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的語不驚人的作風,吸睛能力很強呀!報道中提到的這種棺材房,不知道只屬個別事件,還是有人刻意修改繪圖比例,其中據我所知有很多地方要進一步澄清。首先一般棺材房是上下鋪格局,並非三格,而坊間亦沒有現成的三格床出售,非要訂造不可,而手工費會高出很多。再者,香港樓底矮,一般只有兩米多一點,三格床放下後,根本坐也坐一起來。上下格鋪大多是3呎半至4呎床,由租住者用木板圍繞,並設有行李鎖進出的木門,有如一個私人小空間。租者除可坐着在床上吃飯外,旁邊還會擺放儲物衣櫃,日常用品,而床尾便是電視機。當然這種棺材房並非舒適的家,但不乏租客,因為所在位置大多是某些舊區,但又極接近商業中心或基建發展工地的地點。這些人為了便於上班而積極租住。撇除患病或個人問題的租客,若以現時香港地盤工人月入二萬多近三萬港幣元,即十萬台幣來說,租住這些棺材屋並非租不起其他房子,而是他們願意為儲得更多錢而作出的短暫犧牲。
自2012年,香港房價飊升,或真的上升了百分之五十,但工人薪金亦上升了不少,保安員薪酬亦上升了百分之五十。只是這升幅不同彼升幅,縱然薪酬升百分之一百也追不上房價,未買房的新生代便難以買房。但從另一面看,已有房的業主便有很大得益,尤其是2012年買房的打工一族,房價升,薪酬升,雙面得益。反觀台灣,房價不升,甚而有輕微下跌,但薪酬不漲多年。新生代一樣無能力買房,有房的業主也沒有因有房子而獲益,兩面,甚至全民都怨政府無能力解決房屋問題。究竟香港和台灣那種房屋政策較好,相信要由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評論。但香港政府願投放資源讓有不少市民居住在政府興建和管理的公共房屋,但台灣卻甚少由政府為低下階層提供的公共房屋,這或許要在這方面作出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