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容乃大 》
「有容乃大」語出〈尚書〉:「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是一句勉勵自己品德修養或鼓勵別人的話。一個人的心胸寬闊有氣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計較,「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寬容是衡量君子的品德修養重要標志。
一個具有寬容之心的人,才能正確對待社會中的矛盾和人生中的疑難,變沖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並且產生對人群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
清代林則徐寫的勵志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人處事要像大海一樣包容百川,有這樣包容的胸懷,才能造就出自己的人格特質;不讓自己被慾望所控制,才能坦坦蕩蕩的面對人情世事。
〈後漢書〉描寫了兩個人物「有容乃大」的故事,一是卓茂,一是劉寬。前者是駕馬車,後者是坐牛車。兩人都在路上被人攔阻,硬說這些牛馬是他們走失的牲口,要求歸還。
兩人都遇到莫名其妙的事。但卓茂和劉寬都不約而同做了同樣的決定;把牛、馬給了對方,自己下車走路。不過,事後兩位失主都找到他們的牲口,並且登門歸還和道歉。
這兩則故事,值得現代人省思。卓茂和劉寬急人之急,忍一時之虧,化爭執於無形,誠然溫柔敦厚;兩位失主事後原物歸還,沒有據為己有,也是純樸無欺。
卓茂後來當了密縣縣令,勵行教化,移風易俗,幾年後做到「道不拾遺」的地步。漢平帝時發生蝗災,河南二十餘縣都成災區,獨密縣例外。光武帝即位後,卓茂官拜太傅,封褒侯。
劉寬後來也當了三個郡的父母官,施行仁恕之道。部屬有過,只用打不痛的蒲鞭略示薄懲。有一次他穿戴整齊,準備去開會,侍婢端來一碗熱肉羹,卻打翻了,官服狼藉一片。他不但沒發火,還問侍婢有沒有燙傷手,敦厚可見。他後來也封了逯鄉侯。
卓茂和劉寬的「寬容」是發自於真心,也為後人示現「有容乃大」可以做得如何的寬厚坦蕩,如何長長久久。
「寬容」適用於對待君子,不適用於對待小人。例如,近代歷史張學良將軍寬容的對待政敵,卻落得自己悽涼後果的遺憾故事。
出處點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