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初次記錄正式的自行車競賽,憑著開會筆記和心裡的印象事後寫出來,若有疏漏或錯誤,還請見諒.
----------------------------------------------------------------------------------------------------
九月間,和弘峻參加了自行車騎士協會辦的丙級裁判講習.依協會規定,還必須再參加兩場賽事服務,才算完成受訓.
敲定11/21太魯閣登山賽是我們的第一場賽事服務後,大致決定11/19從南投出發,傍晚到達花蓮.11/20參加賽前任務說明會議.11/21賽事完畢後返家. 太魯閣登山賽是從海拔0的秀林鄉出發,終點是海拔3275的武嶺,路程約90公里的公路賽,大會還規定了3個關門點,時限內未到就必需被收容了.
11/19中午出發,開車經埔里,翻過武嶺到花蓮.天氣還不錯,高上山空氣清爽,景物特別清晰.

11/20清晨5點多花蓮的天空,看起來會是個多雲的天氣.

上午半天是個空檔,商量好便去天祥走走.從太魯閣上,車停砂卡噹,換單車開始逛.

比賽告示牌已經先立出來了

露營區的規劃看起來挺不錯的

明隊道在台灣山裡的公路上很常見,非常喜歡騎車穿過去的感覺.成排的柱子形成明暗對比,在半封閉的空間裡交錯,仿如黑白的琴鍵,讓滑過去的單車,溜出串串的音符.


下午一點開會,地點是花蓮翰品酒店.

一樓報到處

二樓會議室.

會議開始,先點名,確認到場人數,以便後續的任務分配. 隔天的活動分為武嶺組(競賽組)和天祥組(郊遊組), 我們是參加武嶺組的賽事服務,所以接下來的記錄均是針對武嶺組.
武嶺組的選手共350人,相對應的大會工作人員約110位. 這些大會工作者大致分為:人數佔最多的裁判組和後勤組約85%,其他還有秘書組,新聞組,救護組….等等.
比賽時的行進隊伍主要由選手,裁判,記者,支援巴士,支援貨車及各車隊的隊車組成,所以會議接下來說明隊伍運作. 如下圖:

最前面是騎重機車的尖兵,保持與隊伍一小段距離,負責處理及回報前方道路發生的突發狀況. 再來是由警車開道的領先選手或領先集團.領先集團後面跟著乘汽車的副裁判長.副裁判長後面是若干的機車裁判.機車裁判是指騎機車的裁判,不是那個裁判特別機車.這裡的機車裁判由副裁判長指揮,負責領先集團裡有選手逃脫(暴衝)時跟隨.
接下來是主集團,和跟在主集團後面的裁判長及若干機車裁判.這裡的機車裁判由裁判長指揮,負責跟隨陸續由主集團落下掉到後面的選手.
在選手們的最後方是殿後裁判,殿後巴士及殿後貨車.對於已無氣力或受傷的選手,殿後裁判有權下令強制收容.殿後裁判的另一個職權是管理跟在最後面各車隊的隊車.隊車必需依大會發給的號碼順序排列前進,後號不可超越前號.
車陣運作解說完畢後,會議轉為分組討論,將裁判組及後勤組帶開另外解說任務.會議室留給接下來的記者會使用. 後勤組人數眾多,本來是擠在酒店大廰開會,後來安排轉到西餐廳,還提供茶水,環境很棒.

這是後勤組田主任,這次比賽的路線,他總共試騎了一次,路勘二次,對於整條路況如數家珍.

後勤任務共有補給,行李管理及交通管制三組人馬. 90公里的賽道共有四站補給,第1,3站補水.第2,4站提供水及食物. 行李組負責在起點收受選手的行李交付以及在終點的行李領取. 這次的賽道幾乎沒有十字路,7個交通管制小組全部配置在各個隧道,負責往來的車輛管制及警戒或路況提醒.
開完會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 大伙前往騎士協會提供的民宿,距離明天比賽起點-秀林國中-大約2公里.環境不錯,前面就是海灘.


晚上飯後,各組領了裝備,大家聊了一會後就陸續就寢,畢竟明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
這是大會發的配備和手冊.

車子貼上後勤支援車的貼紙.比賽當天,裁判車,媒體車,車隊的隊車等大會規定的車輛都必需在前後都貼上類似這樣的貼紙.

田主任還在聯絡及確認各個事項.

隔天三點起床,三點半大家就已經離開寢室在庭院裡吃早餐了,頗有當兵時的感覺.

清晨四點一起出發到達會場,幫忙了一會兒雜務後,除行李組的人員外,後勤組共乘5輛車約五點半先出發了.待會兒後勤貨車會載著補給品接著出發,至於發電機,帳篷,桌子等大件物品,則是在前一天已經先就定位了.而選手們是5點開始報到,6點出發.

路上陽光露臉,看樣子是個好天氣


我和弘峻都是獨立哨,分別在不同的隧道擔任交管. 就定位時已經快7點,而剛才在車上聽到的回報,6:45選手們就已通過天祥. 先觀察環境,這裡是一個工程中的小隧道,要蓋成一個新的明隧道.估量是要屏蔽上方滑落的土石.


道路被重機具壓得坑坑洞洞,到處泥濘.隧道短,不算黑暗,但是隧道口的路況極差,選手可能滑倒.先重新排放工地的三角錐,再將警告標誌放在爛泥巴區域的前面.



人則打算站在距工地前的50公尺處,在這裡持布旗警戒,下方則是一個髪夾彎,從反光鏡可以預先觀察到上山的選手或車輛.

7:30,後勤卡車,巴士,救護車,警車及後勤人員的車輛陸續通過我這裡.大會在每個補給站分別定點配置小巴士及卡車,預備收容體力不支的選手,巴士在關門時間到了以後向武嶺集結,卡車則載運設備,物品回花蓮.
田主任說假日工地不會有人施工.但是8點左右,工人三三兩兩出現.司機開著卡車來了,慢條斯理的發動怪手引擎,接著出現一輛大型鏟斗車,還跑來一隻狗,真是越來越熱鬧.這時若出現賣香腸的小販我也不會覺得奇怪.趕緊去和工頭交關一下,原來過兩天公路總局要來做工程品質檢查,包商加緊趕工.還好工程人員基本上在兩側路肩外施工,沒有妨礙道路.



8:20,第一個騎機車的記者預告選手即將到達. 約8:25,開道警車後的第一名及第二名選手通過,接下來的選手及跟隨的裁判陸續通過.基本上如昨天開會時說的車陣順序,不過因為是一路上坡的登山賽,到這裡時,選手們已經是一路分散,沒有明顯領先集團與主集團的區別. 我一邊提醒選手注意路況,一邊心中默數經過選手的數量. 大致上,12名機車裁判平均分配在前100名選手之間.機車裁判的背心上也有編號,一樣是後號不可超過前號,這樣才不會擠在一起,分配不平均.
9:30以後,通過的選手變得更為零星,估計山下已經關門了.果然接下來,看到殿後裁判的汽車.再過來,各車隊的隊車也開始陸續經過.不過也還是有選手繼續在努力. 基本上的規劃,領先集團和主集團的選手後面有大會準備的後勤車提供輪組做為故障維修使用.落後於主集團的選手則可以依賴隊車做故障排除.若是再落於隊車之後,就只能靠自已了.
數到約130名的選手通過,大概10多,弘峻開車來接我,告知山下各點已經陸續結束.提著已經有點酸麻的雙腿上車,我們也向終點武嶺集結. 到終點的路上,選手們繼續奮鬥,交管的伙伴們仍在執勤.越靠近終點的管制點,越晚結束勤務,真是辛苦了.


山頂一片熱鬧,白花花的陽光曬得人暖烘烘的.氣溫約15度,平常過了中午,武嶺便開始起霧,今天卻沒有,難得的好天氣.


大會在終點提供選手和工作人員熱騰騰的魚丸湯和炸醬麵

這些是前來支援大會工作的重機車.

大會共準備了三輛救護車


弘峻這傢伙吃完麵就溜回車上偷懶去了

到了一點多,最後一位選手進入終點,巡迴裁判回報路上已無選手,道路淨空.大會宣佈比賽結束,參賽350位選手,首站新白楊被關門約1/3,到達終點完賽的選手約1/3,其他則是在新白楊到武嶺間殘念,真是硬仗一場. 我繳回裝備,和伙伴們一起打理最後的收拾工作,13:30,任務結束.
因為這個難得的機會,才能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自行車比賽,而對單車運動有更深的體悟.感謝自行車騎士協會和共同參與的伙伴,創造了這次難忘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