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成為了累贅?房貸成了中年人焦慮的根本?
「如果你買不起房,你就多買幾套」...初聽之下覺得荒唐,再一看感覺疑惑,多讀幾遍只剩沉默。是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買不起房,你確實需要抓緊時間買房。
第一,如果你沒有從房市中賺到錢,你將很難體會:「沒買盼跌,買過想買下一套」的心理。
第二,你應該是沒有什麼真正賺錢的管道,如果有,你不會買不起房。如果你沒有,那就更應該借錢買房,買房的回報速度,顯然會高於其他投資管道的回報。
第三,如果你不買,按照過去的房價平均上漲速度,以後會更買不起。
舉個簡單的例子,2003年,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價大約40萬/坪左右,當時一批人喊貴,勸人家不要買房,如今該區域的房價早已百萬之上,害死了一票原本打算買房的:當時大安區的的房價所得比只有~6左右,而到現在,房價所得比足漲了1倍以上,至於當時那批人為什麼喊貴,還叫人不要買房,我認為這是因為書沒有讀通,學門只做一半所致。
2010年之前買不起,又沒有借錢買房的人,如今恐怕絕大多數更買不起。是你工作不努力嗎?也不是,只是這個大時代和房市劃不了等號罷了。
不炒房房子只供居住,這個大前提肯定是正確的,但你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何需談炒房?誰又能篤定,房價上漲的車輪,能在何時何地被真正剎停?
百達斐麗PP wrote:
買房成為了累贅?房貸...(恕刪)
第一,我在2005年買的房子漲了2倍多,但現在還是沒有買下一套的打算。
第二,賺錢的管道大多被房地產剝奪了,因為房貸餘額從1996年的2兆元成長到2019年的7.3兆,負擔成長3.75倍,薪資收入實際成長約1.3倍,錢都在房地產,民生經濟怎麼會好,所以現在流行詐騙/做假,不然怎麼賺?
第三,依照過去的速度?
除了台北市之外,1992~2004年的全國房價跌50%,法拍的一堆。
真正大漲的時間是2012~2014年(漲2~3倍),其餘的年代都只是反應營造成本而已,主要的地價並沒什麼漲。(2020年之前)
舉個簡單的例子……?
炒房是天龍人普遍賺錢的管道,如果沒有天龍人到處炒房,房價不會漲這麼多。
炒房是政府的隱形政策,這是確定的,從馬英九開始,延續到蔡英文,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
李登輝時代打房打到全趴下,還有很多人抗議房價高。現在房價高到完全不合理,似乎抗議的變少了。
事實上,收入沒增加,房價一直漲,你覺得最後誰買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