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再來一次
美國預期實施貨幣量化寛鬆政策(動用未來的錢移到現在來使用)
美國經濟回穩(製造業退出亞洲回美國)=>資金回流美金,美金又可走貶=>利率持續維持低檔=>隨著經濟成長穩定美國通膨是可以受到控制=>最大贏家
歐洲隨著美國經濟穩定=>配合量化寛鬆貨幣政策=>資金從亞洲撤回歐美=>利率趨勢隨著全球風向往下探測
=>看配合政策性激勵可否扭轉頹勢重拾歐洲共同市場的尊嚴
中國大陸強硬調控政策確實把全球資金逼出亞洲=>降低通膨,順勢降息=>但人民幣是否如願走貶,要看美國真正居心如何了=>不管如何中國是一喜一憂=>打平吧 =>現在的休息是替未來準備用的
台灣再來一次
近期台幣止貶回升=>視美國抄手的意圖來決定台幣的強弱=>能否創新高呢?
全球通膨已比美國先行動身了(內線為王道),台灣面對強國的侵蝕下,配合國內物價惡性上漲趨勢,
台灣能否經濟一起成長將決定台幣的走勢及利率的走勢=>最後才會決定是否為惡性通貨膨帳
=>這些過程中一來一往會逼使國內資金走入投資投機一途=>在彼此之間拉扯的輸贏之下
彭准南必須要做出一個決定或必要的政策=>最後政策是否有效性(殺傷力)就到時看看了
現在全球的貿易將走入戰國時代,亞洲製造業出口將持續減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必須要等
老大哥的身體漸漸好轉後,才能重新再一次的經濟重分配!
看戲了~浴血任務2正在上演~角色一模一樣~
因為美國總是有多套戲法可變
當真正惡性通膨甚至超通膨到來,我們這些非美國人,又該如何較好?
雖說通膨時現金該轉為資產
但不同資產(黃金、原物料、房產......)間,也有價低、正常、價高、甚至超漲的情況
所以現金可以投入到資產中
但如一股腦投入錯誤的「超漲」資產中,也可能會賠錢
這樣解讀對嗎?
=====================================================================
是的...但這裡有個變動因素"超漲"如何認定
貨幣供給的變動.國內物價的變動.國家經濟的成長變動等等都要考量比較才會有相對
合理價值出來
台灣市場是一個大吃小的市場...不管是股市還是房市皆是如此...
但我們老百姓可以有選擇性認為其價位是否合理...進而做出合理的決策
如果我們就投資行為來說明...就要先考量自己的籌碼及承擔的風險...再去做行動
最後進而獲利或停損...
只要大家遵守這個紀律...市場就會保持穩定...有人賺錢有人認賠...市場就會均衡...
另一個觀念...景氣本來就有循環...該修正就要修正...負債過多的人就要還債...
該節減就要節減...侵蝕別人國家就要知道懂得回饋...被侵蝕的國家就要想辦法撐下去或提升競爭力
如今全球各國的做法大家都看的很清楚...歐洲救短期(三年內)...美國OT2後再一次QE3(長短期都拚了)
用貨幣政策及低利率來解決問題....為了選舉放棄採取正確性的政策...
迫使全球一起買單...把良性資金被迫逼出來進行高風險環境做投資行為...
這就是泡沫進行式...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
因為環境就要塑造成一種你不投資...資產就會被侵蝕...被通膨吃掉的不爭事實...
投資行為沒有對錯...只有輸贏...請大家不要搞錯用字...
台灣的政策都是被動的...沒有辦法主動...沒有本錢去和別的國家對抗...只能自保...
所以投資行為裡....買進...賣出....2種之外....等待也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行為...
風險的高低及被通膨吃掉部位...可以做比較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