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分享]別忘記重要的做人禮貌!


一位記者寄她的採訪大綱給我,開頭第一句話便是「你外子任教育部長時……」,我看了很驚訝,「外子」是對別人謙稱自己先生的詞彙,只有太太可以用,別人是不行的。文字是記者吃飯的工具,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呢?後來又看到一個笑話。有個男生在麵館看到想追的女生,同學慫恿他前去搭訕,他鼓起勇氣轉過頭對那女生說:「喂,你叫什麼?」女生驚訝地回答:「我叫牛肉麵。」雖是笑話卻很令人感慨,因為打招呼、稱呼別人是人際溝通的第一步,想不到現代人連這個基本禮貌都不會了。


古人教孩子是先教應對進退,《三字經》中就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人是六歲進學,先學灑掃、應對、進退,學好了,才開始學認字。古人都是先從應對來看一個人的教養。在我小時候,父母說:「跟長輩說話一定要站起來,老人家沒有坐,你不能坐,沒有小孩大剌剌的坐在椅子上而長輩站著的道理。」這個禮儀學會了,讓座根本不是問題,公車上何須還得貼「請讓座給老弱婦孺」的標語呢?


衣著整潔也是一個基本的禮儀,最近碩士班甄試竟有學生穿著T恤、短褲、夾腳拖鞋前來口試,這不僅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如果你都不尊重自己,別人怎麼會尊重你呢?有些人甚至已經是別人的老師,也不知道這個禮儀。有個大學的助理教授要升等,到院教評會去報告他的案子,居然穿著無領T恤、破洞牛仔褲、涼鞋就上台了。他如此不尊重自己,當然別人也不會尊重他,他的升等就沒過了。


這種待人接物的禮貌其實就是品格,古人說:「童蒙養正」,孩子啟蒙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會偏差了。難怪北歐國家的父母如果願意留在家裡自己帶小孩,政府會給父母零用錢,因為家教太重要了,影響孩子的一生。


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到四歲左右才成熟,但是四歲之前我們已學會很多東西,那時的學習機制主要是模仿。研究者已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找到模仿的神經機制,所以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這也是罵人「沒有家教」會引起打架的原因,這句話把父母也罵了進去,隱含了連父母也沒有教養,因為如果父母有教養,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有教養。


現在政府在推品德教育,從學理上來看,它必須從家庭做起,父母帶頭有品德,孩子才會有品德。如果連古人都知道「小學終,至四書」,禮貌學好了才教《四書》,我們要怎麼反其道而行,沒有先教應對進退,就塞一堆植樹問題、排比、映襯……這些出社會後用不到的知識給孩子,而把最重要的做人的禮貌給忘了呢?


2010-09-02 17:15 發佈
學習和人打招呼,讓它成為一種好習慣。

  一般說來,當有人跟你打招呼時,你馬上招呼回去是正常的反應。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打招呼方式,來看出一個人的為人處世。通常遇見對方會大方她向你打招呼的人,你必定會受到其開朗、精神飽滿的聲音感染,忍不住也會友善的回給對方一個微笑;有的人則是畏畏縮縮,話也說的不清不楚,好像白已卑微地見不得人一樣。


(1)打招呼是一種好習慣
  小美個性開朗大方,一遇見認識的人,即使只是點頭之交,有的甚至根本不太記得對方的名字,她都會一一朗聲向對方打招呼。也許一開始跟她不甚熟悉的「普通朋友」會被她爽朗的招呼方式嚇一跳,但是一次兩次之後,無形中便製造了廣大人脈的機會,也是一種基本的社交禮貌。當然,小美並非每次向別人打招呼時,都能獲得善意的回應。


(2)踢到鐵板也無妨
  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自然地會有脾氣特別古怪的人;那就是當你跟他打招呼時,他一點反應也沒有,連理都不理你,也不正眼瞧你,讓你當場覺得十分尷尬。有些人確實是不會跟人寒暄打交道,當你的善意被人充耳不聞,不免會覺得自己是拿熱臉來貼人家的冷屁股,而萌生﹁從此以後再也不跟這人打招呼﹂的念頭。如果遇到這種不太愛理人的人,小美還是依舊不改其本色,遇到對方還是照樣打招呼,因為打招呼是為自己而做的,而不是為了他人的態度與否。

大部分的人被這樣澆了一頭冷水,普遍的做法是閃避對方,遠遠看見對方時就立刻躲得遠遠的,能閃就閃,避之唯恐不及!其實何苦來哉?把打招呼變成一種壓力,把人情當作一種負擔,那妳的生活肯定會被龐大的壓力給壓得瑞不過氣。

  小美的選擇是:我還是維持基本的禮貌,你要不要理我那是你的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自由。打招呼是為了讓自己安心,避免自己因為對方發現你不跟他打招呼而得罪對方,縱使只有自己付出,起碼不會覺尷尬,不知如何與對方相處,也不會使對方成為你莫名的人情包袱。


(3)愈討厭的人你愈要主動親近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面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迴避,這種做法是錯的。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

  如果你真是一個非常害羞的人,實在不敢大聲向人間好,建議你不妨加上你最燦爛的笑容,沉靜地向對方打招呼,也是會有相同的效果的。你可以對著鏡子練習談話的技巧,試著讓自己更能放得開一點,訓練自己能落落大方她與人應答交談,終有一天必能毫不造作、開朗她向他人打招呼!

  其實打招呼一點都不難,只要讓它變成你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妳隨時掛在嘴上的口頭襌,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句簡短的關懷,都能讓你的人際關係加分不少,也能讓妳更能優遊自得地倘佯在職場上。擁有基本的禮貌、基本的態度,方能獲得最基本的尊重;即使是在校園內微不足道的打招呼!它往往能幫助你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有意想不到的助益。

  如果對方不回招呼的話,就當作是在跟石頭打招呼吧!當作是不會說話的萬事萬物,妳以充滿愉悅的心情跟它們打招呼,對你來說並無損失。這樣子無論對誰都一視同仁,不表現自己的好惡之心,才不會議別人覺得你有大小眼!



好人緣小偏方
  讓打招呼成為一種好習慣,不論是進了辦公室或是在街上,凡是碰見認識的人都要大方地向對方打招呼,親切地寒喧一下做做公關,交換一下彼此的近況,就算只是浮泛的問候。如此才是與人相處的基本禮貌!
http://www.facebook.com/liu0295
謝謝的力量
成就自己的第一必修堂課
謝謝是一種感恩的心情;謝謝是一股包容的力量;
謝謝是一種支持的關懷;謝謝是一種美德、修養;
謝謝是對他人的尊重;謝謝更是生命中最大的穿透力。
讓「謝謝」帶給你一生無比的順遂

  簡單是一種美麗,也很有分量。簡單的線條給人清晰明瞭不那麼繁雜,簡單的問候給人一種親切不那麼俗套,簡單的心理給人一種輕鬆不那麼有壓力。

  我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強調人際交往中要丟掉複雜的東西,才能獲得快樂。與人相處,也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善於說「謝謝」,就能讓人很受用。

  在所有的感謝語中,「謝謝」是最有力量的。當一個人需要幫助、身陷困境時,一旦得到別人援手,他脫口而出的一個詞,一定是「謝謝」。並且,在感動、感慨的瞬間,千言萬語都無法表達內心的情愫,只有「謝謝」兩個字最能穿透人心。

  在語言中添加「謝謝」的成分,不僅能給他人帶來快樂,也能讓你更加開心、積極、樂觀。學會微笑,道一聲「謝謝」,從身邊小事做起,與更多的人交流溝通,這種與人交往的能力會讓你擁有好人緣,幫你打造黃金形象,而這是提升自己、順利達成目標的關鍵。
http://www.facebook.com/liu0295
或許越長越大 越是忘記做人最基本的道理.....版大辛苦了@@



板主用心鋪的文 , 我都有列印下來 , 都是好文章 車友門真是福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