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是,難以實踐居住正義
前提是 從大歷史來看,不動產是歷史最悠久 力量最強大階級工具
不動產一刀劃分了貧與富 資產與無產階級
人類從打獵進入到畜牧與農業生活
土地即成為階級劃分的工具
這樣的歷史已經走了五、六千年之久
再來到了封建社會 地主與農奴達到極致
工業化後雖然增加了技術、訓練的勞工為生產要素
但是都市化的因素使得土地仍然成為威力無比的資產工具
直到曇花一現的共產社會,試行幾十年而已 曾經打破這樣的狀況
但共產投向資本主義後接踵而來的全球化
造成的都市競爭,不動產仍是威力最強大且殘酷的階級工具
與遠古的差異為中產階級參與的機會大增
在現今人類仍智慮魯鈍下應無能打破揚棄這個鐵律
如果台灣人力資源仍然欠缺像新加坡一樣專業化與全盤西化的
提升中產階級技能而擴大中產階級參與的能力
實現居住正義仍屬遙遙無期
大可不必 wrote:
前面對後面錯..
產業特性決定你的生存空間 ..
中國高知識份子不見得比台灣人差..只是台灣早走資本主義很多年 ..
台灣人也不建得比美國人差..只是美國人一開始就是走資本主義..
市場的殘酷是當先進入者把規格寫好後 . 後來的也只能發落卻不能創新 ..
而且在規格化的現在 ..生產要素中的人是可以被取代的.不然老闆們為何都往低工資地方去..
試問在這個情況下.. 讀到博士有用嗎 ? 你也只是一個生產要素罷了..
以前的貴族..講究的是血緣與戰功..取決於皇帝的恩賜..
現在的階級..來自於錢..賺之於民的錢..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好嗎..
博士不是生產要素
訓練才是重點
這必須自我檢討
我曾經丟過杜拜的履歷 該職缺由一個新加坡人獲得
我覺得現在台灣人腦筋好 但是訓練不足 國際化不夠
在歐洲,曾因為飯店的內將能流利的英語溝通而訝異不已
一位美國的教授演講的食宿花費、研究案的支持絕不至使博士變成生產要素
本文立論是
目前的房價,使得貧富差距更嚴重
M型另一頭必須回到50~60年代以教育訓練為重思考
深化中產階級的能力 強化中間的力量
差別是50~60年代是學校教育已足
現在必須是全球競爭訓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