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都是在3C版上閒逛,但是三不五時在首頁看到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的討論
針對這兩個議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及意見作為參考
我先說明我沒有特定立場,所以請大家理性討論
我自己本身在美國加州住了快20年,5年前才回來台灣,所以我這裡分享的是美國加州的經驗
在美國,一定是實價登錄及實價課稅的,這不需要討論
如果沒有作到的話,是犯法的
而且實價登錄是公開的資料,可以查到這房子從第一手到你買的時候的資料都一清二楚
在台灣,一討論到這個,就好像會產生房價會暴漲,或暴跌的問題,就看各人立場
但我覺得這完全不是房價漲跌的主要因素
在短期剛開始執行的時候或許這會有一些波動,但是長遠來看應該是會回歸基本面
在美國,房價漲跌的最主要因素就只有地點及經濟,跟實價登錄及實價課稅完全沒關係
我當時在2000年的時候,在一個不錯的區以高出定價買下
當時覺得買貴了,但是看了快兩年已經快受不了了,也真的喜歡還是就買了
但是在2006年,卻以幾乎兩倍的價格賣出
這中間還經歷了網路泡沫
這在很多人的眼裡可能算是暴漲了,但是在那區裡卻是比比皆是
大家都可以看到上一個買主的買價,但是還是願意以這價錢來買
在2007年開始,美國就進入經融風暴,全美國失業率攀升,股價下跌
在拉斯維加斯地區的房子,在2000~2007的時候,房價上漲有2-3倍之多還在拼命地蓋,有一點像台灣的林口、三峽等地
但是現在(上個月的資料)在拉斯維加斯的房價卻是腰斬在腰斬
買我房子的人在去年的時候又把房子拿出來賣,卻以他跟我買的價錢賣出,完全沒有虧到(如果要算仲介費的話就是小虧)
這說明了什麼,在美國房價就真的很純粹是需求跟供給的問題
在好的區,房子就是少,而在附近買得起而且有需求的人絕對超過供給
大家可以看得到前一個買主的買價,還是願意以更高或更低的價格購買,就只是反映市場需求
所以在大家不用把這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當作毒蛇猛獸
這在台灣也絕對是同樣的,帝寶就那麼幾戶,全台北在精華地段的豪宅能有多少
而全台買得起的人絕對超過這些供給,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既使受經濟影響也都還是買得起
那你覺得這些豪宅的價格跌得下來嗎?
但是出了精華地段,就很難說了,隨著經濟波動的影響相對而言就大很多
大家有可能會問說那美國是怎麼處理投資客的問題
其實很簡單,美國的課稅有分短期收入及長期投資收入
短期收入是以一年為期,任何的投資只要是在一年內獲利了結,都算是短期收入,這包含了股票及房地產
而短期收入的稅就以一般的個人所得稅的級距來課稅
另外美國除了聯邦稅(比較像是台灣的個人所得稅)外,各州也都另外還有個人所得稅要課
以加州為例,最高的級距大約是年收入(包含任何短期投資的獲利部分)25萬
聯邦加上州稅就有可能課到近50%的稅
而長期投資的獲利部分卻可以少了一半的稅
這樣的制度就讓很多的投資客要三思是否要做短期投資
另外,實價課稅還有另一個好處是當房地產(或任何的投資)是以賠錢賣出,這部分也可以認列在個人所得裡
所以假設一個人的工作薪水一年是$10萬美金,但是因為房地產而虧損了5萬
這時這個人的報稅收入就只剩下5萬,所以他的虧損是可以認列的
假設虧損超過今年的收入,這多的虧損還可以在未來的三年內提報
我自己覺得這樣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制度
課稅是以獲利或虧損的部分來課稅
鼓勵大家長期投資,你要短期投資就要付出代價
以實價登錄你想逃也逃不掉
只要是公平的制度,相信大家都會支持的
hoamon wrote:
這不能怪你。是台灣人民智未開。
只會看報紙,報紙說什麼,就信什麼。不懂地自己深入去研究。
一堆人全民英檢過關,但卻無法去了解歐美現行制度,來與臺灣比較。
我不會說的這麼嚴重到明智未開
但確實沒有人,這包含官員及媒體,把歐美的制度拿出來討論及比較
講到實質課稅大家就馬上覺得要被扒一層皮
媒體又是惟恐天下不亂,當然是以驚悚的話語在嚇著人民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提出來說虧損的部分可以認列,大家都這麼的有把握一定賺錢嗎?
股票的稅我也是覺得很不合理的
有統計顯示股市的散戶有超過80%是沒有賺錢的,那這些人還是要繳證交稅合理嗎?
我會覺得我就已經是賠錢了,還要繳稅,那才是被扒一層皮
所以我覺得最適合開收證所稅是在2008年股市下跌的時候
當時大家都虧錢,當時開收的話,政府是收不到錢的,人民的反彈也會相對的低,應為虧損可以認列
但是制度建立起來了,未來股市漲上來的時候就可以課到稅
總希望台灣制度越來越健全,紛爭越來越少!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