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背景
房市結構性問題
部分地區房屋因需求不足,長期「賣不掉」,導致流動性不足。
房市集中在有錢人手中,基層族群難以進場。
社會現實
約 80% 的家庭已有房產,剩下 20% 難以購屋。
強求「全員都有房」不切實際,反而可能拖累整體資產價值。
國際比較
香港房市因外資進場,房價成為全球資產之一。
台灣可借鑑,引入外資以帶動 GDP 與市場活力。
2. 政府收購與保障底價
政府角色
作為「最後買方」,收購長期無法售出的房屋,提供市場保障。
保障底價設計
依屋齡設定底價,並隨市場行情調整:
5 年內新屋:市值 105~110 萬,政府收購價 100 萬
5~10 年屋齡:市值 100~105 萬,政府收購價 95 萬
收購價低於市價,掛牌售價略高於市價,形成合理價差,吸引外國投資人。
3. 收購後用途:地產股票化
轉換方式
收購房屋後,不閒置,轉為「數位地產資產」,可作為投資工具。
投資管道
政府收購 100 萬 → 掛牌出售 120 萬
投資人可選擇:
實體購屋
數位資產認購(房地產代幣化)
國際資金參與
外國投資人可用美金直接投資,平台搭配區塊鏈技術,實現透明化與國際化。
台灣房地產定位:稀缺資產,類似黃金,吸引全球資金。
4. 投資人退出機制
投資人可隨時將資產「賣回政府」。
例:
成本取得:政府售出價 100 萬
現在政府收購價:125 萬
市場行情價:130 萬
投資人可選擇以 125 萬賣回政府,即刻獲利
5. 三大效益
解決賣不掉的房子
政府提供保障底價,避免市場斷崖式下跌
吸引國際資金
外資低門檻投資,帶來外匯及資金流入
提升市場流動性
房屋可像股票般自由交易,房市更具彈性
Zood Reenk wrote:
你是在學孫中山編三民...(恕刪)
你還是看得太淺,本質還是在炒避險另類彼特幣,而且真的弄起來台灣有可能真的是全世界有錢人天堂,GDP真的會瞬間暴漲
1. 投資人動機
多數投資人並非看重房價漲幅或套利差價。
核心需求:資金保全與避險功能。
例如:破產或在國內被清算時,海外仍有一筆資金可作為「東山再起基金」。
本質上,投資人購買的不是獲利機會,而是一個「資金保險」。
2. 政府收益模式
房屋買賣價差:
政府買入 = 市價 + 5%
政府賣出 = 市價 - 10%
一來一回,政府至少鎖定 15% 利潤
房產稅:每年徵收 1%
交易手續費:
不論獲利與否,賣出時收取 總價 35%
結果:即使市場小漲(如從 100 萬 → 110 萬),投資人賣回後實際可能只拿回 70 萬,政府在制度設計下 幾乎穩賺不虧。
3. 投資標的
老舊或長期滯銷房屋:
例:50 年屋齡、因少子化與新屋過剩導致空置的房子。
人口外移鄉鎮的大面積空屋。
這些房屋可低成本收購後,進行金融化操作,轉換為有價資產。
4. 投資吸引力
實體房產 vs. 虛擬資產
房屋為 實體資產,可見、可觸,比比特幣或 NFT 更具可靠性。
投資人獲得的是真實的房屋所有權,不是單純的數位憑證。
風險管理
房產本質穩定,不易消失。
若遇極端事件(火災、地震、戰爭等),可預先規定:
政府以 當初購入價格 50% 買回兜底。
即使建物損毀,土地仍在,政府風險可控。
5. 核心價值
房產金融化:將老舊或滯銷房轉為可交易資產。
可靠性高:與虛擬幣不同,投資人購買的是實體資產。
吸引國際資金:提供低風險避險管道,活化房市並增加外匯流入。
6. 進階吸引力:匿名購買
若允許匿名(如比特幣購買),將大幅吸引全球有資金避險需求的投資人。
對高淨值人士來說:
比虛擬資產更安全,因為有實體拖底。
尤其適合 黑產資金、政治/金融/法律風險高職業人士,隨時可能被清算或追殺,他們需要一個海外隱藏資產。
7. 心理模型:千億大佬的案例
對千億級富豪來說:
如果有一個制度允許他「存放 50 億」在海外房產,並且即使破產或被清算,至少保底能拿回 25 億,那麼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安全網。雖然虛擬幣可以做到類似功能,但是虛擬幣始終沒有實體保底,依然風險很大
他買的不是房子,而是確保「永遠不會真正落魄」的 底線資金。
因此,這樣的制度對他們極具吸引力,他們甚至會 積極投入。
yoyo0719 wrote:
光是第一點所謂賣不掉...(恕刪)
來源很多啊
第一:法拍低於市價的房子 政府可以優先買掉
基本上法拍屋就沒了 日後想要法拍屋撿漏的 基本上都沒機會了
第二:
危樓強制回收政策:
屋齡高於40年的房子 需要每三年 進行危樓評估
不管你屋齡怎樣 你需要自己維護好 或者 社區or大樓要自己維護好
一旦沒維護好 被評估為危樓 那很抱歉
除非在半年內提出都更計畫 並且後續真的有實施,例如一年內需動工拆除
或者期限內提出修繕計畫 or 修繕完畢
否則政府有權直接強行收購
並且收購價是直接(市價-修繕費)之後直接再打九折
別說啥強買強賣 別說啥共產
危樓是對公共危險 如果整棟樓倒塌怎辦?
這類修繕過的房子 只要修繕到基本上不會倒塌即可
沒有公共危險即可 拿來當電子化房產 也沒人真的會入住 甚至都不需要冷氣 不需要任何電器 只要不要漏大水導致房屋結構出現問題 或者結構出現問題倒塌就足夠
不考慮實際居住品質 只考慮作為一個地產股票 修繕費應該不至於過高

JOJOJOKOKOKO wrote:
建議政府低價收購,高...(恕刪)
其實你說的這些
例如水利地 雖然普通人持有 但是因為屬於水利用地 要繳稅 而且又不能使用 政府又不收購的問題 也可以解決 政府其實都可以買下來 作為地產股票 賣出去
例如 公園用地 水庫用地 甚至是馬路道路用地 也可以地產股票化
例如:大安森林公園7萬坪 切成700張 每張100坪 推出地產股票
你買一張股票 你就等於你購買了100坪大安公園的土地的所有權
這類電子股票 就是認購土地所有權 (但是沒有使用權)
僅限系統內交易
(例如:A富豪賣給B富豪1張大安森林公園的股票,5000萬台幣等值比特幣,需要繳交500萬台幣的比特幣作為手續費
或者 低價回賣給政府可能就3500萬等值比特幣回購)
並且這類股票 還可以買賣炒作 有錢人避產 例如政治人物 怕下台後被清算 可以匿名購買一份
下台後被清算也查不到有這份隱藏資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