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專家背書 2014年後房市將反轉
Smart智富月刊作者: 撰文:游筱燕 | Smart智富月刊 – 2013年12月6日 下午1:26
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市場上「房市反轉」、「房價下跌」的聲音愈來愈多,但媒體上又不時可見到某地區或某個案房價「再創新高」的報導,讓一般消費者難以判斷市場多空,也不知該如何做出正確的購屋決策?
因此《Smart智富》月刊特別訪問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花敬群、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以及金磚動力行銷公司副總經理施孝文等5 位來自產學界的專家,為讀者解析國內房市的走向。
對於國內房市未來的走向,「2014年之後,多頭不再, 房價將跌。」是5位專家的共識。而他們研判的根據如下:
1. 政策與經濟環境趨緊:顏炳立指出,從美國隨時會結束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原本推動房市的資金潮恐將退場,而國內的實價登錄讓房價透明化、奢侈稅只修不廢等措施,都讓房市呈現「缺氧」的狀況,才使2013年下半年房市會量縮、價緩跌,而進入2014年,市況恐怕只會更淡。
2. 市場需求量下滑:過去1年,由於政策與經濟環境不利於房市,因此已讓房市投機與投資客紛紛收手,而支撐市場的自住型需求者,其實也正在下滑,因為根據內政部統計的「全國買賣移轉棟數」數據,近3年是逐年下滑。
莊孟翰表示,過去10年,推升房市的主力之一是低利率,如今因房價炒作過度,政府頻頻打房下, 金融機構無論是配合政策,還是基於風險考量,已開始往「房貸成數降、房貸利率升」的方向調整,使得消費者因考量經濟負擔增加,而影響購屋意願;再加上對於「房市可能反轉」的預期心理下,壓抑了買氣。
3. 市場供給量大增:對於房市是否反轉,建商、房仲其實最敏感。當房市追價、買氣動能不再時,業者勢必會趕緊興建推案,以便在房價下跌更多之前完成銷售。
另外,花敬群指出,由於營建署修正容積率上限,自2015年7月開始,未來都更區域容積上限為1.5倍、非都更區域為1.2倍,比起現在的2倍,減少5成以上,使得仍持有土地的業者,為了避免興建面積減少,會積極搶照搶建,未來2年的推案增加更多,不利於房市後市發展。
當供過於求時,價格就勢必跟著降。根據追蹤國內預售屋價格21年的「國泰房地產指數」最新調查顯示,2013年第3季台北市的新建案平均成交價為每坪81萬3,500元,較前一季下滑5.86%, 是統計中全台下滑最多的都市。
花敬群認為,當居全台房價火車頭的台北市都開始下修,其他縣市要再上漲不易,而如果台北市在接下來又跌,各縣市預售屋價格勢將跟著下修。
另外,葉春智指出,在房市走多時,因為預售屋既可享較輕的資金負擔,又能賺到至少年漲10%的增值利益,所以讓投資與自住需求的人趨之若鶩;但當多頭成為過去,不但賺不到增值,甚至還會因為房價下修而使得資產縮水,所以有不少屋主可能會選擇賣掉,以避免更多的損失。
既然預售市場如此,中古屋也有同樣的壓力。葉春智就指出,在各房仲店頭的委賣量有增加的現象, 而且在開價上也出現鬆動,甚至有屋主願意降房價1成∼2成,以求能加速脫手。而且在未來供給量更多、賣壓更重之下,降價壓力將會更大。
============================================================
不知這些所謂的專家,會不會比總司令張副市長還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