累懶的一一回覆,什麼台北市人口是減少的,出處在台北市民政局拿各行政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出來講...我是覺的拿各行政區斑馬線、行道樹數統計表出來解釋會更透澈些,591那裡有人以為他是神,其實很多人看看笑笑根本懶的吐巢,我現在也是不看多,但就沒他那麼多的心理學理論,講白了在實務上是空談
台灣從未開發國家,到開發中國家,漸漸要邁入已開發國家
歷史僅供參考,尤其是經濟發展,要拿以前的經驗來吐現在是可以的,但講法要客觀一點,而且結論不會有絕對的事實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