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何謂合理的房價?

看到對房地產的怨念只會害了自己一文,裡面有許多的解釋。不禁想要跟各位討論,何謂合理的房價。

30年前,公務員一個多月的薪水,可以買一坪的房子。現在公務員十個月的薪水,才可買一坪的房子?
但是,陽春麵30年前賣8塊,現在賣35塊。30年前,買碗陽春麵冷凍起來,現在解凍拿出去,可以賺3倍本金。

但是現在30年前利率高達10%,兩年前只要1點多(優惠),現在只要3點多。雖然30年前房價很便宜,但是利率很高。利率這麼高,分期付款後的房價,也是粉可怕的。


房價究竟是由誰來決定?地住、建商、還是買客?目前建商平均成本大概是多少,為何可以賣這麼高?

又,雖然一堆人喊著很貴,還是有人買阿!這才是房價飆高的住要原因吧~~

所以,究竟是貧富差距太大?還是現在大家都習慣延後支付?以前分期付款10年,可以繳清,現在可以分20、25年,利息又低,所以,買吧,就當是消費未來?每個月還4萬,如果考慮通膨,10年的4萬可能相當於2萬的價值(通膨兩倍),20年後的4萬可能變成1萬的價值。加上10年、20年後的調薪,如果調薪幅度趕的上通膨,現在4萬,10年後可能變成12萬。

我認為房價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還是「需求」

現在買房子的主力,應該是6年級前段班。從小到大都是大班教學,一班5、60人。現在這群人這幾年正在開始買房子。所以使得房價順勢升高?

合理的房價究竟是多少?建商的土地加上建材加上公司支出成本若是一坪10萬,那新成屋合理的房價究竟是多少?

各位認為未來有什麼樣的趨勢,會導致房價繼續上漲或是房價下跌?
2008-08-04 10: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房價
成本加合理報酬=賣價,需求大可以稍高,但太高就一窩風,房子就蓋太多,少子化現象10年前就發現(流浪教師問題)10年後小孩長大成年房屋需求會開始減少(走下坡) 因此房市不會好
jason-K
現在的狀況:
台北市想買房子的小康家庭要超級辛苦背負房貸...
>>>>>所以對他們來說房價不合理

剛好在90~93年間買好房子的小康家庭期望持有的東西增值
>>>>>所以對他們來說很合理




還沒持有前期望跌價好進場
持有之後沒人希望會跌

建商最X的道理多數人知道.只有愚蠢的共產制度能限制他們賺少一點囉!
去看看建設公司的老董們~躲起來的奢華生活..

沒啥子好抱怨.努力掙錢出一口氣囉!
2000萬的大樓2400萬:報酬率=20% (2400-2000)/2000
500萬的透天厝750萬:報酬率=50%(750-500)/500
房價計算公式怎麼算 :
房價結構,是由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管銷費用、合理利潤四大要素組成。
可是不同區域、路段、地段,4大要素的比重都不相同。
以台北市實 施容積率之後的計算方式來說,地價平均佔房價的50%到60%成,建築成本是30%,管銷費用10%,合理利潤約10-15%。
台中都會區:地價平均佔40%,建築成本佔40%,管銷費用約10%, 合理利潤10-15%。 高雄都會區也和台中差不多。
合理房價的 定義,是指:「在公開市場上,有意願的買者與賣者,在充份資訊前提下,所達成協議的價格。」時間、區位、需求者三大因素,都直接影響 到合理房價水準。
從歷年來看房地產走勢的漲跌,房價看跌時,地價會率先反應,所以 今年的平均房價,應該會有5%到10%的下跌或議價空間。
至於消費者要如何判斷合理房價,要從市價、租金二者來比較。市價要從「貨比十家」來比較,價格相當時,要從租金高者來選擇。
另一種方式,是比較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法拍屋四種價格。
法拍屋的價格,一般如果是低於正常市價30%到50%時,未來一年內,新成屋與中古屋將有10%的跌幅。
法拍屋價格,若在低於正常市價10%以內時,新成屋、中古屋就不容易下跌,在預售屋供給量小時,價格還有上漲的趨勢。
新成屋、中古屋價格差異範圍,若在15%以內時,中古屋會有跌價 的壓力。 政府提撥優惠房貸的專案下,新成屋價格會比較穩定,預售屋價格若高於新成屋15%以上時,預售屋會有6%的下跌空間。

以上資料取至:中聯地政士聯合事務所

以下是個人看法:
"對房地產的怨念只會害了自己"<<<我是看不太懂這篇到底討論的重點是什麼?
要拿以前五、六零年代房市相較,忽略的東西太多了!不能單單以物價指數去評論房價和收入的比例。
如果大家現在住的房子是父母在二、三十年前貸款買的,可以問問當時他們怎樣分配家中經濟。
用多少比例拿去繳房貸?用多少比例當作家用?用多少錢花在子女的教育上?用多少比例花在娛樂上?.....等等。
我想每個家庭的總收入幾乎有一半都拿去繳房貸了,哪像現在新聞說的什麼不要超過三分之一。以前的苦日子應該不用再多說了吧!當時整個時空背景完全不一樣,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

對於有意購屋自住的人,真的有需要再去買就好了!例如新婚或是其他因素非買不可的人。如果想等到房市大跌,除非再來一個SARS,否則這波房市下修幅度我看也沒多少。
想撿到便宜就等明年整理完畢再買也行。今年太亂了!建商都亂開價<<<(個人瞎猜)
想投資的人那就自己在分析看看何時該出手就好了,在這裡討論個半天我相信撼動不了投資客的意志!
╮(︶︿︶)╭
Cornflower_Blue wrote:
房價計算公式怎麼算 ...(恕刪)


看土地持有坪數*土地一坪單價+建坪*5~6萬=房價成本
jason-K
其實大家都想太多了...忘了有投資客這件事、忘了炒作這件事

30年前房價便宜但是利率高,為什麼利率高?因為跟銀行借錢不容易,就算貸款只能貸6、7承,也沒有寬限期這種東西,所以能玩大財務槓桿的炒家其實不多,也因為利率高,相對炒作的成本及風險就比較高,那時候的房地產炒作的其實不多...

反觀現在,是銀行求你借錢,利率又低,可以全貸,又有寬限期,炒作房地產的成本及風險相對低很多,大家時常在說那些新成屋都已經交屋了,也沒幾家住到裡面去,建商也已經完銷8成以上,大部分都是投資客買走了,過不久又來出來賣...

個人是不反對炒作房地產啦,前提是要自有資金,如果是跟銀行貸款來玩財務槓桿的話,這種真的是該死,炒高房價,房子賣不掉,繳不起貸款,就把房子丟給銀行法拍,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留給銀行一堆呆帳,然後用我們納稅的錢去搞個金融重建基金,去補這種濫破洞。

這種人跟王又曾又什麼兩樣呢?你炒高房價,我不買,關我屁事,但是留下的爛攤子卻要拿我繳的稅去補,這個我就要大大的抗議了。
ansonhsu wrote:
繳不起貸款,就把房子丟給銀行法拍,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留給銀行一堆呆帳...(恕刪)


這在國內一般自然人, 之前不常見, 因為銀行會拍賣你的債權, 由討債公司出面要錢, 你說的是美國現在的情形
後來國內是因為卡債風暴, 才漸漸走上美國的模式, 但國內要聲請重整或破產, 限制還蠻嚴格的。不像美國直接拍拍屁股走人, 幾年後又可以很快的重建信用

在國內能夠拍拍屁股走人, 留給銀行一堆呆帳的, 主要都是企業戶跟政治人物, 且金額之大, 多數都是千萬或億元為單位。

房產投機客, 大多都是跟仲介合作, 以低於市價數成的價錢買入, 再以高於或等於市價賣出, 以近幾年來的情況, 假若手上有10戶, 他們只要賣掉一戶, 賺的錢都夠付其他9戶半年到一年的利息。(這是幾年看屋下來, 跟幾家房仲業者熟識後閒聊時聊到的, 他們也說, 不是不想賣給我, 只是這些投機客付仲介費都很阿殺力, 賣給他們, 一定會再拿出來賣, 所以可以賺2次仲介費, 而且有的都已經合作近十年了, 所以有低於行情價的物件, 一定都由有合作的投機客優先, 人家挑不要的才會有機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所以短時間內想看到大量投機客拋售, 難度稍高。
除非是新手投機客, 手上物件少及口袋也不深, 但只要他以附近行情價稍低的價錢售出, 實際上都還是有賺, 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但由於政府介入, 要求銀行限制對房屋投機客的放貸, 所以以前一定早早就被投機客買走的物件, 也漸漸的出現在一般購屋者眼中, 其實這些低價物件一直都有, 只是以前都被投機客先搶走而已。
以新建案而言, 建商保留戶或賣不掉的被建商找人頭頂下的, 可能才是最大的潛在拋售物件及地雷。

所謂行情都是建商炒作出來的。
真的有住屋需求的, 找自己能力所及的才是正道。
千萬別沒事就跳進來接最後一手。
saya wrote:
這在國內一般自然人,...(恕刪)


房產投機客, 大多都是仲介,便宜房子自己先買下,貴的或同行賣出的上架賣給一般客戶
jason-K
同意, 30 年前沒有仲介, 沒有投資客, 只有需求與供給.
同意, 30 年前過苦日子, 經濟在起飛, 只有美好與夢想.

"對房地產的怨念只會害了自己" <-- 小弟也是看不太懂這篇到底討論的重點是什麼. 可憐的需求購屋者...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