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業者根據主計處最新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推算,全國主要都會區房價所得比(即購屋痛苦指數)又飆升,其中台北市痛苦指數最高,達13倍,也就是要不吃不喝13年才買得起房,新北市9倍
但,實際上,台北市民換屋其實是最不痛苦的,反而是倍數比較少的居民才是最痛苦的!
主要是台北市房價上漲力道最驚人,其實非常容易幫助台北市民籌措到更多的自備款與退休金,因此哪來的痛苦之說?
台北市漲幅力道最強,主要是因為有能力買的人,其收入增加速度都是最快的,因此在全台灣收入增加最快的人紛紛搶著買之下,房價上漲力道自然最大!
舉例來說,面對大安森林公園的勤美樸真,三年前預售每坪"才"90~100萬,現在已漲到每坪200了
短短三年上漲100%
哪個地區能有這種漲幅?
因此,當你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所謂的痛苦,其實你是看不到全貌!
你用窮人角度去看有錢人的世界,當然也看不到全貌
因此,勸告你尊重市場,接受真實的事情,別再用自己的角度去幻想認為:台北市長最兇,也將會跌最兇!
相反地,在很多案例中,反而是低總價的區域,最容易出現大量法拍屋,房價上漲力道最薄弱,因為買得起低總價的人,其收入最容易大幅減少,甚至收入中斷,房價自然最容易被衝擊
畢竟有錢人頂多買來投資低總價區的房子,買來玩玩,而不會真的去住
當經濟崩盤時,有錢人肯定率先拋售這種低總價的房子,轉進高總價的房子
再來,房地產本來就是一層疊一層上來,跟所謂的收入沒有絕對關係
更具體說,當原本買500萬房的人(貸款400萬),多年後上漲至800萬,再加上自己存了200萬(貸款已償還掉100萬)
若干年後,他可拿出自備款滾成700萬,就算收入沒有明顯上揚,他絕對可以再貸款500萬,買下1200萬房子
然後賣掉1200萬房子的人(當年貸款1000萬),但房價同樣上漲60%(其實高價屋漲幅會更大,很可能達到100%),漲至1900萬,自己再存了300萬(貸款只剩800萬),他可以拿出1400萬
同樣就算收入沒有明顯上揚,他還是可以買下2400萬的房子!(實際上,多年前能承受1000萬房貸的人,收入增加應該會更快,因此這還是低估)
當然,如果你始終名下都沒有房子,你籌措自備款的能力當然永遠跟不上房價上漲,你當然永遠都買不到房子
因為根本的原因在於:房價的上漲主要是被通膨所拉高的,並不是我們變得多富有!
但台灣自有屋率高達80%,因此大多數人其實不太有很深刻趕不上房價的痛苦!!
別被什麼痛苦指數給騙人!實際上,很多人換屋其實沒有那麼痛苦的!
真正痛苦的人只有剩下20%堅持不買房的人!
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看似很痛苦的台北市民,台北市房價卻依然漲幅最大,持續創新高!
總之,在歐美政府致力於持續印鈔票償債(量化寬鬆就是啦)之下,資產價格只會持續上漲,通膨只會加劇!
從這段文字看來虎大認為層層疊這是應該的囉?另外收入怎會沒關係,難道每個人都可以用現金買免貸款
當然有錢人例外(版上好多啊),換屋族不見得能夠佔到便宜,買的過程是一樣的,不然為什麼有投資客
說賣掉了就買不回去,最好每人都可以輕鬆繳貸款,銀行難道你想帶多少就給你多少嗎?
炒房得利的本來就只有那些人,80%房屋持有者如果不出售哪來現金收入,或許應該鼓勵大家趕緊賣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