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完工建案外面都會立個牌子,上面註明了有多少車位和尚有多少空位等資訊,不過許多明顯都是假的,這些都是用停車獎勵換取容積獎勵的建案
良好的政策卻被鑽漏洞加上錯誤解釋法令,導致許多獎勵車位並沒有對不特定公眾開放,而是被建商強迫賣給住戶
建商不僅得到可銷售的樓地板面積,同時又把車位都配售完,一魚兩吃,不知有沒有反應在提供比較便宜的房價上呢?
有的建商還好,針對獎勵車位設計了專供外人進出的通道,有的建商根本就不考慮這些,讓住戶為了保持居住的單純性而無法把多餘的車位出租或外賣
這樣的建案,許多人還是會買單,是不懂?還是不在乎?還是因為便宜?或是因為建案條件好到可以忽略這些因素?還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沒得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