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預售屋絕對不能碰??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個多月,也做了一些功課,其中預售屋這部分,很多人是不推荐的。

尤其是房市名嘴SWAY,在他的直播節目一直重複強調絕對不要碰預售屋,其實預售屋的風險我知,

但實際看成屋的經驗發現:

喜歡的樓層(愈高愈好)、座向(客廳面外不要面中庭)物件非常少,價格還比較貴(轉手又賺一波)。


那應該怎麼辦呢? 好的建商的預售就給他敗下去,可以不用管那些風險呢?
2019-05-11 7:54 發佈
salukula wrote: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個...(恕刪)


先說
XXXX的話可以聽,XX都可以吃了。
先講結論,看預售屋最重要的兩個重點:
1.履約保證機制
2.建商有沒有名

其實買預售屋本來就是有風險
畢竟你是用低於成屋的價格去買
拿到合約後有至少五日的契約審閱期間
通常建商會用一些話術讓你放棄這五天的契約審閱期
例如:你選的格局很多人在詢問,要快點決定喔~不然就只剩不好格局
請不要動搖,契約拿回家慢慢看,與定型化契約比對逐一審視(若真的因此買不到也不要失望,買房子多看幾間絕對是必要的)
看不懂的部份請代書幫忙看
差異不大的部份跟建商溝通
他們通常都會願意更改或是用其它條件折衷(例如管理費補貼幾個月...等等)
差異太大的部份他們通常不願意改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買的房子建照是100年5月1日到106年12月31日核發
照理說雨遮為可登記、不可計價,但建商用「另一種方式」把雨遮計進去了被我發現
他們也很明白地告訴我業界都是這麼操作的他們不會修改
這個時候就看你有沒有辦法接受了
買預售屋多看幾間,大概就知道他們是怎麼在玩的
salukula wrote: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恕刪)


魯叔,你都租了那麼久了,不差那半年、一年的時間,
房產也不會半年、一年、二年就狂飆。

真心建議你慢慢看、慢慢找,要多看,
好的房子,人家佔了就不會丟出來,
(就跟好的對象、好的工作一樣)

丟出來都是爛的,
真正有好的丟出時,
你要能馬上判斷它是好的,然後快速把它佔走,
這就要靠你平常累積的看房經驗。
其實預售屋比較容易買貴
salukula wrote: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個...(恕刪)
salukula wrote: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恕刪)

預售屋沒法看現況,造成以後糾紛很多,再來是我買房時,之前買預售屋的人因為當初政府打房,房價小跌,買預售屋的人還去抗議。

我個人還是習慣買成屋比較好
salukula wrote:
如題,魯叔看房子二個多月,也做了一些功課,其中預售屋這部分,很多人是不推荐的。
尤其是房市名嘴SWAY,在他的直播節目一直重複強調絕對不要碰預售屋,其實預售屋的風險我知,
但實際看成屋的經驗發現:
喜歡的樓層(愈高愈好)、座向(客廳面外不要面中庭)物件非常少,價格還比較貴(轉手又賺一波)。
那應該怎麼辦呢? 好的建商的預售就給他敗下去,可以不用管那些風險呢?


才兩個多月,魯叔你要再多看些房子了

還有搜尋預售屋災情 糾紛 自救會這些關鍵字

以前一案建商捲款潛逃的慘況5年級生應該常常聽到

連全國前五大建商都會出包,沒有什麼是沒風險的....

不是說預售屋不能買,而是要做的功課和花費的心力比其他更多

即使花時間做了功課,依然有可能踩到地雷

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台灣政府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無作為

當然背後是否有金主的原因不得而知.....

咦電鈴響了 我__

買房子才看兩個月真的不夠,再多看吧!我自己看了超過三年,都覺得功課做得還不夠。
其實預售屋沒有絕對不能碰,但不可否認的,預售屋就是有風險。請自己評估能否承受這個風險。

畢竟房子還沒蓋好,品質如何只能相信建商的文件,頂多打聽或實際去看看過去的產品推估。
空間、採光也無法實際體會,只能依靠平面圖及模型想像(因此會不會看圖真的很重要!)。

另外,銷售人員說的銷售量也需要多打聽,很多時候「最後一戶」都只是一種促銷說法而已!

多看房,多跟家人討論,會讓你越來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房子。
11月新規範上路,但法律不溯及既往,
新規定會比較保護消費者,
除非是超值產品可以買,否則現在忍一下,
忍越久,法律越保障您的權益。
不過,就像前面大大說的,
好物件大家搶光了,市面都拉機。
市場上賠售的投資客一堆(以建好新屋)
樓主可以考慮轉看新古屋絕對比你的預售屋便宜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