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政府打房,好像意在徵稅

感覺政府打房,相莊舞劍意在沛公,逮到一個藉口來徵稅。對於已經有房的民眾,您不生氣嗎?土地公告市價已經連年大幅調漲,稅負本來就已經連年走高,啊房價還要跌三成,這稅繳的甘願嗎?

現在土地釋出價格也是讓房價走高的原因之一,一坪幾百萬的土地,換算建坪也破百萬,這土地才是供給有限的稀有資源,地主們會越賣越低嗎?
2014-04-25 6:4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政府打房
現在台面上這些頭頭,包括提出鹿耳朵上長的毛,都是具備優厚公務員退休資格,但台灣經過這五年全面執政,無人監督花錢如流水,光二日的舞台劇就可花好幾億元,舉債速度跟額度破錶,要負擔這種獨步全球的退休計劃,一定要找民衆要錢買單

很早就預測會先從屋主扒皮,因為房地產最難出脫。
你房子短短兩年不到漲了一倍怎麼不生氣?

以前沒貼近市價本來就是錯的,不然你認為為何叫公告市價?
加稅啊! 這誰不知道,,,
怎麼可能,調一點非自用住宅稅率,房價就會下跌,有這麼容易,香港就不用老出大絕,,
而且,中央不敢自訂稅率,讓地方自訂,你覺得地方首長幹得罪財團,選票嗎?
交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要不配合,起徵時間點就行了! 不一樣,徵不到稅,,,

別忘了,還有軍公教優惠貸款,有低利貸款,你會不買嗎?

真要打房,奢侈稅調成五年,房價自然修正,但這個政府敢嗎????????
打房就是要打成交,你打一般老百姓,有啥用,
人有三種贏家模式無法複製: 別人的出生。 別人老爸有錢。 別人有遺產繼承! 別把老輸當老師
當然很氣啊, 怎才漲double.
應該至少漲triple!

sean1972 wrote:
你房子短短兩年不到漲...(恕刪)
忍忍忍
生氣阿...怎麼不氣....還沒進場就要空了


周末一起來去凱道好了,要求再漲一萬年



大火快炒 wrote:
真要打房,奢侈稅調成五年,房價自然修正,但這個政府敢嗎????????
打房就是要打成交,你打一般老百姓,有啥用

我也這樣覺得,我覺得房地產應該是要打,一直買入賣出買入賣出的人;自住~或是真的單純想把資產放一部分在房子上的人會在短時間一直買賣嗎? 我想不會

而房價我覺得會提高,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想往台北擠,任何國家,大家都想往某個城市集中,本來就一定多少會造上當地物價上漲,然後再加上手上有好以億資金的投資客,不斷的短時間買進賣出,當然更拉高房價

我自己家中扣除自住的,還有三間房子,但是每一間都是買了15年到將近30年的時間了,家中成員有爸媽姊姊和我,請問我們這種會是拉高房價的人嗎? 但是很像又符合政府說的一戶超過兩房? 感覺有點被打得莫名其妙,這些房子,也是家父奮鬥將近40年才買來的

我相信比起那些億來億去的,不斷買賣房子的"投資客",他們才是真正該被打的人吧?

還有,我覺得政府應該做的就是帶動更多的都市均衡發展,人都往台北去,土地就那麼多,不貴都難...

是滴...

因為政府要符合廣大民眾的要求加稅... 正好如了政府的意了.....

etan wrote:
感覺政府打房,相莊舞劍意在沛公,逮到一個藉口來徵稅。對於已經有房的民眾,您不生氣嗎?土地公告市價已經連年大幅調漲,稅負本來就已經連年走高,啊房價還要跌三成,這稅繳的甘願嗎?

現在土地釋出價格也是讓房價走高的原因之一,一坪幾百萬的土地,換算建坪也破百萬,這土地才是供給有限的稀有資源,地主們會越賣越低嗎?


若是增"炒房客,囤房族"的稅 降其它人的稅, 這不是很好嗎?

提高非自用住宅稅,是目前所知的新打房政策,
但也只是提高到幾個百分點 2% ~3.6% 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原本的稅率是相當低.
如此,高房價的問題還是繼續存在,頂多短暫向下微幅修正.
且之後很有可能會產生另一個問題, "租金上漲"幾個百分點.
這樣一來對租房的人來說.痛苦指數只會上升.並不能解決問題.

先前的實價登入,只不過是以"過去不合理的房價做為基楚" 來建立資料庫,
讓建商,房仲及投資客任意開高房價.
因為他們有實價登入的底線,永遠只有開高房價的理由.
所以到目前為止,房價依然上揚.

(在此個人對"自用住宅"的想法,應是男女法定結婚年齡且一人名下只能有一戶的住宅)

有效解決囤房的行為,高房價的問題, 和得到人民支持的打房政策
政府有幾件事要做.

1. 都更融合社會住宅
以現有多數的老舊公寓做都更.取得土地,招商興建,
完工後按比例分配給原住戶,政府及建商.

原住戶:持有產權.
政府持有:作為各種社會住宅(低價出租)
出租對像按家庭年所得或個人年所得及其它條件,有不同租金級距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得高的人所支付的租金,會比所得低的人還高.

建商持有:可出售做為營利.

而每次都更新建的房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型態,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前提是政府要取得一定比例的戶數做為社會住宅***
例如:
a 一般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有原住戶+建商出售宅+社會住宅.
b 住商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包含低樓層作為原住戶是都更前的店面住戶,可以繼續營業,或是有特定賣場的住宅.
c 混合型社區住宅:
這可能是都更土地面積夠大或區域土地大於2筆,建商滿足政府社會住宅的戶數比例後,
另外興建不同型態的住宅(如:獨棟獨戶...)以滿足不同的購屋需求.

建商少了土地成本, 有了一定比例的戶數且不完全限制興建房屋類型,還是很有賺頭.

想想以目前在台北市區30坪一戶的房價2~3千萬,
和中南部市區一戶3~4百萬的電梯大樓,為何差那麼多?
不同地方,每坪人事及建材的成本還是差不多的.卻只因地點不同,而有所差別!!

沒記錯的話,這幾天聽說大安區一塊地皮每坪喊到1200萬了.
地是變貴了,但人事及建材成本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不成比例.

而一般的電梯大樓,不含土地,建築成本每坪約10~15萬就很高檔了.
建商永遠不會告訴你土地成本是多少,因為都在好幾年前就先買好土地.他們才能賺更多.
現在很多建商賣一戶賺2戶以上是很正常的,因為土地成本被總戶數稀釋了.
因此,都更對建商來說,雖然少了可出售戶數,但也少了土地成本,一樣很好賺.

一個城市需要多少住宅?
從都市總人口可以大約算出來,故所需的一般住宅+社會住宅戶數也可大約算出.
當然是需要不停的都便,一棟一棟的慢慢累積出社會住宅和新成屋的數量.
都更每棟每層戶數也可不必太多戶,有更寬的棟距,減少狹窄巷弄,
更多的公共設施和綠地,以提高居住品質.
並且可以在樓頂加裝太陽能板.先提供公共用電或電動車專用充電插座.
待以後太陽能效能轉換技術更加先進時,對未來都市的節能減碳很有幫助.

2. 加重非自用住宅稅.
以目前只打算增加的幾個百比來說,且沒有其它有效的政策配合
是不會有多大的成效,還是一樣囤房且會漲租金轉嫁於租房客.
應該要以 "每坪x萬元"來做計算才能有效阻止囤房.

3 降低所得稅.
因人民租用社會住宅和提高的非自用住宅稅,
政府在財政上會有不少的收入,多多少少可以回饋於民.

4 繁榮其它都市.
扶植地方產業,或引導其它產業進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讓人口分配更平均.

5 發展觀光產業
台灣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素養,夜市文化....特有的台灣特色.
應該好好計劃,在各地開發各種吸引外國觀光客可能性.
資源少的台灣,政府應和國內一些品牌大廠,在國際上多多為台灣的觀產業,文化,做行銷推廣.
人來錢就來,不像出口貨物有和其它國家兢爭的成本壓力.


讓住宅回歸到它最原始的功用,這樣的民生必需品,不應做為投資炒作的工具.

都更+稅制改革後的變化:
原住戶:有新房加車位.
政府:多了租金收入及非自用住宅稅的稅收.
建商:有房可賣(多數人會想換新房加速都更).
想買房的人:多了買房的選擇,不必用高價買看似貧民窑的老舊住宅.
只能或只想租房的人:可以更省錢並得到更好的居住品質,且不用被房東趕.
一般民眾:所得稅可能降低.
手上有多筆房產的人:將面臨求售或是要趕快分配房產給親人或其它人頭,
否則就乖乖繳"非自用住宅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而求售對像可能是一般民眾或政府,
這樣的房子政府也可賣出或是出租.
已經在高價位買下自住宅的人:政府應有所補肋,且要求銀行維持相對的低利率.

市容變美,提升內需,改善少子化,振興其它產業...
社會住宅也會在市中心出現.
家俱,家電,土木水電及銀行... 很多行業將會受惠.

基本上的概念如上所述,都更融合社會住宅+非自用住宅稅.
還有很多想法和細節及可預期的情況不再詳述.
相信不久的將來,第一個都更涵社會住宅的大樓,
會出現在所謂的蛋黃區.

堅持虛價課稅卻又要求房屋持有者增加稅金
完全都是因為政府所謂打房是打假的
選舉語言 聽聽就好
反正稅單來了就繳
量你們也改變不了甚麼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