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Model F (AT) 使用感想

IBM 鍵盤簡史

1960 年代,為提高隨機輸入效能,輸入方式逐漸由打卡轉為終端機輸入,而終端機的鍵盤,當時主要為 IBM Selectric 電動打字機改裝而來,是為電子鍵盤之濫觴。



1970 年代,因 IBM Selectric 電動打字機改裝的鍵盤十分昂貴,IBM 研發 Beam Spring(橫樑彈簧?)科技,與屈蹲彈簧(Buckling Spring)不同。此科技最大的特徵在於使用彈簧以摹擬螺線管(電動打字機按鍵後會用磁場將鍵彈起)的觸感,並使用電容式啟動,據說十分成功,為打字員所普遍喜愛,但可惜橫樑彈簧的內部十分脆弱,且對灰塵等汙染物極為敏感,以致耐久度不佳,為美中不足者。



1981 年 IBM 進一步降低成本,使用在 1978 年取的專利的屈蹲彈簧科技,隨 IBM PC 推出了第一代 Model F 鍵盤,為 IBM 第一款個人電腦專用鍵盤。此科技亦逐漸應用到終端機鍵盤上。此鍵盤有八十三鍵,特徵是方向鍵、Home、Page Up、Page Down、End 等鍵附在數字鍵上,而功能鍵只有十個,兩個一組,共五組豎排在英文字母左側,Control 鍵在現行鍵盤 Capital Lock 的位置,且只有一個,Alternate Control 鍵在現在 Control 鍵的位置,也只有一個,其餘基本上已經與現在的設計並無二致。



此鍵盤在國外受鍵盤控相當高的評價,但內部電路使用「Scan Code 1」,與現在的電腦不能直接相容。而鍵的分佈,甫推出即頗受詬病。

1984 年,IBM 基於 XT 款的設計,推出第二代 Model F 鍵盤,與 PC/AT 電腦搭配,世稱為 Model F AT 款。相較於 XT 而言,壅擠的英數區有了明顯的區隔,XT 的「山」型鍵大多也改為平面,增加了擊鍵面積,面世時就有了非常高的評價。此鍵盤比 XT 多出一鍵,為 System Request 鍵,應該是終端機才會用到。



AT 款則使用「Scan Code 2」,與現在的個人電腦可相容,在整個個人電腦鍵盤中起到承先啟後的作用。

在 AT 之後則是配用於 PS/2 電腦,大名鼎鼎的 Model M(1986 年左右)的天下了。M 鍵盤為 IBM 登峰造極之作,改革了 F 系列的殘餘問題(方向鍵等附於數字鍵上等),幾乎至臻完美、無懈可擊。F 電容式啟動方式也改為薄膜式。構造的簡單化、組裝的快速化使 M 的價格也更為親民(400 -> 200 美元)。順道一提,不論是 XT、AT、或 M 其接頭主要有兩種,一是大型 5 頭(AT 接頭),二是小型 6 頭(PS/2 接頭),但只有 AT 與 M 可跟現在個人電腦直接溝通。



=-=-=-=-=-=分隔線=-=-=-=-=-=

購入經過:上個月底在 eBay 上「立即購入」方式買進。本身有缺 Esc 一鍵。

商品狀況:買家用兩個紙箱將鍵盤合套在內,有填入相當的各種填充物,在運送過程中應該沒有受到撞擊。開箱無掉落物。鍵盤本身外殼顏色泛黃,顯為塵垢所致,捲線有些鬆弛,應該是正常拉扯的結果。

結構觀察:將鍵盤背部四個螺絲鬆出,拆開本體,有上下兩片塑膠殼,殼內有黑色噴漆。內部有塵埃、毛髮,但沒有水漬。背面鋼板光滑如新,但上部黑漆鋼板則有些許銹蝕,將之暫時刮除,待購買防銹漆,再行塗補。上層鋼板下為發泡膜,各有九十個小孔,完全重合,塑膠製彈簧筒由發泡膜內側穿過小孔而出,彈簧基座卡在彈簧桶下,彈簧固定於基座上,由桶內伸出,上為鍵帽所覆蓋。兩片鋼板有卡榫接合,右上角有可彎式突出,固定時折到下層鋼板處,用以固定兩片鋼板,使之不能滑動。將之鈑直後,用小槌輕擊上層鋼板,即可鬆脫。彈簧桶之下為電容板。電容板後即為背面鋼板。鋼板內部均無銹蝕,灰塵很少,保存狀態可謂良好。於是將所有彈簧桶、彈簧體取出清潔,烘乾後重新安裝。

問題:除銹蝕外,空白鍵的連接方式與其他鍵不同。其彈簧桶之基座長方形,有左中右三孔,但只有中孔有彈簧,彈簧基座與彈簧筒之際,有平衡鋼絲一條。鍵帽左右兩側有向下延伸,延伸處各有一倒鉤,與彈簧筒內側之平衡鋼絲勾連。因此,安裝時將發泡膜、彈簧桶、彈簧依序加上,然後將空白鍵鍵帽套上,確認兩側都與鋼絲掛鉤後,才能將背面鋼板與正面鋼板鎖合。但在鎖合之前也不能將其他鍵帽套上,以免加壓使彈簧從背面彈出,完全不能緊密鎖上。組裝彈簧筒時,應該將有孔鋼板架高,由其背面將零件塞入,較為容易。。

評價:觸感相當輕盈,在剛剛按下時會有明顯阻力,並隨按鍵程度變大,但彈簧中折後,阻力幾乎完全消失,僅憑觸感就可以知道鍵已經按下。

彈簧中折,彎處會與彈簧筒碰撞,產生聲音,使打字者可以立即辨識某鍵有無正確按下,快速打字時不容易發生漏擊或多擊情形。另因有雙層鐵板,彈簧與彈簧筒碰撞之震動會在兩片鋼板間產生共鳴,又從彈簧本體傳出,發出「乒」的聲音,快速打字會產生重多此種金屬聲音,有點音樂性。至於此種聲響是否悅耳,則是見仁見智了。

另外,因為空白鍵的平衡鋼絲在內部,受到組鍵的擠壓,空白鍵按下時按到底需要相當大的力道,可能超過 100 公克,與其他鍵呈現鮮明的對比。因為最下列只有空白、Alternate Control、Capital Lock,空白鍵相當巨大,占有將近十格的位置,也非壞處。

Control 鍵的位置,鄙人認為比現在的位置更好,畢竟 Control 使用的時機比 Capital Lock 多。而只有一格的退格鍵,有點太小,相當遺憾。

移到數字鍵 7 上面的 Escape 鍵,個人認為不好不壞,畢竟也不常使用。附著於數字鍵上的方向等鍵,則是一大敗筆,但也並非不能忍受。

放逐到左側 Shift 下面的 Capital Lock,似乎也是罪有應得,畢竟不論是打國字、英數,此鍵都很少用,放在這裡,也堪稱合理。

鍵盤外殼據外國論壇認為過脆,但也有一定厚度,單純從桌上跌下,應該不至於破裂。兩側調整角度的小腳,則有點別出心裁的設計,用彈簧方式控制。

評分:95分。

照片嗣後奉上。
2015-11-17 6:34 發佈
等圖,難得有人提到IBM的鍵盤,自己買的是Model M,沒記錯的話是1993年的.
沒有語言,不代表沒有意見.
宅↘松鼠 wrote:
等圖,難得有人提到IBM...(恕刪)


鍵盤全景


功能鍵區
http://i.imgur.com/Yq6zF8c.jpg

特寫
http://i.imgur.com/2CzP6Xg.jpg
http://i.imgur.com/oPQrxLl.jpg
http://i.imgur.com/lYnayC3.jpg
http://i.imgur.com/hreHgJN.jpg
http://i.imgur.com/goqjyBD.jpg

打字聲
https://soundcloud.com/alex-yan-11/model-f-at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