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公布台灣房市邁向第一個藍燈(2014年1月份不景氣)後,二月份台灣房市有量縮..高雄市也越跌24%..
而下半年又是大選舉...也是總統選舉前最大選舉...更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選舉...房市充滿了變數
2015年台灣少子化正式發酵....
就房市市場而言...量縮後必下跌.....
空屋量大增...建商是因為容積率問題...不得不蓋..又添一變數
銀行面臨利率調高問題...可預期3月份..恐是第一次中央銀行..調高利率..壓制投資客..
人民基本工資遲遲追不上日本 韓國 等鄰近國家...恐怕人民消費力道...更低(不含特定有錢人)
天氣冷颼颼..房市也冷颼颼...看屋也冷颼颼...屋主面臨最後逃命波....
現在殺價還可以賣掉...恐怕再一個月...屋主殺價也沒人買....
三月份再量縮....應該確立房市走空..最少6個月...
個人看法 僅供參考...房仲業者勿過激動...這已是事實....年前才一波房仲業者大幅離職不是嗎?
想請問大大 在這發文的幾年裡
這樣的等待時間 從2008年等到了2014年了
同樣出發點的人 有些人都生了2-3個小孩了
有些卻還在尋覓對象 尚未找定目標
這樣的差距 豈止是僅用 等待房價下跌就可以解釋的
這段時間 是"你自己的人生"
其實 每個時間點 都不是買房的時機 房子那麼貴 每個人買的房子都很貴啦
你有聽誰說 買房子很便宜?? 只有投資客會這樣(因為 他把買房當成投資工具)
一般人是沒辦法 買一兩年 就把房子賣了
(就算你買低又怎樣 2年後 你要把他賣了嗎 2年後可是小朋友出生 正忙的時候 哪有時間去換房子
那5年7年後呢? 那時正為了學區 該讀哪而煩惱 )
買房 是看 你人生各個階段的需求 如果這麼討厭房子
不要租 也不要買 就睡公園溜滑梯下面的 那個三角形空間就可以了
房子是遮風避雨 棲身之地 看個人需求
央行調高利率 壓投資客??
利率 關 投資客什麼事 央行才不把投資客放眼裡
利率牽動大環境 是 全世界的一環
那是因為您現在把 焦點 只關注在 房子
全世界能玩的東西 難道只有台灣的房子嗎
最近八方雲集的 鍋貼又悄悄漲了 豬肉價也漲了
小番茄 媽的 怎麼一盒要200元
君悅排骨的 排骨飯 現在 變成160元了 漲10%
2016選舉? 是最大的選舉??
我認為每年選舉都是
2000年 藍天變綠天
2004年 給你兩顆子彈
2008年 倒扁 換 小馬哥上(那時還是尊稱小馬哥)
2012年 再給小馬哥4年機會
這些都自己是人生啊 ...
屋主逃命潮 為啥?? 屋主忙得要命 不是去餵小孩 就是帶小朋友去公園 去動物園玩
逃命潮 應該要說 投資客逃命潮吧
如果你也是屋主 你現在會去把你的房子賣了 去逃命 睡在公園溜滑梯下方的三角形空間嗎
建議大大 可以找個 自己的興趣去追尋摸索
整天分析 買不買房 其實都不會買 買房要看需求 跟 衝動的
這跟結婚是一樣的 有些人同居同居 最後都不會跟同居那個人 結婚
因為 該用的 該試的 都用過了 何必再拿一張證書(權狀)
買房 結婚 需要衝動
如虎似蜥 wrote:
自從公布台灣房市邁向第一個藍燈(2014年1月份不景氣)後,二月份台灣房市有量縮..高雄市也越跌24%..
而下半年又是大選舉...也是總統選舉前最大選舉...更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選舉...房市充滿了變數
2015年台灣少子化正式發酵....
就房市市場而言...量縮後必下跌.....
空屋量大增...建商是因為容積率問題...不得不蓋..又添一變數
銀行面臨利率調高問題...可預期3月份..恐是第一次中央銀行..調高利率..壓制投資客..
人民基本工資遲遲追不上日本 韓國 等鄰近國家...恐怕人民消費力道...更低(不含特定有錢人)
天氣冷颼颼..房市也冷颼颼...看屋也冷颼颼...屋主面臨最後逃命波....
現在殺價還可以賣掉...恐怕再一個月...屋主殺價也沒人買....
三月份再量縮....應該確立房市走空..最少6個月...
個人看法 僅供參考...房仲業者勿過激動...這已是事實....年前才一波房仲業者大幅離職不是嗎?
只是樓主 之前發文 一直都是在發 不是買房時機 或 要下跌
我是認為 不管任何時間點 都不是買房時機
會覺得是時機 那是因為和過去比
時間回到08年 那時的人 也覺得不是買房的時機 因為他在跟SARS比
沒有要說服誰
要說服的 只有自己 而非別人
2008年 - 2012年 會買的 就是說服自己的人( 這些人在買的時候 心理一定覺得很貴 但沒辦法 他需要)
到2014還沒買 是還沒說服自己( 如果你不需要 沒事去買個房子幹嘛)
沒事去買個房子的人 應該是投資客居多,當然有些人 是買房子來收集,
就像買骨董 買玉 買字畫一樣 收藏用
附上一張 最近排骨飯又漲了15元變160元
ssiou wrote:
您說的都對
但都是過...(恕刪)

從歷史上看來,種種跡象都代表
差不多了
到頂了...
投機泡沫的形成
金融世界里,“投機”如影隨形。你也許不知道,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投機狂潮竟然是由鬱金香引發的吧。巔峰時期,一枝鬱金香的價格甚至等同於一個高收入家庭的財富。人們對未來價格持續上漲的如痴如醉,不可避免地將鬱金香市場推入了深淵。此後,金融市場的投機紛至沓來,黃金、股票、期貨輪流成為投機目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上世紀70到80年代的“垃圾債券”。不過殊途同歸的是,投資所引發的泡沫,最後總有破滅的一天。
最早的投機——鬱金香
世界上第一次有大量文字記載的投機狂潮,發生在十七世紀初的荷蘭,歷史上稱為“鬱金香狂熱”。當然,鬱金香也因此成為有記載的第一次商品“泡沫”。在鬱金香炒作的高峰時期,甚至一個家庭的所有財富都被葬送在一隻植物球莖上。
鬱金香的名字起源於土耳其語,意為“纏頭巾”花。在十六世紀中期,游經土耳其的旅行家們被這種花的美麗所打動,並把它帶回了維也納。很快,它就吸引了歐洲人的廣泛註意,幾年之內開始在德國種植,接著是比利時,然後是荷蘭。在十六世紀70年代後期,它被傳播到英格蘭。很快,這種新穎的花卉開始在宮廷內流行。
和其他花卉有所不同,鬱金香不僅形態優雅,而且具有“變異”的特性。人工栽培的鬱金香,常常會發生引人註目的變異,比如人工培植的紅色鬱金香,其後代有可能會變成紅白相間的品種。
由於當時的人們對植物的基因不甚瞭解,鬱金香的這種神秘“變異”無疑增加了歐洲人對鬱金香的投機興趣。當時的鬱金香種植者們,每天必然會做一件事——巡視花圃,搜尋顏色“變異”的花朵。花朵的顏色如果漂亮,擁有者就可以期待高價的買主。而買家,之後再用這樣的花培育下一代花卉,再以高價出售。“莖基”發黃(稱作“污底”)或形狀難看的鬱金香會被淘汰,而完美的花朵成為“花種”。
在十七世紀20年代初,對於鬱金香及其“變異”特性的熱忱開始登陸荷蘭。當時最罕見的種子可以賣到幾千弗洛林(英國一種銀幣,值二英鎊,於1971年停用),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家庭一家的財富。逐漸的,這種狂熱從一小部分人傳播擴散到整個荷蘭社會。很快,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鬱金香花圃,幾乎佈滿了荷蘭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
起先,交易發生在冬季。投機者可能會帶著一些樣品和一定量的球莖,聚集到鬱金香交易者的旅館。在那裡,交易者可以用五百弗洛林買來的“德隆普大將”外加二百弗洛林現金,交換到“博爾元帥”,接著寄希望於一周內再以一千弗洛林出手。
就這樣,鬱金香價格開始瘋狂地上漲。到了1634年,從苦力到貴族,荷蘭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幾乎全被“動員”到鬱金香炒作的隊伍中來了。很快,交易從冬季變成了全年進行,雙方可以簽訂期貨合同,然後到第二年春天交貨。我們現在所說的“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就是在那時被創造出來並廣泛交易的。
那時候的投機者其實對交貨本身不感興趣,也無意要求擁有他們所買進的實際的鬱金香。當他們買進交貨的合約後,往往很快地將他的合同以贏利的價格再出售給其他熱衷者。這在今天被稱作“買空賣空”。
天價鬱金香
在《布萊恩維爾游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似乎很能體現鬱金香價格的瘋狂。一個年輕的水手因為通報船訊被一位商人獎賞一頓早餐。這個鬱金香投機商後來發現,貨物中少了一枝價值3000弗羅林,名為 “永遠的奧古斯都”的花莖。當他急匆匆地找到那個水手時,小伙子正津津有味地就著鹹魚大口咀嚼“那個被他當做洋蔥的東西”。
有史料記載,一顆“總督”球莖可以換四條牛、八頭豬、十二只羊、四車黑麥或兩車小麥、兩桶白酒或四桶啤酒、兩桶黃油和半噸乾酪,外加大量傢具。在藍色本色上有紅白條紋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是兩倍於上述價值的現金,外加馬匹齊全的馬車一輛。荷蘭人開始相信,不光荷蘭的投機者,其他外國投機者也會願意接受永遠上升的價格。實際上,此前在法國,一隻稀有的球莖就被用作支付一件珍貴的寶石的全部價格。
一個故事可以說明當時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當所有的荷蘭家庭都已潛心養植鬱金香的時候,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地上最終培育出了一種黑色的鬱金香。一伙來自海爾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鞋匠以1500弗洛林的價格把寶貝賣給他們,買家中的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又用腳碾踩,直到它變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一隻黑色鬱金香,毀掉這隻,他們自己的花就是獨一無二的了。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如果有必要,一萬弗洛林也在所不惜。心碎的鞋匠鬱郁寡歡,據說不久便因懊惱過度而過世。
當狂熱升級時,其他經濟活動幾乎全放慢了。1636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股票交易所全部開設了鬱金香交易所。花價的漲落造就了一大批富翁,而花價的每一次高漲都使更多的人堅信,這條發財之路能永久地延伸下去,世界各地的富人都會跑到荷蘭,不問價格地收購所有的鬱金香。一枝花還沒露出地面,就已經以節節上漲的價格幾易其手。沒錢的人抵押房產借貸投資,巨額貸款不斷堆積到小小的花莖上。
鬱金香的交易類似於期貨交易,但是在十七世紀,鬱金香交易遇到了比今天的商品期貨更多的問題。因為合同背後沒有會員公司支持,而且,如果誰最後真的要在數月之後接收一個特定球莖的交割,也不能確保他已經得到了合同所規定的標的,還要等到它真的開花以後。為了規範這一活動,荷蘭頒佈了新的法律,設置了鬱金香的“特別公證人”,指定了進行鬱金香交易的固定場所。
“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不知從哪一天起,不知為何緣故,一些更聰明或膽小的人開始退場。這個跡象被人察覺後,拋售即刻變為恐慌,花價從懸崖上向下俯衝。當瘋狂的價格最後坍塌時,荷蘭的整個經濟生活都崩潰了。債務訴訟多不勝數,連法庭都已經無力審理了。很多大家族因此而衰敗,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因此而倒閉。一直到許多年後,荷蘭的經濟才得以恢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