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確認本文章已經有超過15個字才能進行編輯。
...............
我常常跟身邊朋友分享
對一個經濟體來說 經濟好壞 GDP的成長只是一個因子而已
更重要的其實是經濟體內部的"分配模式"和"流通性"
我們常常聽到的貧富差距與分配模式就有相當程度的相依性
透過我常舉的一個例子 可以得知 貧富差距並非越小越好 而是有一個甜區範圍:
兩個總生產力一樣大的經濟體 規模都是年生產力一億 一千名國民
小國A是一個極端 每年都很平均的分配十億給一千名國民 也就是每個人都分配到大約一百萬
小國B是另一個極端 當中的九億都被前九名賺走了 剩下的國民每人約賺到十萬
於是法拉利 藍寶堅尼 阿斯頓馬丁 甚至蓮花 可能都對這兩個市場設置營業所興趣缺缺
(原因就不用再問了啦)
於是兩個經濟體的消費行為多樣性就受限
(小國B這樣失衡特別嚴重的經濟體 恐怕連豐田都要慎重考慮在這裡設置營業所)
再想想:
這兩個國家 獨資 具有特色 兼具頑強生命力的中型企業 恐怕都難萌芽?
大型企業在A國 恐怕只有政府有實力搞(純社會主義悲歌)
在B國恐怕更糟 政府和少數金字塔頂端的人一個鼻孔出氣踐踏剩下的人民(臺灣有此趨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