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版上很多在討論打房
小弟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非自用戶買房的原因三種
1增值(房價漲是被動的)
2炒房(房價漲是主動的)
3收租金(安穩收租金.運氣好可以賺到增值)
這三個不外乎就是要投資賺錢
大家在說打房
都是針對2(炒房)下去打
別傻了
在怎麼打
也打不到他們的底價
小弟覺得從3收租金下手最好.也最簡單
就是政府大量蓋合宜住宅
一般民間行情租20000
政府租15000(狠一點也可以租10000)
(政府本來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
3(包租公)第一個被影響
競爭出現了
民間也只好降低租金
報酬率也會變少
慢慢出租不划算的時候(就看你的持有成本)
3(包租公)的數量就會減少
你會去買一個報酬率負的東西嗎
自住的人相對買房挑房的時間變多了
(內行的都知道.好的物件一出來就被掃走了)
時間一拉長
買房的空間(議價空間也變大)
議價空間大
1(增值)也被影響了
表示他增值的空間也少了
房價看跌
你還會去買賠錢的房子嗎
1(增值)跟3(包租公)變少了
大家可以選的物件變更多了
表示去買到2(投資客)的機會變少了
(除非投資客有辦法把1.3的貨吃下來)
3到8年run下來保證OK
很簡單
資本主義就是
供需法則而已
一句話
政府沒心
以下題外話
小弟的感想
很多東西都是"物極必反"屢試不爽
以前當兵要2.3年.大家嫌費浪時間
現在把役期縮短.大家又嫌過太爽
以前徵兵制.大家嫌
現在募兵制.也是嫌
以前一試定終身..大家嫌壓力大
現在多元入學..大家也在嫌壓力大
以前大學難考..大家嫌
現在把錄取率調高..大家也在嫌
如果真的房價掉下來
被影響的人也要跳出來了
不知道為何大家那麼多意見
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很難嗎
有錢沒錢靠自己的本事
想要享受好的生活機能
又付不出代價
當你在嫌東嫌西的時候
怎麼不會嫌自己沒本事
怎麼不會嫌自己沒有多看點書.充實自己
BTW
宜蘭花蓮鐵路也要通了
房價也會漲起來
可以入手的房子又變少了
加油吧
PS:租房子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有效解決囤房的行為,高房價的問題, 和得到人民支持的打房政策
政府有幾件事要做.
1. 都更融合社會住宅
以現有多數的老舊公寓做都更.取得土地,招商興建,
完工後按比例分配給原住戶,政府及建商.
原住戶:持有產權.
政府持有:作為各種社會住宅(低價出租)
出租對像按家庭年所得或個人年所得及其它條件,有不同租金級距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得高的人所支付的租金,會比所得低的人還高.
建商持有:可出售做為營利.
而每次都更新建的房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型態,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前提是政府要取得一定比例的戶數做為社會住宅***
例如:
a 一般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有原住戶+建商出售宅+社會住宅.
b 住商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包含低樓層作為原住戶是都更前的店面住戶,可以繼續營業,或是有特定賣場的住宅.
c 混合型社區住宅:
這可能是都更土地面積夠大或區域土地大於2筆,建商滿足政府社會住宅的戶數比例後,
另外興建不同型態的住宅(如:獨棟獨戶...)以滿足不同的購屋需求.
建商少了土地成本, 有了一定比例的戶數且不完全限制興建房屋類型,還是很有賺頭.
想想以目前在台北市區30坪一戶的房價2~3千萬,
和中南部市區一戶3~4百萬的電梯大樓,為何差那麼多?
不同地方,每坪人事及建材的成本還是差不多的.卻只因地點不同,而有所差別!!
沒記錯的話,這幾天聽說大安區一塊地皮每坪喊到1200萬了.
地是變貴了,但人事及建材成本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不成比例.
而一般的電梯大樓,不含土地,建築成本每坪約10~15萬就很高檔了.
建商永遠不會告訴你土地成本是多少,因為都在好幾年前就先買好土地.他們才能賺更多.
現在很多建商賣一戶賺2戶以上是很正常的,因為土地成本被總戶數稀釋了.
因此,都更對建商來說,雖然少了可出售戶數,但也少了土地成本,一樣很好賺.
一個城市需要多少住宅?
從都市總人口可以大約算出來,故所需的一般住宅+社會住宅戶數也可大約算出.
當然是需要不停的都便,一棟一棟的慢慢累積出社會住宅和新成屋的數量.
都更每棟每層戶數也可不必太多戶,有更寬的棟距,減少狹窄巷弄,
更多的公共設施和綠地,以提高居住品質.
並且可以在樓頂加裝太陽能板.先提供公共用電或電動車專用充電插座.
待以後太陽能效能轉換技術更加先進時,對未來都市的節能減碳很有幫助.
2. 加重非自用住宅稅.
以目前只打算增加的幾個百比來說,且沒有其它有效的政策配合
是不會有多大的成效,還是一樣囤房且會漲租金轉嫁於租房客.
應該要以 "每坪x萬元"來做計算才能有效阻止囤房.
3 降低所得稅.
因人民租用社會住宅和提高的非自用住宅稅,
政府在財政上會有不少的收入,多多少少可以回饋於民.
4 繁榮其它都市.
扶植地方產業,或引導其它產業進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讓人口分配更平均.
5 發展觀光產業
台灣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素養,夜市文化....特有的台灣特色.
應該好好計劃,在各地開發各種吸引外國觀光客可能性.
資源少的台灣,政府應和國內一些品牌大廠,在國際上多多為台灣的觀產業,文化,做行銷推廣.
人來錢就來,不像出口貨物有和其它國家兢爭的成本壓力.
讓住宅回歸到它最原始的功用,這樣的民生必需品,不應做為投資炒作的工具.
都更+稅制改革後的變化:
原住戶:有新房加車位.
政府:多了租金收入及非自用住宅稅的稅收.
建商:有房可賣(多數人會想換新房加速都更).
想買房的人:多了買房的選擇,不必用高價買看似貧民窑的老舊住宅.
只能或只想租房的人:可以更省錢並得到更好的居住品質,且不用被房東趕.
一般民眾:所得稅可能降低.
手上有多筆房產的人:將面臨求售或是要趕快分配房產給親人或其它人頭,
否則就乖乖繳"非自用住宅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而求售對像可能是一般民眾或政府,
這樣的房子政府也可賣出或是出租.
已經在高價位買下自住宅的人:政府應有所補肋,且要求銀行維持相對的低利率.
市容變美,提升內需,改善少子化,振興其它產業...
社會住宅也會在市中心出現.
家俱,家電,土木水電及銀行... 很多行業將會受惠.
基本上的概念如上所述,都更融合社會住宅+非自用住宅稅.
還有很多想法和細節及可預期的情況不再詳述.
相信不久的將來,第一個都更涵社會住宅的大樓,
會出現在所謂的蛋黃區.
kgb0222 wrote:
我的想法有效解決囤房...(恕刪)
1. 公開危險山坡地 地方
2. 阻止財團養地屯地
3. 實價課稅
4. 禁止銀行給建商融資 現在就是太多建商以案養案
5. 禁止預售屋一律新成屋賣, 投資客先前就是可以玩預售屋
6. 奢侈稅改成10年賣屋一律都要 .
7. 禁止壽險業投資任何房地產 => 因為房市崩又要政府去救..
台北市長柯文哲準備釋出捷運聯開宅,廉價出租回饋市民,不過現在美河市的居民很反彈,準備採取法律行動。拉開窗簾,窗戶外頭就是溪畔美景,無敵視野,王先生王太太是退休公務員,住進美河市從沒想到房子可能會貶值。
憂房貶值、積蓄遭砍 住戶紅眼眶要柯負責
「柯P你要補償我們嗎?你的房子如果附近變成社會住宅,你的房價down下來,你願意嗎?」王太太面對鏡頭氣憤控訴,身旁的王先生也忍不住哽咽:「積了一點點錢,啊你給我砍一半,砍三分之二,那我到時候怎麼辦?你柯P你像我,你怎麼想?你情何以堪?」
真的急了,住戶想到眼眶都忍不住紅了。當時每坪55萬買入,但北市府現在規劃,釋出258戶與406戶10到40坪,住辦合一房型,租金要打7到9折,最便宜還有6800元,自家房產價值也要跟著打折扣。
規劃低廉租金6800元 跌至美河市行情3成
新北市議員廖筱清表示,美河市平常一般租金大約2萬元,若變成一個月租金6800元左右,不但讓房價跌到了3成以下,C棟最接近的幾棟恐怕也會陷入恐慌?美河市管委會主委俞雨亭也出面指控,「台北市為什麼要把它社會住宅放在新北市?」完全沒有聽到有評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人徵詢過,未來將請律師採取法律行動。
~~~~~~~~~~~~~~~~~~~~~~~~~~~~~~~~~~
柯市長做的剛好就是小弟的說法
許尼爾 wrote:看到版上很多在討論打房 小弟也來分享一下...(恕刪)
打房相當於把資金從房市打出來~~資金往哪裡跑好呢!?
股市?匯市~~到時翻江倒海能力更為強大
這時財經首長就不是一個頭幾個大的問題而是該從幾樓跳的問題了
看看身邊親友間有多少"外資"準備變成"內資"即能窺一二
外資累計淨匯入金額 再飆新高
各國拚QE 外資連續2個月淨匯入
顯然有人認為一個美河市可以左右台灣房屋市場行情從這裡開始實現居住正義
那請繼續這樣認為下去吧

台灣弱勢人口萬萬千千,再來一百個美河市也不夠住吧
謎之音:如果這麼好康又不限名額當然想辦法來變成弱勢者囉
謎之音2: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拿著碗等派粥卻沒吃到粥的人會不會翻臉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