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實價登錄2.0民間就做得到的事卻被當成執政黨政績

最近政府打房大動作不斷,實價登錄2.0終於修法了
行政院、央行、金管會全部一起來
大手一揮來得又急又快,投資客一片哀鴻遍野
大部分人是一片叫好,覺得政府終於要開始正視打房了
但也不是說政府做什麼就一定是好棒棒
做對的事但晚了兩年還是得到稱讚這說不過去吧?
 
這幾年下來,政府打房做得比較有成績的應該就是推實價登錄
實價登錄當然是一個幫助資訊透明化的很好管道
但過去一些模糊地帶還是讓投機份子找得到鑽漏洞的機會
而且這兩年之間,一些民間網站早就能做到政府現在才要做的事
像是實價登錄比價王或樂居
樂居是比較偏向社區的實價登錄
實價登錄比價王可以查的方式就多元一點,可以從社區、路段、網址去找
但都強調可以完整揭露到門牌,租屋族也可以查行情
比起內政部網站只能公布三十號區間來說清楚多了
實價登錄2.0民間就做得到的事卻被當成執政黨政績
計算議價率的功能也讓買房民眾少了被剝皮的機會
用來估算屋主底價也會比較貼近實價登錄價格
同一個物件過去的歷史交易紀錄也都能在網站上查到
實價登錄2.0民間就做得到的事卻被當成執政黨政績
雖然說居住正義這四個字很大,要落實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但要只靠政府的話,這些資訊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整合出來
不禁感嘆如果兩年前修法就能過的話,老百姓是不是就少吃苦兩年了?
如果這次實價登錄2.0有過,當然知道執政黨為了選票會當作政績
但這些早就有的東西實在不用拿出來說嘴了
2020-12-22 11:09 發佈
自主做很好 有硬性規定就能規範全部都做
樂樂長。重點是什麼?
政府好壞壞?還是投機客好壞壞?
主要是在罵政府吧?
但問題是:你確定投 機的人找不到漏洞了?
當然我也不為政府講話。更甚者。有多少政客私下是收財團的錢的。政策當然難推動啊。
全都該死啦。但問題是他們很滋潤啊!
我是不會怪政府啦~畢竟,任何黨派任何政甚至任何的團體都有老鼠。
問題是在有問題的人身上。政府的防塞也只是盡力而已。加上內部又那麼多有心人士。不容易啦。
用二分法直接去怪誰很容易。但這不是完整看待問題日竹心戈客觀方法。只是別有用心的論述。

用一個我自己遇到的例子給你看看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半年前原本要買一個物件。總價以300為例。賣方對我說。我拿350給他,他再退我50。這樣實價登錄就能把價格炒高了。
你看實價登錄能預防這種情況嗎?政策只能制定來盡量完善與公平性。但絕對不可能百分之百啦。
一定有漏洞,你用什麼方法都一 樣。只不過洞的大和小的差別。
nosmei wrote:
自主做很好 有硬性規(恕刪)

當然是這樣,只有一般公司做強制性不夠
現在才要送入修法的實價登錄2.0跟兩年前的草案幾乎一模一樣
而且也是今年的疫情嚴重,台灣僥倖防疫做得不錯
房市太熱再不打怕過頭了才趕緊大動作打房
不然就要來不及了,這次打房也是應該的
而且現在這些網站也都越做功能越齊全
看廣告說實價登錄比價王LINE可以貼網址進去直接找有哪幾間在賣
筋骨神醫 wrote:
樂樂長。重點是什麼?(恕刪)

政府有動作當然是好的啊
但總不能一面倒只說好的吧?
要做的事情該做就要做,特別是已經晚了兩年
有一些批評的聲音應該也不為過
其實這跟台灣人的民族性很有關係

所以台灣改革很難很慢

我比較喜歡外國人那種, 說 1 是 1, 說 2 是 2 的精神, 又立刻有效率的導入

不要怕做錯事, 不要怕做事, 反正很多事情就是慢慢調整進步, 台灣人是不做不錯, 盡量任內安然度過

所以台灣其實是人治社會不是法治社會
93popkid wrote:
現在才要送入修法的實(恕刪)

這個說法好像滿合理的
不然今年房地產意外的熱,不打房怎麼行
george306 wrote:
其實這跟台灣人的民族(恕刪)


動輒放言「打房」絕非明智之舉

住展房屋網

2020年12月15日
【文/住展房屋網】猶記天龍國市長五年多前甫上任不久,針對媒體詢問對打房的感想時,曾頂了一句,「打房,打誰的房?」妙哉,此言。一般人以為建商賺很多錢,房價炒高了,獲利的都是他們。只要一打房,建商們的暴利就消失了,從此大眾安居樂業,居住正義得以實現,經濟泡沫隱於無形。事實不然,打房真正遭殃的,正是升斗小民,市井散戶。

譬如有受薪族,或做小買的自由業,省喫儉用七、八年十年,存得四百萬元。在某個時機看上一戶房子,咬著牙買下來,總價一千萬元。三百萬元自備款,一百萬裝潢和家具,如是這般晉身有房階級。不久,官員一聲令下全面打房,於是房價掉了一至兩成。前述這位辛苦儲蓄的有殼小民,資產淨值被打掉一半,三百萬元只剩一百五十萬。

倒楣吃虧的不衹是他,全台島南北,所有自用住宅屋主,辦公室企業主,因房價「下修」一至二成,財產淨值跟著縮水。擔心房市泡沫而痛下殺手,到底對抑不對,誰說了算?市場機制不管了嗎?破壞機制的行政手段,往往收不到成效,卻帶來許多負面作用。不是說首爾打房兩、三年,仍照漲不誤,案例就在眼前,何必故蹈歪轍?

為取得打壓房市的正當性,官員說,房地產才不是什麼火車頭產業,房市大旺,只會擴張信用,對經濟沒啥益處。在此不禁想請教這位大官,哪個產業才算火車頭工業?AI?IC?三C?家電?成衣?汽車?鋼鐵?水泥?木業?金融?除了建築營造,還有什麼產品是需要兩年?三年,甚至更長的時程才能生產完工?材料又如此多樣性?

再說,即使不算火車頭產業,就可以任意打壓嗎?政府打過汽車業?機車業?觀光業?水泥業?金融業?廣告業?三百六十行,都是百姓維持生計的依靠,怎會有打壓的念頭呢?倘偌擔心房貸泡沫,關心呆帳危機,何不從督促金融保險業者下手?畢竟,想推行八成房貸,九成房貸者,都是行庫那一方,而非自願揹長期貸款的屋主大眾。

據統計,一生買一次房子的人最多,買兩戶、三戶或更多者,自然較少。但買保單一張、兩張、三張……,買車七、八年或十年換一部;機車更不用說,今天被偷了明天就買新的。而購屋滋事體大,得長久存錢,還要長輩撐腰,到處打聽看宅。如此周折買下一房,還沒交屋,房價卻直直落,豈有此理。自住者不一定期望了會漲,但絕不希望買了就跌!

大官又說,房市現況無法呈現空屋存量甚大,故扭曲供需機制,此言乃外行人見解。不動產特點厥在於區段地點獨特,否則偏區恁多賣不出去的建地,何以無人聞問?而都會區建地再高價也被搶購。餘屋多寡和市況冷熱無關,此乃常理;試問,誰能要求甲建商等候乙建商的餘屋出清後才能推案?前已言之,市場自有機制,人為徒增困擾!

民代終於探頭關切,官員只好打馬眼,謂非刻意打房,而是講述房貸現況和建商推銷手法,可能導致信用膨漲。當然,在商言商,賣樓高招代代有。像股市各上市櫃公司的法說會,內容虛實難測,唯賴股民自行判斷。房地產的供需亦然,買後行情漲跌,風險盈虧自負。但絶不宜有外力打壓,尤其是政策施為,栽在昏官手裡,誰能甘服?
有動作總比沒動作好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