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臺灣人口邁入生不如死第二年 美國3月即將開始升息 房市短多長空 進入房市末升段

這篇要來跟大家閒聊一下

小弟從來沒有反對買房 只有建議自住買房可優先
而投資買房較有風險 則是建議選好地段 自己審慎評估

分享 南部千萬以下透天(2017年)
2020年 千萬以下透天(以新建案為主) 歡迎各縣市的朋友補充囉

之前的這2篇文章 給有需要找房的朋友提供資訊
也有不少自住 甚至投資的朋友覺得不錯 因此受益

生不如死第2年 少子化令人憂!人口負成長又逢虎年 自住需求下降
何謂房市4箭 政府才射了其中一箭的1/3 頂多算稍稍減少炒房力道

但為何 會有說投資須謹慎 是因為80年代 有親戚作過建商
真的有遇過房市反轉而下的情況(很多人沒遇到過)
遇到就是一套10年 還很難脫手換資金

這10幾年來 從金融海嘯以來 資金氾濫
臺灣持有房產成本低 而60~70幾年代出生人口高 (也是目前30~50歲的購屋主力族群)
且遇到超低利率的時代 外加美國大QE

總總因素 造成房地產如此榮景
即使新生兒數跌破20萬 但有熱錢進駐 有獲利空間
投資買盤的增幅 原物料調漲的漲幅
不少人一次買個3~5戶 填補了自住買盤的缺口
進而帶動了房市近20年的好光景
====================================
但是 一旦美國開始通貨緊縮 為了抑制通膨 開始升息 當獲利空間不在之時..
再加上新生兒數跌破15萬的 等比級數下降
(出生率降至1以下的話 2人生不到一個 減半成長)
p.s今年虎年 預估是進入保14萬大作戰了 且照此速度 10年內就會降至10萬以下
投資要能有獲利 是要能找到下一手的買家
如果找不到下一手買家 就真的是會被套住了
(要當遇到投資買盤-集體大量拋售時 才會發生 一般並不容易發生)

雖然因為原物料飆漲 房價本身 不太可能會有崩跌的情形發生
但價位稍微下修的情況 會在國外熱錢消失後 慢慢浮現

2023年 龍年出生的大學生畢業後 大學生人數會從100多萬 在10年內會瞬間減少20萬左右
此時房東發現租不出去 才會考慮轉手賣房 供給市場數量預估將大幅增加

然後結婚對數跟新生兒數持續探底 2024年又需要選舉
為了選票 跟考量未來稅收平衡 到時房市稅收可能會迎來一波改革
風險提升不少 因為這2年 幾乎都是靠投資買盤撐盤(國外資金)

因此小弟預估 在沒有其他不可測的狀況(天災人禍等等) 或政策性干擾出現的情況下
2022~2023年 可能會是這波房市的末升段 雖然仍可能獲利 但風險較高
而2024年會開始出現稍微下修情況 把這20幾年來的漲幅下修一點(可能一年僅微調3~5%)
自住買房的 當然還是可以買 投資買房的該適時獲利了結了
萬一被套很不划算 畢竟股市債市 跟虛擬貨幣等等都能投資
不一定要把所有資金都綁死在房市上頭

高盛:Fed今年將升息四次
壓制通膨 德銀:Fed 3月啟動升息 升幅可能大於1碼
美國即將升息 而其他國家準備跟進 萬一利率未來調漲到2~3%以上
此時仍背負高額房貸的 要注意自身能力 審慎評估 小心風險啦
2022-01-11 13:37 發佈
月幻星空 wrote:
這篇要來跟大家閒聊一(恕刪)

生育率下降
交通意外死亡確實逐漸增加
前幾年有朋友買0050跟0056的 收益也相當不錯
不輸房市 且變現快速(N+2天)

像是當初2020的時候 也有朋友拿錢投資股市
當初0056好像20初頭 現在大約30多些
也賺超過30~40% 每年還有固定配息
收益相對穩定

雖然說投資都有風險 但對比現階段房市自住買盤
因為結婚對數跟新生兒數下降
雙降後 風險更形升高 現階段真要投資買房 請審慎評估拉
月幻星空 wrote:
這篇要來跟大家閒聊一下

小弟從來沒有反對買房 只有建議自住買房可優先
而投資買房較有風險 則是建議選好地段 自己審慎評估

分享 南部千萬以下透天(2017年)
2020年 千萬以下透天(以新建案為主) 歡迎各縣市的朋友補充囉

之前的這2篇文章 給有需要找房的朋友提供資訊
也有不少自住 甚至投資的朋友覺得不錯 因此受益

生不如死第2年 少子化令人憂!人口負成長又逢虎年 自住需求下降
何謂房市4箭 政府才射了其中一箭的1/3 頂多算稍稍減少炒房力道

但為何 會有說投資須謹慎 是因為80年代 有親戚作過建商
真的有遇過房市反轉而下的情況(很多人沒遇到過)
遇到就是一套10年 還很難脫手換資金

這10幾年來 從金融海嘯以來 資金氾濫
臺灣持有房產成本低 而60~70幾年代出生人口高 (也是目前30~50歲的購屋主力族群)
且遇到超低利率的時代 外加美國大QE

總總因素 造成房地產如此榮景
即使新生兒數跌破20萬 但有熱錢進駐 有獲利空間
投資買盤的增幅 原物料調漲的漲幅
不少人一次買個3~5戶 填補了自住買盤的缺口
進而帶動了房市近20年的好光景
====================================
但是 一旦美國開始通貨緊縮 為了抑制通膨 開始升息 當獲利空間不在之時..
再加上新生兒數跌破15萬的 等比級數下降
(出生率降至1以下的話 2人生不到一個 減半成長)
p.s今年虎年 預估是進入保14萬大作戰了 且照此速度 10年內就會降至10萬以下
投資要能有獲利 是要能找到下一手的買家
如果找不到下一手買家 就真的是會被套住了
(要當遇到投資買盤-集體大量拋售時 才會發生 一般並不容易發生)

雖然因為原物料飆漲 房價本身 不太可能會有崩跌的情形發生
但價位稍微下修的情況 會在國外熱錢消失後 慢慢浮現

2023年 龍年出生的大學生畢業後 大學生人數會從100多萬 瞬間減少20萬左右
此時房東發現租不出去 才會考慮轉手賣房 供給市場數量預估將大幅增加

然後結婚對數跟新生兒數持續探底 2024年又需要選舉
為了選票 跟考量未來稅收平衡 到時房市稅收可能會迎來一波改革
風險提升不少 因為這2年 幾乎都是靠投資買盤撐盤(國外資金)

因此小弟預估 在沒有其他不可測的狀況(天災人禍等等) 或政策性干擾出現的情況下
2022~2023年 可能會是這波房市的末升段 雖然仍可能獲利 但風險較高
而2024年會開始出現稍微下修情況 把這20幾年來的漲幅下修一點(可能一年僅微調3~5%)
自住買房的 當然還是可以買 投資買房的該適時獲利了結了
萬一被套很不划算 畢竟股市債市 跟虛擬貨幣等等都能投資
不一定要把所有資金都綁死在房市上頭

高盛:Fed今年將升息四次
壓制通膨 德銀:Fed 3月啟動升息 升幅可能大於1碼
美國即將升息 而其他國家準備跟進 萬一利率未來調漲到2~3%以上
此時仍背負高額房貸的 要注意自身能力 審慎評估 小心風險啦







所以..台灣在2000年(龍年)的出生人數比2001年(蛇年)多20萬??你在講神話還是笑話...
黑羽斷翼 wrote:
所以..台灣在2000年(龍年)的出生人數比2001年(蛇年)多20萬??你在講神話還是笑話...


噗 中午打太快忘記校稿 小弟修正一下
應該說在10年內 會瞬間少掉20萬左右
少子化今年大專生總數首跌破百萬人(2021年新聞)

新聞時是是109學年度 人數大約109.9萬人口 只有100.6萬人就讀大學
(有8.3萬人左右沒選擇繼續升學)

而112學年度 預測91.1萬人口 教育部估計91.1萬 全部都會想讀大學
118學年更扯 預測75.4萬人口 教育部估計會有79.5萬人來讀大學( 全部就讀+4.1萬向海外招生)
也就是預估的招生名額 還是美化後的數據 需要靠大量招生來維持

2024年(也就是113年的時候 5年後) 對比109年
總人口數應該相差快20萬 就讀大學人數應該也會差到10萬以上吧

月幻星空 wrote:
噗 中午打太快忘記校稿 小弟修正一下
應該說在10年內 會瞬間少掉20萬左右
少子化今年大專生總數首跌破百萬人(2021年新聞)

新聞時是是109學年度 人數大約109.9萬人口 只有100.6萬人就讀大學
(有8.3萬人左右沒選擇繼續升學)

而112學年度 預測91.1萬人口 教育部估計91.1萬 全部都會想讀大學
118學年更扯 預測75.4萬人口 教育部估計會有79.5萬人來讀大學( 全部就讀+4.1萬向海外招生)
也就是預估的招生名額 還是美化後的數據 需要靠大量招生來維持

2024年(也就是113年的時候 5年後) 對比109年
總人口數應該相差快20萬 就讀大學人數應該也會差到10萬以上吧



其實我一直覺的

台灣弄到現在

變人人有大學念

拿張大學畢業證書

旦一堆人畢業就只學會二件事...

這也不會

那也不會...

要專業沒專業..要能力沒能力...

真的到就業了..又低不了身

就要作XX..那我還讀大學作什麼

問題是...一堆人明明是去混..而不是讀啊..

真的..

這是個很怪異的現象

真的....

所以可能的話

大學能多倒幾家...或許會是個好現象

把那些學店給倒掉

或許才能讓教育真的的回歸到教育...
黑羽斷翼 wrote:
所以..台灣在2000(恕刪)


猜測他的意思應該指的是全部的大學生人數,總共會少了二十萬,而非一個年級。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研二,總共少了二十萬。
tonypan66

大哥,開板大在5樓已經修正錯誤了,你還在看圖說故事哦

2022-01-12 9:21
個人見解:

進入社會,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那還不如重回到過去的聯招制度,

至少不會製造出這麼多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人,人小的時候可塑

性較高,長大了還期望能改?!作夢比較快。


從小就讓小朋友認知到,競爭的重要性,而不是靠爸的重要性。有了

能力與責任,不生小孩這件事情,或許會放緩,不至於像現在這麼緊

張。當然只有一兩個條件改變,很難改變現狀,更多的是................

台灣這個國家已經不像過去這麼辛辛勤勤,可能墮落了吧。
這是全世界的現象不只是台灣的現象
老一輩的人總會說新一輩的人不知上進
但時代不同了,資本主義走到最後就是共產主義
因為資源被分配光了,就好像玩遊戲到了新地圖
可能環境困難點,但到處是可探索的資源點,會激起人類的野心和拼勁
可是當地圖開發完了,新來的遊戲人口被規定只能在一小區域開採
老玩家們分配固定的資源給這些新玩家或者競爭力不足的老玩家
雖然有可以走出區域的少數新玩家,但大多數玩家走到一半就被老玩家們打回去
久而久之,這些在固定區域活動的新玩家會失去拚勁和動力
newfisher wrote:
這是全世界的現象不只(恕刪)

當土地開發到了一個極致 就會反轉
回到人的因素

像新生兒數 20萬根本無感 15萬也只會緩慢反應
要10萬以下才會有感

這2年 美國要準備升息 美國房貸利率也是5%(美國房貸跟一般借款的不一樣)
杜絕短線炒房情況
Fed布拉德:抑制通膨需要4次升息 今年失業率有望低於3%
小摩CEO大膽預估:Fed可能升息7碼

如果真的調整7碼 真的會很刺激 利率1%左右 會變成接近3%
以負擔房貸的朋友來計算 原本20年千萬房貸
原本1%月還款4.5萬 3%會變成5.5萬以上 月繳多1萬元
進入超有感狀態

之後只看政府稅收不足時 何時把公告現值 調整跟實價登錄一樣
貼近現實面而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