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開上一期的今週刊(我是長期訂戶),赫然發現"政府必須主動幫民眾解決問題,以捐地等方式協助建商變更地目(指的是士林官邸),通盤檢討研目前嚴格的容積率與建蔽率和台灣房價要國際化"等荒謬觀點,除了讓我對該雜誌之公信力喪失信心外,也不免要問,將房價透過媒體推升並與經濟成長做連結,最後到底成就了哪些人?房價的合理上漲應該反應的是區域內人民所得提升,而不是空洞的國際化口號,既得利益者不斷鼓吹島內房價遠不如上海,香港等一流城市,殊不知一般的老公寓或衛星都市,早已透過MOU或ECFA等空洞口號以及再不買就一輩子買不起的恐嚇氣氛暴漲到瞠目結舌的程度.在平均國民所得只退不進的情況下,當市井小民咬牙買房下去就註定往後二十年的消費力全部都因房貸而限縮,未來台灣的內需市場將因此一蹶不振,更別說當景氣反轉或是利率上升造成的金融壞帳等骨牌效應.
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論點提到台灣房屋自有率高,打壓房價殃及的人數可能更多.如果漲價反應的是居住環境的提升與人民所得的提高應屬合理現象,否則將來當大家背了數百萬房貸買的房子是在工業區的"小豪宅"時,這些人再也沒有錢來你的店內消費,百業蕭條下房價不用打壓自然如自由落體般墜地.今日的主政者不能再以口才便給沾沾自喜,應以去M型化社會的長遠發展為念!
一個有房卻不願房價再飆漲的小市民
mary.hung wrote:
今天翻開最上一期的今...(恕刪)
其實, 主政者對於您所提的意見都了然於胸, 只不過
財團對兩個政黨的影響力, 比你我大得多而已.
政府有很多政策工具都可以處理房價問題, 他們也清楚讓錢留在房地產投資上
對整體國家經濟無益(唯一的優點就是創造泡沫經濟... ), 但他們就是不敢得罪財團, 選擇
最低效的方式來搪塞一下(心中大概是這樣想的, 這熱頭上, 先擋擋, 等不久聲音就慢慢
消了...)
小老百姓要有影響力就是得上街頭, 施加壓力,而且要持續地施加壓力才會有效...
不過, 也沒太久了, 台灣政府下棋把自己逼入了絕境,對內不得民心,還兩黨互鬥得起勁
(其實,大家漸漸已清楚兩黨都差不多). 對外被人牽著走...
有一點倒是可以注意的, 房價一直高到, 把大多數可以貸款買房的人的購買力都耗光後
, 市況就自動慢慢得下來了... 古來有句成語稱這叫--
"竭澤而魚"----這是房地產的自然cycle
「營造業是台灣經濟的龍頭」,
我只覺得「營造業是台灣經濟的毒瘤」。
而且看來也不只是我這麼想:
房地產廣告是一種指標
mary.hung wrote:
今天翻開最上一期的今...(恕刪)
一個有房卻不願房價再飆漲的小市民
me too.....
一堆人藉由房價飆漲來收割全民生產力.
政府還推波助瀾.
難道要讓房子漲到所有經濟活動都窒息, 只剩下房屋買賣.....
為了維持高房價, 值得賠上那麼多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