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首都偏好現象

首都偏好 泰國水患現形(作者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在中國時報讀到這篇報導
如文中提到~當地一家媒體便指出造成嚴重水患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許多建設與工程破壞原本應保留與保護的適當排水系統,包括:道路與社區的興建,以及工業區的用地選擇等
又~此次的百年水患也另外掀起了一場曼谷與非曼谷居民之間的矛盾。社會學在分析國家發展不均衡問題時,指出了「都市偏好」(urban bias)的現象,亦即都市往往享受各種高比例的建設經費以及醫療與社會服務設施,而這個現象在各國的首都更是如此,我們可以說這是種「首都偏好」(capital bias)效應。在全球風險社會的時代,首都偏好效應也還包括盡可能將風險與災難隔絕在首都之外,此次的水患將此效應展露得淋漓盡致。
....然而即使曼谷的報紙以及新聞不斷地報導水患危機,曼谷市中心的購物/娛樂商場仍擠滿了購物與遊樂人潮,絲毫不受這個全國性危機的影響。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就在於政府用大量的沙包在曼谷北邊四十公里左右處築起了長長幾道防洪提,為的就是要保護曼谷不被大水侵擾。
 然而,當北邊的水被曼谷的沙包檔下時,這些水只能繼續留在非曼谷人居住的原地,或往曼谷的東西兩側淹沒;於是這些看著曼谷人還好整以暇地逛街購物的「非曼谷人」不爽了。報紙的意見欄與社論一再出現如下標題內容:「曼谷人應分擔重擔」、「該是輪到曼谷人受苦的時候了」、「現在是曼谷人盡他們義務的時候了」。一幅漫畫更是道盡鄉下農民不滿的情緒:一位在高高沙包環繞內的體面人士對著沙包外全身泡著水的農人說:「我的游泳池與按摩池都安好,謝謝你的關心。」農人則沒好氣的說:「你可以開始將它們改成稻田了,因為很快的你得要種自己的稻子,這都多虧政府的『先淹農人』政策。」...更多請自行詳見: 首都偏好 泰國水患現形


這篇報導讓小弟聯想到,似乎台灣也有首都偏好現象,尤其大台北,政府許多建設工程與土地使用規劃讓原應保留與保護的天然排水區域(河灘地)及蓄洪區域(低窪的旱地'農地'自然公園),拿去蓋道路或囤土做了重劃區及工業園區!而台北城中區的防洪標準也來的比周圍區域高!
大台北與曼谷的差別在於~大台北是個幸運之城,這幾年就算中南部及宜蘭連連大水,台北都能一一躲過!

2011-10-26 20:3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首都偏好現象
k.k2001 wrote:
這篇報導讓小弟聯想到,似乎台灣也有首都偏好現象,尤其大台北,政府許多建設工程與土地使用規劃讓原應保留與保護的天然排水區域(河灘地)及蓄洪區域(低窪的旱地'農地'自然公園),拿去蓋道路或囤土做了重劃區及工業園區!而台北城中區的防洪標準也來的比周圍區域高!
大台北與曼谷的差別在於~大台北是個幸運之城,這幾年就算中南部及宜蘭連連大水,台北都能一一躲過!
只要抽水站不要出問題, 要再淹一次水應該滿難的...

不過有些非首都的地方, 地理位置也不差壓...
說不定一輩子碰不到一次天災,
首都只是防範措施跟災難應變會好一點...
還有出了事新聞會報的比較大罷了...
水貨愛好偏執狂:現役603SH, 303SH/007SH/SH01C/SH10C/814T
k.k2001 wrote:
首都偏好 泰國水患現...(恕刪)


大台北地區
基本上已達
200年防洪標準

過去容易淹水的
基隆河系因員山子分洪完工
沿岸現在也不容易淹水

每個國家都有首都偏好
台灣水患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顯示都市地下排水具有一定功能
所以水患對台灣的威脅
沒有泰國來得大


這個水患從8月於內陸開始
已歷時2個月且愈來愈嚴重
如果發生在台灣
行政院院長早已下台負責了

但學者發現
當員山子分洪啟動後
幾十年沒地層下陷的台北竟然又開始地層下陷了。
原因應該是地下水涵養不足,原先該流到淡水河及支流的水直接流向大海。

任何對環境的傷害,環境都會還給我們。
下台真的能負到責嗎?一直對這點感覺困惑…(題外話)
正好讀到這期綠雜誌一篇:「土石流是災難還是資產?」裡面提到埃及的阿斯旺高壩將尼羅河氾濫區防洪的設施,因為長期將氾濫後的沃土留在上游導至下游土地變得貧瘠,農民越來越依賴化學農藥、農作成本變高。少了氾濫的水土土地反而被海水侵蝕、想拆壩也不行了,因為原來的氾濫區變成城市…

其實老天爺是很聰明做了我們看不懂的安排…
現在怎麼辦伲
瑞米琳 wrote:
下台真的能負到責嗎?一直對這點感覺困惑...(恕刪)


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
八八水災就是劉兆玄下台
喚起大家對防洪治水及
水土保持的重視


對於大台北地區高房價的民怨
卻沒有政務官願意下台負責
感到非常不解
總覺得馬政府的閣員很好幹
沒幹滿4年的
算是異數
真是士大夫之無恥也?
あやら wrote:
只要抽水站不要出問題, 要再淹一次水應該滿難的...
...(恕刪)


jacktung wrote:
大台北地區
基本上已達
200年防洪標準
...(恕刪)

200年的防洪標準,是以什麼為基礎訂出的200年防洪標準?
這個問題在88水災、大高雄暴雨淹水都有不少的討論!
引述自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4260:根據水利署的內部初步估算,這次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降雨,在曾文集水區及八掌溪集水區,有多達1/3的雨量站測得的雨量,達到2000年防洪頻率的標準、有1/2雨量站達500年防洪頻率以上;高屏溪流域也有1/9的雨量站,測得的雨量達到2000年防洪頻率。...
李 鴻源指出,目前台北市的堤防防洪頻率是200年,其他縣市政府是100年,鄉鎮市只有50年,因此這次的雨量若下到台北,以台北的預警機制,應該可以預先 防制,當然,若未來雨量比這次更大,山地區域勢必要遷村,但是平地區域怎麼遷?因此政府可以把學校、公園、運動場等公家設施做得低窪一點,像碗的形狀,來 吸收超出的雨量容量。

再以凡那比高雄暴雨來說:凡那比水漫高雄,學者建議通盤考慮都市防洪設計。行政院長吳敦義昨表示,這次的大雨超過兩百年防洪頻率(平均兩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降雨強度)...凡那比颱風在高雄地區連續降下豪雨,依據各區雨量測站資料顯示,兩日累積雨量大社八○八毫米、岡山九五○毫米、橋頭六四六毫米、左營及隔鄰楠梓約降下六百毫米,這些區域連續六小時最大降雨量均超過兩百年的暴雨頻率,即改寫兩百年來,連續降雨六小時的雨量紀錄...目前國內以台北市淡水河防洪標準二百年洪水頻率為最高,中央管河川防洪標準為一百年,縣管五十年,區域排廿五年,都市雨水下水道則僅五至十年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1/today-fo1.htm


可是實際上,災害是很容易淡忘的,尤其是非災區的大台北
很多原本低於海平面9公尺低窪的地區有著蓄洪的功能,如今被囤土墊高當重劃區、科技園區...,河道旁的溼地有的被墊高做公園、或上面要蓋馬路,至於把學校、公園、運動場等公家設施做得低窪一點更只是一個理想而已!
所謂大台北地區的200年防洪標準,也只是氣候變遷前的數據為基礎推算的,如今的氣候變遷,200年防洪標準真的是否還適用?
請比較淡水河2岸的堤防高度,以前北市高於新北,後來才加高
雙北現在成立淡水河環境整治平台,北市編1千多萬,新北只有2百萬,前幾日的新聞有報
北市用自有財源,新北不足卻必須依賴中央補助,首都偏好的例子之一


瑞米琳 wrote:
下台真的能負到責嗎?一直對這點感覺困惑…(題外話)
正好讀到這期綠雜誌一篇:「土石流是災難還是資產?」裡面提到埃及的阿斯旺高壩將尼羅河氾濫區防洪的設施,因為長期將氾濫後的沃土留在上游導至下游土地變得貧瘠,農民越來越依賴化學農藥、農作成本變高。少了氾濫的水土土地反而被海水侵蝕、想拆壩也不行了,因為原來的氾濫區變成城市…

其實老天爺是很聰明做了我們看不懂的安排…
現在怎麼辦伲


換成私人企業來想不就很正常
一個出包製造麻煩的員工或管不好下面的主管,老闆要求他滾蛋很正常吧
出包了還跟老闆喊,叫我離職問題還是在,這不是很可笑?



土石流是災難還是資產!?都是~~~

土石流古代就有了,跟老天爺的安排應該沒什麼關係
只不過土石流的確可以讓土地更肥沃
就像洪水一樣!洪水一樣適用所謂的「是災難還是資產」?

問題是古代人沒有過度開發的問題,一樣有老天爺安排的洪水!


當然現代人過度破壞自然,加速土石流跟洪水的頻率
某方面來說的確是人類的自做自受!
musicjerry wrote:
換成私人企業來想不就...(恕刪)

讓我想起為何種在會淹水河川地的西瓜,可年年都甜
而種在一般農地的西瓜可能一年不如一年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