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數年後核能還是太陽能是主流我分析給你們聽

火力發電汙染環境太嚴重

太陽能成本太貴

風力發電也有區域限制

其實廢核能我也沒差

只要大家可以接受高油價高電費, 反正對我都無所謂

但也不大可能廢核能, 一堆人空談廢除核能, 卻沒有替代方案, 老是叫別人去研究, 自己什麼都不會

核能發電廠雖然有危險, 但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在沒發生重大災難時很低

反正就算核能發電廠可以抗震9級, 台灣還不是垮了, 乾脆連房子都別蓋

廢核4保留核1~核3也很蠢,等於舊車快不能開了也有高危險性. 買新車做到一半乾脆扔掉頭起款寧願座舊車

而核融合也有很大的危險性

現在最安全的是冷融合吧!!
CC1311 wrote:
成本只會越來越低
技術只會越來越高


太陽能未來主流+1...(恕刪)

土地只會越來越貴

太陽能未來主流-1

MichaelCorleone wrote:
(結果核四一宣布要蓋就沒發生過限電了,這就跟歐晉德一當上高鐵董座,高鐵的負面新聞就消失了是相同道理。)


沒有限電是因為多了不少火力發電廠或是其模組,以及汽電共生廠,這又是另一個弊案了,可惜沒有人有興趣。

至於高鐵,本來就是一個弊案,只是現在落在藍軍手中,自然捨不得批評了。當初高鐵這個弊案的因,就是國民黨種下、民進黨培養出壯,國民黨再來收成,結果現在變成政府的一大負擔。

MichaelCorleone wrote:
另外,替代方案也不是沒有,改善火力發電廠的循環設備,汰換老舊的電力輸送設備,這兩項都是在不增加碳排放的前提下就可以做的(先假設碳排放與全球暖化不是假議題),而且改進的空間佔總發電量超過10%。
(同樣的,有心人自己google查確切數字。)


問題在於,將來如果面臨國際壓力要減排,火力電廠的機組要被迫減少怎麼辦? 我看蔡英文的方案是使用燃氣發電,先不論成本問題(燃氣貴多了),一樣會排碳。

另外,我之前查過相關數字,電力輸送設備的損耗根本不多,而且改善有限(除非電廠蓋在用電大戶隔壁),不然是無法改善的。

至於發電效率,請問可以從幾成進步到幾成? 我看不出來有足以取代核電重大進步。

amd3dnow wrote:
我直接說白一點,50...(恕刪)


太陽能手錶我10年前就有現在還在用太陽能計算機我忘記幾年了應該20年前就有,不必等50年後
要核能你一定等不到其他發電方式(核災時就死光了)
會不會是太陽能我不敢肯定,
倒是核能,應該不會太久啦…

舉例來說,有核能電廠也不過近50年的事,
而30年來,有車諾比事件、美國三哩島事件、日本福島事件,
每個事件看規模,至少是方圓20~30公里土地完全棄守變鬼城,
而安全範圍據說要80~100公里才行。
我只能肯定的說,照這種時間事件趨勢,
人類不出幾百年就得找下一個星球居住了。
再不然就是希望人類在核變後,也突變成蟑螂般的超強生物~~
用太陽能驅動手錶,計算機,成本是很低沒錯,但如果要用太陽能驅動冷氣,
就沒這麼簡單了...

用風力的話,夏天颱風季就掛一半了,核電廠應該不怕颱風吧.

herb16899 wrote:
政府補助再生能源一度...(恕刪)


小弟是認為...為何只有一家台電可以賣電?
難道不能讓其它競爭者進來嗎?
沒競爭...幾塊錢都是它在喊....
為了取代石油的消耗,一堆車廠正加緊研發電動車,
如果電動車成熟並取代汽油車的話,全世界的用電量又會大增,
此時又必須要蓋更多核電廠提供低廉的電力,
太陽能的技術我想短期還是無法取代,
另外若是電動車時代來臨,石油變的不值錢了,
可能就會拿來發電,或許可以取代核能發電,
但所製造的汙染還是一樣的,
所以電動車會讓地球更環保嗎?
看起來是個問號...
這跟政治人物在那打嘴砲有什麼兩樣?
說廢核,台灣現在是憑什麼廢核?替代方案在哪裏?可不可行?
太陽能,要多大地方來鋪設?電池呢?錢呢?
風力發電,台灣適合嗎?看看現在的風力發電機還剩下幾成可以用的?不要忘記台灣有颱風,不像丹麥...
火力還是佔大宗,是的...台灣目前是世界頂尖排碳國家!
潮汐發電,台灣本島缺乏良好的港灣和潮差,所以沒什麼希望...
水力...所佔比例不高...

raytracy wrote:
若要減核或廢核, 也應該是從設備和技術已經非常老舊的核一/二/三下手, 不應該去停核四.
如果家裡只能有兩輛車, 不幸兩輛車都開了 30 年, 應該是買新車來把舊車換掉, 才更安全少風險吧?...(恕刪)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webarticle_42622_p2.html

現場直擊核四,才發現一座核電廠、同形式反應爐,承攬核島區工程的是美國奇異公司(GE),但一號爐是日本東芝(Toshiba)做的,二號爐是日本日立(Hitachi)做的,汽渦輪機則是日本三菱(Mitsubishi)做的,至於基礎工程又是另一個日本公司做的。

用一個通俗說法,就是我們花兩千多億元蓋的核四,其實是在造一部「核能拼裝車」。原因是,迫於當年政治考量,即便美國不生產核電廠,但它還是要賺核電廠設計的錢,反應爐委託給日本人製造,於是美、日兩國都賺了台灣一筆。

但「拼裝車」的下場,就是複雜的整合自己來,核四竟然需要用到比日本還先進的數位系統。在核四現場,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奇景,大廳牆上貼滿了照片,一邊是密密麻麻的纜線檢整的成果照,一邊是施工進度的榮譽榜。說好聽是,整合自己來;背後真正的含義,風險要自己承擔。世界各國的核電廠最多就是蓋七年,核四卻蓋了十年之久還沒商轉,就在於整合上要比其他各國要碰到更多的挑戰。

用一輛「拼裝車」來控制人類目前仍無法有效駕馭的核能,也不見得比較安全。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