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行車是全民運動,我是指 年齡…
以車隊第一位進補給站A組男 阿德做標的來看 (※看數字不排順位)
A 阿德 出發 05:10 進補給站 07:26 完成 09:13 費時 4h 02’
C 阿賢 05:11 07:32 09:05 3h 54’
D小江 05:12 07:48 09:35 4h 22’
41k補給前路段耗時 補給後路段耗時
A 2:16’ 1:47’
C 2:21’ 1:33’
D 2:36’ 1:47’
對訓練有心得,並且看出端倪的,就能知道要表達是什麼...
任何年齡 任何車齡 只要跨上鐵馬準備都不是問題
(二)大愛小愛
今年我不參賽,眾望所歸(需?)的簡姐前天臨時徵召我來幫忙,儘管有私事仍排除前來,車行間稍稍提到前陣子的論壇紛紛擾擾讓她覺得 可惜,並再三叮嚀她為這team做羹湯實是真心歡喜,不勉強自己及別人;對她而言,出來跟大夥 玩到賺到,命不過呼吸之間(以下略…);身為後輩表達直接的我們真是要感到汗顏。
阿玉,平時看她 向夫叫子,此次賽事頗令人動容的望夫良久…
頻頻問到領先車友”她老公呢?”緊張之情溢於言表,也算是開了另一種眼界.
補充回應:
為何選翠峰前遊客中心當補給站?
說明:
翠峰前停車場 2215M Alt. 累進距離:41k 自此之後都是上坡14k直至
武嶺 3250M Alt. 55K處
進補給站後出發相當於還要爬一座 富功國小---集集大山 的海拔和距離 ;
看來看去個人認為這樣的距離、行進時間、海拔高度剛剛好適合設為定點補給基地,也間接證實賽前會議召開是絕對有用處,參賽者人人都該重視且參加...
心得:
藉著這次武嶺支援,我觀察到幾件重要的事:
1、 平均來說,儘管三四個月前就知道且報了名的自我挑戰活動賽事,大多數的人,還是面臨準備不足現象(進補給站已經很累)。
2、 對自身愛護觀念不夠:補給遞水時有手顫抖,腳抽筋現象仍執意先行跨馬離去,哪怕只是一兩分鐘休息拉筋伸展的時間都沒有(還有一座集集大山要爬...)。
3、 以這樣的距離和強度稱得上是一場個人爬坡TT,在大會控管補給點下,自身補給的重要性絕對凌駕定點補給,自補給些什麼內容?這在完成花費時間較長的市民組是個關鍵…這裡推一下小江的STEP階段補給概念(大家有機會可以向他請益)
以上若有資料不正歡迎指教
,有想到再講...
,別隊還有戴錯鏡片的不在少數(增光鏡片),
,
我的眼鏡在人止關飛走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