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看一些賣壓很大的社區
有很多物件投客當初預售購買買高,現在實價登錄加50萬開價賣
房仲拿出實價登錄,表示屋主願意成本平盤出或是小賠
我說,我又不是盤子,幹嘛接他的套牢件,賠個20%再說
房仲.....實價登錄成本就是這樣阿,屋主不可能賠太多
我:買股票都會賠了,為什麼買房子不能賠。
心得:廢話,這社區從103年預售後,到現在沒有換手成功過,這行情根本還是103年的行情
另一個案子我找建商談
建商銷售主管直接表明,如果他便宜賣,實價登錄出來
無法對之前買的這些投資客朋友交代,也無法面對接下來的新案
我反問,所以呢?
銷售主管,那你出價出看看,我來問老闆,或是幫你想辦法
結論:
一、根本一堆投客建商想賣得要命,卻想盡辦法守住實價登錄的價格
沒有實價登錄的話,早崩盤了
二、實價登錄偷價格這件事,恐怕早就不知道進行多久了
畢竟市場上一堆肥羊,連車位拆算都不會。
NARUTO wrote:
最近去看一些賣壓很...(恕刪)
應該說 實價登錄原本有預設兩個目的
1.第一是登錄現實買賣交易狀況 但罰則過輕 利潤過高 容易被濫用
2.第二是準備取代過時的公告現值(地價) 改更新為實價登錄的架位課稅 接近現實房價
(畢竟公告地價很久沒有調動了 都偏離現值太遠)
假若建商有30幾戶在賣 原本只能賣800萬 故意登高成1000萬
再找認識的買第一間1000萬 故意登高高來賣
剩下30幾間 就可以每間多賺200萬*30=6000多萬(不用成本) 利潤過高 被抓到也才頂多罰3萬
所以才變成被實價登錄被登高高 脫離現實行情過多的記錄
(真正的成交價往往是實價登錄的8折左右 所以才有人說要用實價登錄的7折去議價)
舉例來說 當初100年買開價550萬的新屋 (說不定成交價更低 甚至不到500萬)
投資客等了6年 變成中古屋 發現每次大雨都會淹水 反正不自住 再找人接刀就好
跑去591想賣888~1288萬解套(1.5~2倍) 哪怕賣個600萬都還能賺100萬
朋友說他買500萬左右 附近實價都登700~1000萬呢 看差多少
本淵寮生活圈 主流別墅總價550萬起
安西重劃區 10年內別墅550萬起
台南現在推的一堆新案都500~700多萬而已 又不是東區跟火車站附近
誰要買貴鬆鬆的中古屋呀?? 何況還會淹水
分享 南部千萬以下透天
台南市安中路成了安中溪 (2016)
台南安中路又淹了 居民譏安中溪再現(2017)
打算買在這裡要幫投資客解套的好心人 記得加買遊艇唷 跟颱風淹水險唷~~
另一個是要讓實價登錄替代過時已久的公告現值 才約市價的1/4價位
然後學國外 第一棟課1~2% 屯屋的課10~15%
保證不敢登太高 因為光每年要繳的稅金成本就不少了
若當初同時施行 就不會讓建商有恃無恐的登太高(現行罰則過輕 才3萬)
不然光是1000萬的房屋 每年就要繳20萬左右的房屋地價稅了(屯屋的200~300萬)
現在政府反應較慢 但最近國家缺錢 也是到應該實行的時候了~~
國外一般實價課稅約2% 空屋稅屯屋稅15% 土增稅50%
所以很少人炒房的 都認真作實業比較多(像德國工業跟瑞士精錶聞名於世)
瑞士人不買房子的故事
華人圈卻很多是靠炒房起家 錢反而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對國家整體來說 孰高孰低 一目瞭然
achitsai wrote:
私人物品買賣要登錄價格給別人知道是民主自由的表現?沒侵犯隱私?買賣課稅是合理,公開是合理?薪資收入繳了稅還要公佈給其他人查詢好不好?(恕刪)
偷偷摸摸,資訊不透明才叫民主....
除了東南亞開發中國家沒有實價登錄,所有地方都查的到
就拿附近的香港為例(因為怕你看不懂外文)
香港註冊處會公布每一筆成交明細,詳細到你幾號幾樓哪一間都會公布
實際購買時,買方會拿到一份你購買標的從有登錄價格以來"每一筆"成交價歷史
下面連結是香港房仲公司整理的成交明細
靠資訊不對稱來賺錢....講以前房仲最會嗆人的一句話...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http://hk.centadata.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