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以利用無線傳輸協定把數據傳回Garmin GPS, 然後即時的功率數字就可以在Garmin GPS上面看到了
就跟心跳數字一樣
差別是功率數字是很即時的數字, 催多少力它就馬上跑出來多少數字, 所以輸出穩不穩看這個最準
但是心跳數字可能是用力催半分鐘之後心跳才會開始爬升, 所以當你看到很高的時候代表身體已經超載一陣子, 這時才減少輸出有點晚, 因為在這之後幾十秒心跳還會繼續往上跑...
所以像偶雖然可以心跳170-175上面橕半小時, 但是偶還是設170發警報讓偶自己看狀況決定要不要減少輸出, 很多人以為這是爆了, 其實這只是過高預警讓偶開始要密切注意控制輸出, 以免提早下班
這裡有powertap的功率花鼓圖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cycle/article?mid=805&sc=1
Tang97 wrote:
差別是功率數字是很即時的數字, 催多少力它就馬上跑出來多少數字, 所以輸出穩不穩看這個最準
但是心跳數字可能是用力催半分鐘之後心跳才會開始爬升, 所以當你看到很高的時候代表身體已經超載一陣子, 這時才減少輸出有點晚, 因為在這之後幾十秒心跳還會繼續往上跑...
(恕刪)
其實HR跟Power Meter的差別很多網站都講過了,
上面Tang97說的只是其中一小小部分,而且是針對比賽喔.....
我的功率計知識來自Fascat以及AUS National team分析師,
功率計具備很多優勢,所以目前9成Pro級車手都靠它(以及專業教練)...
先從訓練來說好了:
阿姆斯壯心跳150時,搞不好速度比我催到170還要快上許多.
三月的我催到170, 跟四月的我催到170, 速度也不會一樣的...
然而功率就很實在地反應車手到底騎多快.
同一個人,甚至同重量的車手,就算在不同的時間點,
催450W絕對比催300W快......
訓練數據常需要"Compare"來判定訓練品質,
拿爬坡訓練來說,如果有功率計,
上禮拜可能爬台北的xx山,這禮拜可能練高雄的XX山,
練完再比較兩者產生的功率,即可看出這禮拜有沒有進步.
但是用心跳表的話,每次測試都要同一個坡,
甚至溫度,溼度,輪組都要一樣,
如此才能準確斷定訓練成果.........
阿............還有一堆捏........打字好累.......不打了
簡單來說
功率計出來的數字就是一個絕對的數字, 踩下去多少power就是多少數字
不過考慮到體重因素, 有些重量級騎士雖然power稍大, 但是power會被體重影響(尤其是上坡)而影響到速度的表現, 所以一般都會用每公斤能輸出幾瓦來做為指標
另外心跳表除了會延遲顯示生理狀態之外, 每個人的心跳區間其實差異很大, 就算是自己跟自己比都會隨著訓練而逐漸改變或是當天狀態不佳(譬如沒睡好, 出門前沒解放)而導致心跳異常
所以偶的現在的做法就是利用心跳表跟當日身體狀況(喘不喘, 酸不酸)做比對, 儘量找出一個當日生理狀態能夠支撐的穩定心跳區間, 如果狀況還不錯可以逐漸往上撐撐看, 狀況不好就會自然往下跑...
至於那鍋壯哥
不說他的苦練跟自律, 以及他背後那群科學訓練的團隊
光是他天生的VO2Max優勢就打死一堆人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