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現在是售屋好時機?逾三成屋主認定早賣避免求售無門

三個月前看了某間房,屋主堅持開價不降,另外房仲也說已經有人開價到XXXX屋主連談都不想談。
最近看屋早已進入極度被動狀態,都是房仲不斷打來,偶而出動一下。(目前房子自有,不急)
本來打算買房的資金早已投入其他投資標的,穩穩收入中,反正房價不降光這些資金的投資收益都能付一輩子租金。

最近兩周房仲狂打電話來要約我談,說是屋主降價了(之前喊某人下斡旋開價到XXXX+250)
這麼好的物件怎麼可能賣三四個月賣不掉還要降價賣?之前下斡旋開價的怎麼消失了?
一定有什麼問題


多多和套套真的需要趕快護盤,不能光說不練眼看著房價一直撐然後交易量和價格都沒表現。

PS 我看到這篇文章還是房仲貼給我的
成交量低迷,房仲用力發文、招數盡出 兩頭洗拚成交


--------------------------------------------

現在是售屋好時機?逾三成屋主認定早賣避免求售無門

從2017年的房市就可常見房價下跌讓利的消息,但卻仍有許多民眾好無感!認為外出看房議價,不少中古屋屋主心態還是好硬,議價空間相當小,難道是口袋深、有能力購屋的民眾變多了?因此,近期房仲業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其中調查到屋主對於未來半年是否為售屋好時機的看法,屋主售屋的意願,已經上升到四成了,主要原因是供給增加了。 永慶房屋在2018第四季網路會員調查,全台看跌今年第四季房市比例,但是調查到屋主對於未來半年是否為售屋好時機的看法上,設定了四個答案,其中有三成的屋主認為,「市場出售房屋會越來越多,早賣避免求售無門」,這個答案占了32%;第二多的答案是,「房價看跌趨勢明顯,早賣換現金好」,佔了29%,也接近三成;第三多的答案是,「經濟前景看壞,先做資產調節,汰弱留強」,這方面答案佔26%;第四個佔比最少的答案是,「低利環境恐將結束,及早出脫,轉換投資」,只有一成三(13%)的民眾選此答案,看來是很多民眾都對大環境的問題不太關心。

所以屋主對於售屋意願從上半年到下半年提升到四成,主要因為「供給增加」、「房價看跌」、「經濟前景憂慮」這三個原因。永慶房屋業管部資深經理謝志傑分析:今年以來經濟穩定復甦,房市交易量也有回升跡象,不過目前房市仍以自住為主力,價格彈性小,可以發現北北桃與台中四都對於目前房價修正的幅度仍未滿足,對於落底看法與新竹、台南、高雄約有半年的落差。

原文網址: 現在是售屋好時機?逾三成屋主認定早賣避免求售無門 | 好房網News | 關心您住居的房地產新聞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995081207717.html

寬限期炸彈延爆  明年起恐現賣壓
房市已觸底?沒那麼樂觀 還要再等!
2018-09-24 11:0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屋主
michael.gallery wrote:
三個月前看了某間房,...(恕刪)

房地產多半是緩跌,
很少有急跌的時候
隨著出生人口減少
買氣漸漸弱是很可能的
但是要一下子就大跌
除非是很大的政治震盪
如以前的中美斷交
如果排除政治風險因素
有可能類似日本發展
當然還有一個香港的例子
回歸前後,房價變動的情況

非常在意房價變動的人
多半是仲介、急於想買房自住、或投資客
資金雄厚、無貸款、已有自宅無換屋需求,不太會注意房價,尤其早就把出租當被動收入的一群,對短期漲跌跟本不管
因為全世界的政府為了經濟發展
都是會讓每年有輕微的通膨
我也不希望急跌,急跌帶來的壞處很可怕,可能很多公司要面臨倒閉、很多人跳樓、很多人失業、銀行呆帳爛頭寸暴增、相關產業瞬間失去調節能力....等等。
不過面對現實即時處理調整部位或趕快轉業可以把傷害減低。

話說金管會最近針對銀行作壓力測試(針對房市、匯市、利率及國內外GDP(國內生產毛額)變化,展開全面性測試,...將特別檢視房貸部分的測試結果,必要時不排除針對房貸逾放比率偏高、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高的銀行),並且很多官股銀行的房貸漸漸移轉到民間銀行,把寬限期在往後拉兩年,政府嗅到氣息動作頻頻了。

金管會測試條件中,最嚴重情境是,當房價崩跌20%、失業率攀升到6.5%、經濟衰退2.5%、央行降息1碼時,銀行財務還能否及格

swabber wrote:
房地產多半是緩跌,
很少有急跌的時候
隨著出生人口減少
買氣漸漸弱是很可能的
但是要一下子就大跌
除非是很大的政治震盪
如以前的中美斷交
如果排除政治風險因素
也有可能類似日本發展
當然還有一個香港的例子
回歸前後,房價變動的情況
michael.gallery wrote:
我也不希望急跌,急跌...(恕刪)

在這次房價上漲前,有十幾年的時間
那時整個房地產價格是一個大碗底
當時政府推什麼
青年優惠房貸、二千億房貸、三千億…
展延房貸寬限期
有的銀行推出搭配信用貸款的百分百房貸
當時房價也是跌到某個水平後,就是一個大碗底了
沒有很大的震撼
房價是不可能跌到當時的起漲點
此一時彼一時也,上一個波段,台灣雖然成長放緩,但扔有翻身機會。
近幾年來房市的飆漲以及薪資待遇的下降,人才的出走連不是菁英的也寧可出去打工度假爽爽玩,加上少子化的狀態已經不可逆,連對岸的待遇都超過本土,還有很多更優惠的措施。年輕一輩不像中生代或是老一輩無法走(可能有家累或是資產龐大很難移動),一個行李箱打包,談到一個比台灣高兩三倍以上的待遇自然就閃人。很多公司在外點還有吃住的補貼,台灣的企業不斷獲利提升卻用低價和Cost Down的模式,甚至不想求新突破只想用老方法慢慢玩,自然會把自己玩掉。很多國家都在快速崛起,炒作房市長時間對國家是一個重大傷害。

當然,我也認為不可能跌回起漲點,畢竟十年來交通相關建設不斷的提升,對於便利性和完整度都是增加的。

您說的大碗底,是,沒錯,就是因為大碗底政府才得拼命刺激,避免一堆公司倒一堆人跳樓自殺。
但當時的大碗底房價,大家的待遇還負擔的起,人口紅利和經濟刺激都還在。
現在滿街娃娃機、大量複製的夜市和商業模式、電商大量崛起(很多還都是對岸出貨)、人才人力外流....太多的條件都已經不是十年那樣打個強心針就能解。
swabber wrote:
在這次房價上漲前,有十幾年的時間
那時整個房地產價格是一個大碗底
當時政府推什麼
青年優惠房貸、二千億房貸、三千億…
展延房貸寬限期
有的銀行推出搭配信用貸款的百分百房貸
當時房價也是跌到某個水平後,就是一個大碗底了
沒有很大的震撼
房價是不可能跌到當時的起漲點
這幾年真是換屋的好時機
中古屋的價錢實在好到棒
跟新成屋價錢可以說非常接近
這時候中古屋,不曉得什麼時候
才有那麼好的時機
michael.gallery wrote:
此一時彼一時也,上一...(恕刪)

假設經濟是往最差的發展方向
當房價寂靜到一個程度
政策就會開放外來資金買房
台灣這種永久所有權的概念
早就吸引對岸資金很就久了
有一天,一定會有人遊說政府開放
房價不會永久沉睡的
何況台灣經濟還有很多優勢
不需要太悲觀
對岸來台購屋已經開放囉!(大陸人民來台購屋辦理流程)不過若全面開放對岸來買房,其實等於告訴對岸可以花少少的錢(比打仗便宜)統一(買)台灣。
其實我若是對岸的富豪,才不會重壓台灣。
也許幾年後被統一,辛苦把資產搬過來,最後還是落入中共管轄,白忙一場。
對岸開始實施的天眼政策、評分政策、打貪打富(為富不仁,包含冰冰被調查、前某獎得主也被關幾百天賠掉8000多萬(人民幣)、和某雲本來堅持不退現在突然喊要開始做公益、許多官子弟選錯邊被連根拔起....等等),封鎖不利於政府的言論和行為,甚至近幾年來更努力於避免集會遊行、民間與銀行爛頭寸爆高以及持續與老美的對立
若我是富豪,計畫趕快把錢搬去一個自由的國家慢慢搞,也不要被對岸強烈控管監視著。
有再多的錢沒自由都沒用。

許多國家的遠見,早已限縮外國人置產,避免對岸的蝗蟲到處炒作,使整個國家完蛋。(遭到對岸炒作導致房價異常乖離嚴重影響國家生態和本地狀態的已經數不完)

倒是您說的經濟優勢,我很想聽聽您的高見。
swabber wrote:
假設經濟是往最差的發展方向
當房價寂靜到一個程度
政策就會開放外來資金買房
台灣這種永久所有權的概念
早就吸引對岸資金很就久了
有一天,一定會有人遊說政府開放
房價不會永久沉睡的
何況台灣經濟還有很多優勢
不需要太悲觀



我也納悶,有的中古屋開價90~120一坪,可是新的只要70~90,不太瞭解新的比舊的便宜概念是怎麼來的。
kuobill1234 wrote:
這幾年真是換屋的好時機
中古屋的價錢實在好到棒
跟新成屋價錢可以說非常接近
這時候中古屋,不曉得什麼時候
才有那麼好的時機
michael.gallery wrote:
對岸來台購屋已經開放...(恕刪)

純粹辯論沒有意義,
我說的開放是比較全面性的
目前沒有走到這一步的問題
房價在現實面就是緩跌
有剛性需求的還是應該買
厲害的、怕跌的、資金不足的
能跑的早跑了
剩下是跑不了的、取得成本低的、有穩定現金流的
能撐下來的,不可能殺低賣
也就造成新屋跌、舊屋穩的現況
新舊屋價差竟然縮小
慢慢沉淀後
自然還是回歸大碗底
等待未來政治、經濟變動
並不是要辯論。
其實網上很多的多多和套套們講不出任何的利基點或是台灣可以走的路線。
但卻鼓吹買房加碼,可是自己卻鮮少動作。
跑進來一個樓層內發表意見,若從正向角度來看最大的可能就是來討論和提出有建樹有根據的思維。

台灣若有什麼好的出路和優勢(又能支持多久)建議說出來,這才是一個良性討論,而非毫無數據或根據的論戰。
抱持著對自己土地的期望是好事,但若只是空談或沒有深耕台灣的動作,左手過右手沒有加值或優化就能謀大利,將無人願意做研發和製造、創新...等等提升產業與能力的事,台灣必亡。

若很努力的把房子蓋的更好,例如更高的制震或智慧宅、抗淹水設計、防火設計⋯⋯等等,來拉高房價,比把40年以上老房還喊著90萬一坪以上的價碼來的有建設性,也提升台灣營造能力和整合性。
例如:台灣的頂級遊艇製造、薩克斯風...等等,如果這些透過不斷努力與研究所打造出來的精品獲利遠輸給炒房,以後連這些精品都會不見。

swabber wrote:
純粹辯論沒有意義,
我說的開放是比較全面性的
目前沒有走到這一步的問題
房價在現實面就是緩跌
有剛性需求的還是應該買
厲害的、怕跌的、資金不足的
能跑的早跑了
剩下是跑不了的、取得成本低的、有穩定現金流的
能撐下來的,不可能殺低賣
也就造成新屋跌、舊屋穩的現況
新舊屋價差竟然縮小
慢慢沉淀後
自然還是回歸大碗底
等待未來政治、經濟變動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